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被誤判的“荒誕派”——劇作家愛德華·阿爾比

愛德華·阿爾比(1965)

“我將在地球上行走,追尋那些我找不到的東西。”

——愛德華·阿爾比

(1928.3.12-2016.9.16)

在美國戲劇史上,有四個名字常常被人們同時提起,他們是:尤金·奧尼爾、田納西·威廉斯、阿瑟·米勒和愛德華·阿爾比(1928—2016),正是這四個人建立起了美國嚴肅戲劇的傳統。其中,愛德華·阿爾比更是橋梁式的人物。他6歲寫詩,18歲發表劇本,30歲創作《動物園的故事》並正式登上國際戲劇舞台,從此聲名鵲起。

作為一個以創作非主流戲劇出道的藝術家,阿爾比用真摯細膩的筆觸直指人類靈魂深處。半個多世紀以來,他的戲劇創作挑戰著傳統。建立起被廣泛接受的、新的藝術標準,並且獲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

三度獲普立茲戲劇獎

兩度獲托尼獎最佳戲劇獎

數次獲得包括托尼獎和美國成就學院在內頒發的多個終身成就獎

1967年,獲得當年普立茲獎後,愛德華·阿爾比在劇院接受採訪。

自始至終的“局外人”

阿爾比成長於演出世家,他的養祖父是當時美國娛樂演出業的大亨。家庭的社交圈也大多是當時娛樂演出業的成功人士。

大約6歲那年,阿爾比得知自己是被收養的。富有的成長環境並未給予阿爾比渴求的情感歸屬。

在他童年的記憶中,養父母甚至從未擁抱過他。

學生時代,阿爾比叛逆且個性十足,除了課外的戲劇活動,對任何事都缺乏參與感,仿佛是個“局外人”。

青年時期的阿爾比

與此同時,阿爾比開始逐漸意識到自己的特殊性取向。

21歲那年(1949),是阿爾比人生中一個重要的分水嶺。這一年,他因屢次與養母發生爭吵而離家,從此搬到紐約格林威治村開始獨立生活。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阿爾比做過很多類型的工作,收入極不穩定。

這種獨特的人生經歷和感受對他後來的藝術創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愛德華·阿爾比的代表作《誰害怕弗吉尼亞·伍爾夫》(1966年電影版),劇中人物為伊麗莎白·泰勒和理查德·伯頓

三任伴侶的陪伴與塑造

阿爾比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位同性伴侶是威廉·弗拉納根、泰倫斯·麥克納利、喬納森·托馬斯。這三人分別是音樂家、劇作家和雕塑家。

在阿爾比成名前,佛拉納根已經是紐約年輕藝術家圈裡小有名氣的人物,他們共同生活了七年(1952-1959),佛拉納根給予了正處在藝術成長期的阿爾比很大的幫助和靈感。

1959年,31歲的阿爾比結識了21歲的麥克納利,那時的阿爾比剛創作完成《動物園的故事》,而麥克納利還是一名夢想成為劇作家的大學生。

那段時期正是阿爾比事業上升專注於創作的階段,他曾告訴麥克納利,後者永遠不會比寫作事業更重要。

1961年1月24日,愛德華·阿爾比在戲劇作品《美國之夢》開幕之夜現場

《傷心咖啡館之歌》幕後照(百老匯1963—1964),編劇:愛德華·阿爾比,導演:艾倫·施耐德(Alan Schneider),從左至右:愛德華·阿爾比、邁克爾·鄧恩(Michael Dunn)、科琳·杜赫斯特(Colleen Dewhurst)

1971年,阿爾比赴多倫多大學講學,在那裡遇到了第三位重要的人生伴侶喬納森·托馬斯。阿爾比當時正處在事業的谷底,他們相識不久後便搬到一起生活。

阿爾比曾表示,正是因為托馬斯的出現,他才沒有死於酗酒。

在三任伴侶中,對阿爾比事業幫助最大的是佛拉納根,個人成就最高的是麥克納利,對阿爾比精神支持最大、陪伴他最久的是托馬斯。

劇作家愛德華·阿爾比(Edward Albee)

阿爾比曾說,劇作家的工作就如同“把自己的五髒六腑掛在舞台上”,生活中的他同樣坦蕩誠實。

“如果劇作家碰巧是同性戀,就必須超越自我。我碰巧是劇作家,而且碰巧是同性戀。”

從劇壇新星到戲劇大家

1953年至1963年,阿爾比先後創作了九個劇本、幾十個故事和100多首詩歌。這些作品影響了他後來創作風格的形成。

從這些習作中可以找到最鮮明的人物和主題:

強勢的妻子或母親/軟弱的丈夫或父親/死去或是丟失的孩子/真實與虛幻的混淆/身份認同障礙/人的異化......

《誰害怕弗吉尼亞·伍爾夫》(1966)劇照

導演:邁克·尼科爾斯(Mike Nichols),從左至右:喬治·西格爾(George Segal)、李察·伯頓(Richard Burton)、伊麗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

1958年,阿爾比用不到三周時間在一台破舊的打字機上創作完成了《動物園的故事》。這部作品開啟了他的職業戲劇生涯。

劇本完成後,紐約的製作人不願意為初出茅廬的作家冒險。後來劇本輾轉來到柏林,並在1959年9月28日於席勒劇院首演。正是這部劇使阿爾比正式登上國際戲劇舞台。

1960年至1970年是阿爾比創作力最旺盛的時期,平均每年都有一兩部作品問世,並不斷獲得托尼獎、弗農賴斯獎、奧比獎等各類重要的戲劇獎項。

他迅速從一名新秀作家成長為在美國戲劇界舉足輕重的人物。創作於1962年的《誰害怕弗吉尼亞·伍爾夫?》不僅使他成為百老匯主流戲劇作家,更對美國當代戲劇意義非凡。

《誰害怕弗吉尼亞·伍爾夫?》獲托尼獎(1963)

從左至右:編劇愛德華·阿爾比、聯合製片人李察·巴爾(Richard Barr)、導演艾倫·施耐德(Alan Schneider)、聯合製片人克林頓·懷爾德(Clinton Wilder)、烏塔·哈根(Uta Hagen)、亞瑟·希爾(Arthur Hill)

《誰害怕弗吉尼亞·伍爾夫?》舞台照(1962)

從左至右:亞瑟·希爾(Arthur Hill)、烏塔·哈根(Uta Hagen)與劇作家愛德華·阿爾比

進入1970年代,阿爾比的事業陷入谷底,不僅創作量減少了,票房號召力也大不如前,很多人認為他江郎才盡。

在這段消沉時期,阿爾比逐漸將戲劇陣地擴展到學術領域。

1980年代以後,他更加頻繁地接受各大學院校的邀請,進行學術講座、授課、創排新劇。

1991年,以他養母為原型的戲劇《三個高大女人》為阿爾比帶來了第三個普立茲戲劇獎,使他重新站在了紐約百老匯的舞台上。這部冷靜而又不失情感的作品打動了許多人。

《微妙的平衡》劇照(1973)

導演:托尼·理查德森(Tony Richardson)左:凱特·瑞德(Kate Reid),右:凱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

被誤判的“荒誕派”

阿爾比的戲劇活動主要包括編劇、導演、學術研究等方面。長久以來,他一直作為“荒誕派”劇作家被研究或介紹。

然而,阿爾比本人對這一標簽不以為然。他曾表示:“當得知我被認作是聲譽良好的荒誕派的一員時,我深深地感到被冒犯。”

他調侃“荒誕派”,進而反諷地表示以為此稱呼是指百老匯劇場:

一出“好”戲就是掙錢的戲 ; 一出“濫”戲就是不掙錢的戲……演員為了自己的公眾形象而改寫劇本 ; ……鼓勵劇作家把自己當作一個巨大車輪上面的小齒輪;……沒有一場演出是貝克特、布萊希特、契訶夫、熱內、易卜生、奧凱西、皮蘭德婁、肖、斯特林堡——或者莎士比亞的? 我想還有什麽會比這更加荒誕呢?(我的結論……很明顯。)

他曾批判地指出,如果把正視人類真實處境的戲劇叫作“荒誕派戲劇”,那麽所謂的“荒誕派戲劇”無疑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現實主義戲劇。

而那些本應成為現實主義的作品,卻只在一味迎合大眾,幫助他們自欺欺人,並且“呈現出一幅關於我們自己的錯誤的圖畫”。

劇作家愛德華·阿爾比(1980年代)

肯尼迪中心終身成就獎

1996年,阿爾比獲得肯尼迪中心終身成就獎,該獎用於表彰終身為美國文化藝術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傑出人士。在頒獎典禮上,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宣讀的授獎辭中這樣評價他:

愛德華·阿爾比的生命可以概括為反叛的藝術精神。從童年起,他就挑戰傳統。他離開學院走上紐約的街道,白天工作,夜晚寫作。……

40多年來,他的作品向傳統挑戰,建立起了無人能比的創新的藝術標準。從《誰怕弗吉尼亞· 伍爾夫?》到《小愛麗絲》,再到《三個高大女人》,他的作品鼓舞著美國戲劇,啟迪著新一代的劇作家來做同樣的事情。

今晚,我們在反叛中誕生的國家向你致敬,愛德華·阿爾比,在你的反叛精神中,美國戲劇獲得了重生。

本文內容摘自《愛德華·阿爾比戲劇藝術》,部分圖片為版權作品,未經允許請勿使用。

焉若文 著

本書是目前國內第一本對美國戲劇家愛德華·阿爾比進行綜合研究的中文著作。收錄愛德華·阿爾比的生平及藝術創作、劇作、導演藝術、學術成就等內容。

中國對阿爾比這樣一位具有國際性影響的戲劇大師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該書的出版將填補這一空白。

學苑出版社 | Book_001

版權合作請聯繫xiaozi0329(微信小編)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