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實體書店如何“疫後重生”?來自上海書展的群策群力

“2020中國實體書店創新發展年會暨長三角民營書店座談會”。 本文圖片 主辦方提供

“實體書店這個行業不能被全部當做生意,因為它是推廣全民閱讀的陣地,但我們必須把它看作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我個人可以衝著情懷而來,但不能要求所有的員工永遠為情懷而生。”8月13日,在“2020中國實體書店創新發展年會暨長三角民營書店座談會”上,大眾書局創始人繆炳文的一番話引起了很多書業同行的共鳴。

作為2020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會議由中宣部印刷發行局指導,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上海書展指導委員會辦公室主辦,中國出版傳媒商報社、上海新華傳媒連鎖有限公司承辦。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局長徐炯擔任主持。

這是上海書展第7次舉辦“中國實體書店創新發展年會”,今年的主題是“實體書店疫後重生”。來自全國各地的書業同行聚集於此,共同探討在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實體書店如何“化危為機、破圈出彩、疫後重生”。

從“等人來”變成“送出去”

在會上,中金易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裁朱英公布了《2020上半年實體書店數據報告》,其中數據源於中金易雲大數據平台監控的8500多家實體和網絡書店。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在疫情影響下,實體書店遭受重創,銷售碼洋同比下降31.47%。隨著疫情得到控制,實體書店銷售渠道在二季度開始逐漸復甦,5、6月份銷售已恢復到去年同期八成左右,部分門市已超越去年同期。

“隨著疫情逐漸得到控制,實體書店開始主動豐富行銷手段,從‘等人來’向‘送出去’轉變。”朱英稱,數據表明,二季度有不少門市出現了逆勢增長——這些門市或是加強了To B業務,不僅賣書還借書;或是在當地經營讀書會,疫情期間轉為線上討論;同時配合各地政府發放的消費券推出各種折扣促銷活動,吸引到店客流消費。

“民眾的閱讀習慣已然改變,並繼續改變。現實是,舊式書店的關閉和轉型成為必然,書店存在的形式也必將發生改變。這種改變一定不是博取大眾眼球的某種改變,而是適應當今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人們需要的是更方便、更隨意、更輕鬆的閱讀環境和機會。”繆炳文說,實體書店雖然具有一定的半公益性質,需要被扶持,但它終究作為一個商業存在,也必須依靠自身的商業模式和價值而生存和演化。

他坦言,新冠疫情也給大眾書局的帶來了嚴重影響,公司整體對每一位幹部、員工公開情況,不做隱瞞。為了減輕、消除影響,書局持續增加了一些彌補措施:增加公司政企服務,提高文化服務能力;圍繞微信生態體系多點布局,通過用戶分層分級引流實現大眾書局自由的流量,為書店精準化運營提供有效的數據;加強會員體系,增強會員的黏性;關注持股平台的持股份額,或從優秀幹部的持股裡增加原有持股人員的持股數量,保障持股人員的基本收益;進一步強調企業文化建設,繼續開展原有的社會公益項目。

“疫情或許還會再延續一段時間,但大眾的大多數門市業務已基本恢復到去年同期並有所增長,門市外發展也在預期發展範圍之內。”

實現“書店+”模式轉型

“湖北全省門市從元月23日全部閉店,到4月23日全部複市,在這近100天時間裡,湖北新華人克服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湖北省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時軍也講述了湖北省實體書店如何“疫後重生”。

他表示,在“自救時期”,湖北新華人積極探索了社群服務等新辦法,依托微信群、QQ群、直播平台、社群團購小程序等三方平台。與此同時展開線上直播賣書,以門市為服務半徑,基本實現了“店店都上線、人人都是店”的全員行銷模式。疫情期間,門市也采取無接觸式配送的方式,堅持為讀者提供線上閱讀、數字教育、文化消費、活動分享等服務。

上海新華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劉航介紹道,上海新華傳媒在2020年第一季度對旗下新華書店、上海書城網店布局結構進行調研、整合、規劃和升級,緊緊圍繞“全民閱讀,書香上海”,分層分類布局書店,實現“書店+”模式轉型,布局書店“+教育”,“+文創”,“+藝術”,“+社區”,探索符合市民品質生活和文化需求的“書店綜合體”。

此外,上海新華傳媒在謀求新發展中,率先帶領旗下近百家新華書店和上海書城網點在全市十六個區進行逐一分析,挑選出包括位於崇明、金山、青浦、奉賢等覆蓋全市的30家新華書店/上海書城上線入駐“餓了嗎APP”“美團APP”,滿足上海讀者“想讀就讀”的購買需求,同時也為“新華書店”和“上海書城”線下實體門市注入線上下單、線下送貨的融合性服務。

年會現場。

書店人的“不變”與“重做”

四川新華文軒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強結合文軒實體書店的發展,提出實體書店應該堅持的“三個不變”:“第一,實體書店作為文化傳播組織地的價值不變;第二,實體書店提供閱讀體驗的主途徑這一功能定位不變;第三,以發行企業內容為核心主營業務的內部價值定位不變。”

陝西嘉匯漢唐圖書發行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唐代偉則為疫後實體書店的重生提出了三個“重做”:“內容重做”、“服務重做”和“模式重做”。在他看來,書業應融合實體書店與出版社兩方面力量,打造有推廣價值的內容產品。“出版社是價值的製造者,書店是價值的傳遞者,社店合作需打通信息流、物流和現金流,融合兩方面的力量。”

此外,應提升實體書店滿足用戶多樣性需求的能力,重建實體書店的場景價值,在堅守傳統的售賣使命的同時熱情擁抱新技術帶來的成果,通過數據理念,實現精準服務;尋找實體書店新的經營定位,從自身的封閉圈中走出來,與文化教育、知識服務、科技應用類進行行業跨界融合。

最後,就如何推動實體書店克服疫情、轉型升級,中宣部印刷發行局局長劉曉凱提出了四點想法:一是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雙效”統一;二是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三是深化供給側改革;四是提升標準化、信息化水準。

他提出,推動實體書店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是發行戰線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大家要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直面問題和挑戰,為疫情常態化形勢下實體書店繁榮發展多做一些工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