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政法大學教授:不僅要設生育基金 還要對丁克征稅

  8月14日,江蘇省委機構報《新華日報》8月14日刊發題為《提高生育率:新時代中國人口發展的新任務》的署名文章。文章稱,未來中國將面臨人口斷崖式下滑,提高生育率應該成為中國新時期的任務。文章建議,設立生育基金制度,盡量實現二孩生育補貼的自我運轉。

  16日,中國政法大學教授、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核心成員胡繼曄在就“生育基金”的相關問題接受國富智庫專訪時表示,未來不僅可以設立生育基金制度來鼓勵生育,還要對丁克家庭徵收“社會撫養稅”。

  胡繼曄分析稱,我國自2000年後就已經陷入了“低生育陷阱”,“當時一對夫婦的平均生育率在1.6左右,現在已經下降到1.2-1.4之間,遠遠低於人口正常、不增不減的2.08-2.1的數據”。“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生育率已經低於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他警告說。

  胡繼曄指出,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為逐步形成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文化,“生育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一個載體,首先從文化上,我們要進行鼓勵”。

  他舉例稱,從歷史的長河來看,如果一個家族中的男性沒有孩子,是進不了祠堂的。“從民族複興大業(來看),生育關係的不僅是當政者,更是關係到中華民族祖孫萬代的一個事情”。

  當然,民族延續只是一方面,胡繼曄認為,從戰爭的角度來看,同樣也要鼓勵生育。“去年,中國跟印度在洞朗對峙,當時印度計程車兵都是兄弟三四個,中國基本都是獨生子女。我們中華民族是個和平的民族,不好戰,但是一旦有戰爭了,我們永遠要備戰。中國古代都是三丁抽一,也就是家裡有三個男丁才抽一個去當兵,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東西,但是現在都是獨生子女,未來至少做到二丁抽一”。

  胡繼曄表示,發達國家為了鼓勵生育都會對生育進行補貼,因此建立設立生育基金,“不生孩子的人更應該交生育基金。過去中國采取計劃生育,向超生的家庭徵收社會撫養費,但是未來鼓勵生育,應該向丁克家庭徵收未來的社會撫養費,人老了之後光靠錢是沒用的,還是需要年輕人,別人家的孩子來照顧。這些丁克家庭老了之後沒有後代,是要佔用社會資源的,所以將來要對丁克家族進行征稅”。

  胡繼曄補充道,現在要徹底放開生育,其次還要鼓勵生育。“在中國鼓勵生育,至少可以奶粉免費,在奶粉的供應中,可以學習美國對窮人發放食品票的模式,給百姓供應奶粉票,尿不濕票等”。

  以下為胡繼曄演講實錄:

  非常高興能夠跟諸位在一起交流。在交流之前,我想講一下我當年為什麽研究養老?我在20年前開始讀博士的時候,跟你們在座的諸位差不多。

  我當時最最主要的還是覺得,作為一個研究方向,如果只是研究一個適合自己賺錢的,當然非常好,因為中國經濟的發展主要還是人,比如中關村這個地方,我們當時上大學的時候,還是一片平房,但今天已經高樓林立,這就是企業家的作用。

  與此同時我想,如果一個研究能夠為這個社會,為每一個人能夠帶來一些幸福感的增量,我想這樣的研究更有價值,這就是為什麽我研究養老金融的原因。

  先給大家看一個圖,這個圖是世界銀行2017年最新發布的,中國到2100年的一個人口趨勢圖。

圖1 1950-2100年老齡人口趨勢圖圖1 1950-2100年老齡人口趨勢圖

  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圖中的一分子,每個人都在裡面。這裡體現的是65歲以上人口的數據,我沒有用60歲,因為60歲太年輕了。1950年,中國大概只有5億多人口,65歲以上的人口大概隻佔總人口的4.47%。

  到了2000年,50年以後的中國,人口超過12億,65歲以上的人口佔百分之五點多。我恰恰也是在2000年開始研究的。2000年的時候,我們看到紅色的柱子是總人口,而藍色的柱子是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藍柱子在不斷地增長。

  根據預測,中國的人口頂峰可能是在2030年,人口大約是13、14億左右,這個是比較樂觀的估計。我估計總人口到不了14億,年輕人會減少,小孩出生率會減少,但老人不會減少,因為老人都是現在活著的人。

  而且按照基本的死亡率來劃,老人這個數字一定是不會減少的,這意味著什麽呢?2000年,中國的老齡化程度已經到了6.6%,達到了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規定的7%的老齡化門檻。

  2010年,老齡化程度達到8.25%,超過了7%老齡化門檻,到2050年,65歲以上的老人已經達到27.55%,將近三分之一。2100年以後會怎麽樣?我們的人口結構會更為難看,難看到什麽程度呢?也就是65歲以上的人口,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而總人口是在逐步地下降。

  很多人總是講,中國的老齡化是高峰,高峰意味到了山頂,還會下來。但是大家看,中國是高峰嗎?不是的,中國是青藏高原,上去就下不來了。

  所以各位,年輕的你們,我個人建議,你們一定要多生孩子。大家知道印度的人口結構是極其漂亮的,呈金字塔形狀,他們的年輕人,都是兄弟三四個,四五個。

  人口老齡化是一個客觀事實,在短期內,在你們的有生之年都不可能有任何的改變。基於這個數據,剛才各位已經非常睿智地回答了我,你們要什麽?要多生孩子,多種樹,這是我們國家未來,別的物質的東西都很簡單,芯片我們造得出來,但是如果沒有人,誰來造芯片?

  那麽,針對這種老齡化如何應對?

  中央最高層已經有了應對的一個總體方案。與此同時,各金融機構同樣在兩年前,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以及民政部,發了一個非常重要的65號文,這個文就是《關於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

  也就是說,各個領域都在考慮養老的問題,尤其是金融監管領域。他們充分地認識到金融對養老的價值,據了解,當時起草這個檔案的核心就在於,當面對老齡化大潮的時候,金融機構怎麽辦?金融體系怎麽辦?所以這也是我們今天,為什麽通過金融來突圍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事實上,社保——第一制度基本養老保險已經入不敷出。我們所謂的結餘,現在好像是結餘三四兆,實際上這些錢都是各個省的財政補貼,像黑龍江省前N多年已經入不敷出。剛才李玲老師也說了,社保局的一個檔案已經上傳。

  在這種情況下,可能金融是傳統社保領域之外的另外一個可以突破的一個通道。與此同時,十九大報告裡中也提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同時也提出來要積極應對老齡化,加快老齡事業發展,這些都是一些針對金融問題的指導思想。

  我個人認為,金融界聚集了最聰明的頭腦,比如,清華施一公副校長說,為什麽最聰明的孩子都不學工程都去學金融去了?就是因為金融帶來的收益更高。

  也就是說,金融聚集了最聰明的腦袋,同時養老又是最棘手的問題,用最聰明的腦袋來解決最棘手的問題,二者可以完全契合。

  今天的你們還年輕,但是你們會老的。當你們老的時候,有沒有足夠的金融資產來支撐你們的老年呢?將來的你們指著下一代,不現實,上一代已經game over了。

  在這個問題上,養老問題本質上還是個金融問題,也就是只有金融才可以來解決這些問題。

  所以我認為,養老問題本質上是一個金融問題。從時間維度上看,養老實質上是個人在年輕時通過金融工具儲備自己的勞動價值,再運用跨時金融資產配置手段,進入老年後用儲備的金融資產置換生活所需的產品和服務。

  目前來講,中國的金融體系,尤其在銀行體系裡邊,已經是處在一個非常龐大的狀態。中國的國內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以及廣義貨幣,都達到了一百七八十兆,這是什麽?這是相當於GDP的2倍還多,如此大的一個銀行體系如何能夠為養老來做一個推手呢?

  所有老年人最相信的是銀行,別的都不太相信。

  我們專門去參觀社區銀行,讓我感觸非常深的就是,這些老人把銀行當成家,甚至有的老人說,我的兒女都在國外,要不然存折都交給銀行員工替我管了,當然,銀行不允許這樣。但這就說明銀行在老年服務方面,會起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

  銀行在服務養老方面,真的是做的非常棒的。銀行業在養老金投資管理中主要任務是確保流動性,因此所有國家的養老金投資管理法規中都必須要求有一定的銀行存款。未來銀行業在服務養老金投資管理中將具基礎性作用,其地位無法取代。

  除此之外,證券方面,不管是今天的證監會,還是基金業協會,都在努力地為養老產業來提供更進一步的服務。

  比如,證監會對養老產業、養老服務業提供了上市的快速通道。基金業協會開始公布了一個養老目標證券投資基金。

  這個目標日期基金是什麽?舉個例子,我是2040年退休,那我就買2040的基金,你們2060年退休,你們就買2060年的目標基金,這意味著什麽?意味著你根本就不用管太多,買完之後,從現在開始到2060年這期間,你每個月比方說買一千塊錢,將來你們大概能得到等值於現在的300萬左右。

  所以目標日期基金,可能是在座的諸位未來一個非常重要的產品,而且這個產品目前基金業協會和證監會已經設計完畢,應該明年5月1號以後會推出。

  關於保險業,其實,人們早些時候就已經認識到保險對養老的價值。90年代的時候我一個同學去了保險公司,他本來是個中層,但是保險公司要求每個人都必須賣出去幾份保險,他就說老胡,你支持支持我的工作,後來我就買了,買了他的一份保險,是新華保險。買了之後,我今天來看當時的收益率,大概是6.5%,當時並不高,但是今天來看6.5%是不是也挺高的?相當高。也就是說,我到65歲的時候,我可以領這份保險。

  另外一個就是信託,全世界幾乎所有的養老金在組織形式上大都選擇信託,主要是因為信託業的核心是三個“人”,委託人、受託人和受益人。假設今天的你們投資養老資產,你們是委託人,養老金管理公司是受託人,老了的我們則是受理人。

  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只有信託制度可以覆蓋個人從工作到退休乃至死亡的全過程,實現個人養老金融的終生金融服務,這是信託非常重要的一個價值,所以信託成為全世界養老都做的模式,95%以上的養老金都用信託模式。實際上目標日期基金它也是一種信託,基金管理公司就是一個受託人。

  未來養老跟金融之間,應當會有更多的契合。按照世界銀行90年代的規定養老是三個支柱,2005年擴展到五個支柱,不管是三支柱還是五支柱,我個人認為,他們都會和金融產生密切的聯繫。比如說零支柱的養老金,就相當於現在的城鄉居民養老,這部分是必須用到銀行體系的。

  從第一支柱我們可以看到,基本養老保險除了銀行體系之外,還要投資資本市場的配合,2015年已經推出了與投資資本市場相關的規定。

  當然,第二支柱、第三支柱也都跟銀行相關,第二支柱的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當然需要投資資本市場,同時也會用來買保險和信託。

  而第三支柱的個人養老金,自今年的5月1號起,個人養老金已經分別在上海、福建和蘇州工業園區開始進行試點。明年會全國推開,且目標日期基金也會在全國推開。所以我想,以後,大家可以利用金融領域的金融產品、金融手段來保障未來。

  未來金融要服務實體經濟,而養老產業、養老服務業就是最重要的實體經濟。與此同時,現在群眾在養老方面面臨的難題非常多,都要通過金融來解決,我個人認為,養老到底是成本還是收益?事實上我們完全可以化成本為收益,化危為機。

  中國人好幾千年都是“福如壽,仁者壽”,長壽是一個最美好的向往,是我們所有人的向往。那麽為了長壽,我們自己要做好足夠的準備,最重要的準備是什麽?錢。也就是說,要利用金融為養老做更充足的準備。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原作者並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