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第21屆心血管南方會發布「廣東心梗」數據 心梗把握黃金救治2小時


南方農村報訊(記者江玲 通訊員張藍溪 靳婷)4月10日-13日,由廣東省醫學會、廣東省醫師協會主辦,我國南方15個省市心血管專業委員會和港、澳、台心血管專科學院聯合協辦的第21屆中國南方國際心血管病學術會議(SCC),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會議齊聚1萬餘名海內外的心血管專家,66個學術論壇同步進行,交流心血管病防治和基礎研究方面取得的新成就。

會上,廣東省心研所發布了廣東省區域性急性心肌梗死現代救治體系(簡稱「廣東心梗」)項目調研報告,為提高心梗救治成功率提供了臨床指導性策略。

搶時間,提高心梗救治率

據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是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具有病情變化快、死亡率高等特點。發病後2小時是開通梗死血管的黃金治療時期,然而,據臨床觀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接受治療的比例僅有3.6%,大於24小時後再接受介入手術治療的超過1/5,發病到開通梗死血管的平均時間是6.7小時。95%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錯失了治療的黃金時期。

「廣東心梗」項目由廣東省心研所牽頭,匯總了2015-2018年4年間5市(區)、4000餘例STEMI(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救治情況數據。分析認為,公眾對心梗認知依然不足,尤其是30歲以下青年、老年心梗病患,對胸痛反應不敏感,從發病到就診的時間更長;另外,僅有約6%的心梗患者通過呼叫120送至PCI(經皮冠脈治療)醫院就診,不少患者在就醫路上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廣東省心研所心內科主任陳紀言介紹,以茂名地區為例,針對心梗救治存在的問題,項目通過開展公眾心梗健康教育、構建區域協調轉運救治網路,完善基層非PCI醫院以及PCI醫院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療流程,盡量縮短心梗患者再灌注治療延遲時間。經過3年的建設,心梗死亡率從2015年的9.9%下降至2018年的5.3%。

「廣東心梗」數據還提示,85%的STEMI患者合併高血壓、糖尿病或吸煙,急性心梗的預防重在危險因素的控制。據悉,由廣東省心研所牽頭,聯合兄弟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正在探索建立以互聯網平台為基礎的「醫生培訓-患者教育-互聯網慢病綜合管理」的心血管疾病一級預防管理體系,以降低急性心梗等嚴重不良結局的發生風險。

搭平台,心血管病早診早治

時值廣東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成立60周年,心研所專家團隊還就心血管病防治進展特別作了介紹。

先天性心臟病產前乾預。廣東省心血管病中心主任莊建表示,建立廣東省先天性心臟病防治網路,將先心病防控工作從產後推進到產前,通過產前診斷、產前乾預,大大減少先心病患兒出生,或早期手術,以降低治療費用,改善預後。

5G網路遠程指導基層醫院心臟微創手術。廣東省心研所心外科副主任郭惠明指出,微創心臟外科技術要求高,醫生學習曲線長,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遠程手術,能夠更快地將技術下沉基層。4月3日,廣東省人民醫院利用5G網路,遠程指導高州市人民醫院開展一例房間隔缺損微創手術。技術支持瞬時傳輸,通訊無延遲,結合3D列印、人工智慧等輔助手段,基層患者在當地得到省城醫院的同質化手術。

心臟移植手術常態化。心衰是所有心臟病的最終發展結果,終末期心衰評估預期壽命少於半年到一年的,可以考慮心臟移植。廣東省心研所心外科成人二區黃勁松主任表示,廣東器官捐獻連續8年全國第一,去年10月份心臟供體分配正式進入全國分配系統,大環境的利好促進了心臟移植技術的快速發展。去年,省醫完成心臟移植40例,手術病患最大70歲,最小6歲。今年2月,移植專科團隊還為一名64歲患有終末期心衰合併主動脈夾層的阿伯,完成了心臟移植合併升主動脈+主動脈弓置換+降主動脈置換手術,為全國首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