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帝陵薄葬,難覓真身,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處?

1225年秋,經過7年西征的成吉思汗回到了蒙古,也就是成吉思汗末年的大蒙古國草原。因西夏背盟,主將木華黎含恨而死,成吉思汗不顧64歲高齡,堅持親征西夏。

1226年的深秋,蒙古帝國的大軍從草原出發,成吉思汗騎著自己的戰馬,離家的時候他沒有回頭,他征戰四海八荒,屢次以少勝多,何況這次出征兵強馬壯,士氣高昂,他心中堅信自己一定能得勝歸朝,重回心愛的大草原。

驚喜和意外總是來回交替出現,誰也無法預知自己人生下一秒的境況。

六旬的成吉思汗在冬天來到一個名叫阿爾不合的地方,心情大好,非要去獵野馬,沒想到一箭射出去,野馬群受到嚴重驚嚇,四處瘋跑,當成群的野馬疾馳而過的時候,成吉思汗的坐騎青豹花馬突然受到驚嚇,撒開蹄子不受控制地呼嘯而過,硬生生把馬背上的成吉思汗拋下來,狠狠摔在地上。

畢竟年邁,這致命的一摔,讓他的全身異常疼痛,又是寒冬,冷熱攻心,成吉思汗高燒不退,身體日漸衰弱。如果只是如此還好,雪上加霜的是當戰爭進行到中途,他又患上了當地的流行病,可他依舊在病床上硬挺著指揮戰鬥,絕不退兵。西夏王實在堅持不住,看守城無望,被迫派使者求降。

雖然成吉思汗最終取得勝利,攻克了西夏,但他也不得不面臨生命終結的倒計時。

生命進入倒計時的成吉思汗在重病之時,依然不忘秘授兒子拖雷等人攻取宋朝開封的戰略、戰術,利用宋金世仇借道宋境,聯宋滅金,實則是迂回之術,真正的目的是奪取開封。

他躺在病床上,語氣堅定、自信地說:“金精兵在潼關(潼關是河南陝西一側的門戶),南據險山,北限黃河,難以遽破。從此進兵,勢難取勝。應假道於宋。宋金世仇,必能許我。可由宋道下兵河南南部,由河南南部直取開封。屆時金急,必征屯集於潼關之精兵。然以數萬之眾,千里赴援,為時已晚。即使彼潼關援兵趕到,必定人馬疲憊而不能戰。如此,則破開封易矣。”

他指揮的最後一仗確實成功了,然而在他率領部隊越六盤山到達今甘肅省清水縣不久,便病逝,享年66歲。

他在世前命令下屬遵守秘不發喪,靈柩送往漠北他早已選好的“起輦谷”。在元末人葉子奇《草木子》一書中所說的“直北園寢之地”,就是漠北元朝帝王領地,從成吉思汗開始,蒙古和元朝皇帝在漠北有一塊專門的陵地,這塊陵地在漢文文獻中被稱為“起輦谷”。

為了避免消息外泄,在運送靈柩途中,所遇到的行人和牲畜統統被殺。據《馬可·波羅遊記》記載憲宗蒙哥之柩遷葬時,“護柩之士卒在道所殺之人數逾二萬。”所到之地血流成河,屍橫遍野,成了人間地獄。

到達漠北後,皇家舉辦了隆重的哀悼儀式。眼淚還沒有擦乾,成吉思汗的子孫就為他舉行了一個很特殊的葬禮,遵循祖上就是貴族埋葬的地方不能夠起墳頭,必須做到與以往無二的情景。

元末人葉子奇在《草木子》高職門提及:蒙古諸汗葬後,以萬騎踏平墓地,當著母駱駝的面殺一隻小駱駝,然後以千騎守墓。據說當年用來守衛墓地的一千多名士兵和建造墓地的人全都被殺死了,目的就是為了不讓墓地的具體位置洩露出去,以免心懷不軌之人前來打擾可汗在地下的安眠。等明年青草生長,守軍移去,草原上一望平野,已無絲毫痕跡。要祭墓的話,把小駱駝的母親牽來,母駱駝來回悲鳴之所便是葬所。但待母駱駝死去,再沒人找得到陵墓所在。

元朝皇帝死後和一般的皇族及貴族稍有不同,皇帝死後首先要有一個下葬的儀式,隨葬品也要多一些,只是在皇帝下葬時不得有漢族官員參加,也不會在地面上建設大規模的建築物,不設功德牌坊和墓碑,一切看起來都很簡單。另外為了不留下可以讓盜墓賊發現的線索和痕跡,對下葬地點的記載也少得可憐。

每一位大汗死後,遺體被運至葬地,搭一座幕帳,使死者端坐幕帳中央,在他面前擺一張桌子、一大盆肉和一杯馬奶。同時還要用一匹母馬及其馬駒、一匹帶韁繩和韝鞍的牡馬陪葬。把馬肉吃完之後,便用稻草將其皮填塞起來,然後再豎於兩塊或四塊木頭之上。這樣一來,死者在另一世界也可以有一幕帳作棲身之地,有一匹母馬以擠奶喝,還可以飼養牲畜,同時也有了可供坐騎的公馬。

蒙古人甚至還有殉人的習慣。當他們把死去大汗的墓穴挖好後,在此坑的土壁上再往地下挖一個穴,把死者最為寵愛的侍從置於死者身下。此人在其中躺很長時間才會昏厥過去,然後再把他拉出來讓他呼吸一些新鮮空氣,這樣一共要反覆舉行三次。如果他能幸免於難而得以脫險,那麽他從此就可以自由,可以去從事他所願意從事的任何事業了,而且他從此也會成為幕帳中和死者家屬中頗有聲望的人。對於未逃脫死劫者,人們則將其遺體連同上文所羅列的那些物品置於側穴中。

鄂爾多斯學研究會秘書長楊·道爾基曾介紹說,坐落在鄂爾多斯高原上的成吉思汗陵,是從窩闊台汗13世紀30年代為其父汗靈櫬建造的四白室(四座白色的氈帳)演變而來的。

據說,諸子和諸將據大汗命令,先後決定將遺體葬在薩裡川,在伊金霍洛地方葬衣冠。路經伊金霍洛,靈車突然深陷泥潭中,用五匹馬拉仍紋絲不動,大家即以此為衣冠塚,並建陵園。那裡有八個白色的蒙古包,被蒙古族視為全民族的聖跡,稱為“八白室”。於是留下衛隊中的500戶在此專門侍奉,稱作“達爾扈特”。也就是說現在可供人觀賞的成吉思汗陵園,其實只是當年八個白色的蒙古包的位置。

這個帶著謎底的問題,截至今日依然無人準確可解,準確的是說在整個中國歷代帝王陵墓中,除了秦始皇陵墓的挖掘最被人們期待之外,就是元代帝王成吉思汗陵墓更為人們念念不忘,魂牽夢繞。

目前,各國考古專家關於成吉思汗墓地確切位置的圈定,比較認同四個地點:一是位於蒙古國境內的肯特山(不兒罕山)南,克魯倫河以北的地方;二是位於蒙古國杭愛山;三是位於中國寧夏西南部、甘肅東部的六盤山;四是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境內的千里山。

“勇士們,讓我們跨上馬!”這是當年一代帝王成吉思汗率領蒙古大軍出征時說的一句話,可再怎樣英勇神武,也終會落幕。

神秘陵墓的準確地點總給人無限遐想,這些遐想跟成吉思汗跨上戰馬一樣,早晚一天終會從戰馬上下來。相信隨著科技越來越進步,早晚有一天我們會再次找到帝王的蹤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