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養孩子讓人不幸福?經濟壓力是首要因素

(本文首發於2019年5月16日《南方周末》)

將孩子定位為幸福家庭的標配在全世界非常普遍,但養孩子真的讓人幸福嗎?2019年2月,一項基於歐洲35個國家、歷時10年、超過100萬人口的大規模調查有了初步的結論:養孩子會讓多數人感到更不幸福。

但有一小部分人例外,主要是家庭經濟條件好,沒有經濟壓力的人。對這些人,養孩子可能會使他們更幸福。

這一初步結論發布在知名民間研究機構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官網上。在這項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同類研究之前,開展這項調查的達特茅斯學院經濟學教授大衛·布蘭法羅曾在美國等地參與過類似研究。

法國巴黎經濟學院的經濟學家安德魯·克拉克也參與了這項調查,他們所設計的這項研究包括了歐盟全部28個成員國,另外還有阿爾巴尼亞、冰島等國。時間從2009年到2018年,差不多剛好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的10年。

調查中不僅了解了養孩子的情況以及生活滿意度等內容,還包括年齡、性別、婚姻狀態、教育和工作等情況。

透過這些更全面的個人情況,可以更細致地弄清是哪些因素導致了養孩子成為一件不幸福的事情。

經濟壓力是首要因素

經濟壓力是最顯著變量,在整體數據都反映出養孩子不幸福的情況下,那些報告自己沒什麽經濟壓力的人因為孩子而變得更幸福了。

除此之外,婚姻狀態、孩子年齡、親生與否都影響著幸福感。具體來看,對單身、離婚、分居的人來說,孩子並不能提高他們的幸福感。而對於結婚的或同居的人來說,無論有沒有孩子,他們都會比別的婚姻狀態的人要幸福。

再者,從孩子年齡來看,10歲以下的孩子更可能讓父母感到幸福,年齡再大的時候,就沒有那麽快樂了。另外,相比親生孩子,重組的繼子女家庭生活滿意度會偏低。

根據調查數據,大衛·布蘭法羅等人估計,隨著孩子一起到來的經濟壓力是其中的關鍵。如果一對夫妻在有孩子之前就時不時有經濟壓力,即便有孩子之後仍有經濟壓力,他們也會因為有孩子而變得更幸福。

作為一個全球問題,經濟壓力背後其實反映了父母的收入和受教育情況,以及所在國家的收入和來自社會的支持。在這樣的情況下,那些更富裕國家的人、更富有的人,以及年齡偏大的父母,會因為孩子的到來而更幸福。

養孩子讓人更不幸福了,這樣的結論除了建立在更大樣本之上外,與以往相關研究基本一致。2016年,《歐洲人口雜誌》曾發表一項基於歐洲多國的研究,發現要想讓養孩子與人們主觀感受更幸福產生聯繫,可能有幾個身份前提:在發達國家、收入更高、30歲之後做父母。大齡父母往往意味著有一定的財富積累,發達國家意味著相關家庭政策對父母的社會支持更多。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最新再次確認的“養孩子會讓人更不幸福”的結論是基於歐洲。這一地區是世界上發達國家集中,經濟社會發展水準相對較高的地方,社會福利水準也相對較高。因此相關結論不一定適用其他地區。儘管經濟壓力的解釋看起來在不發達地區更明顯。

各地觀點差異極大

值得注意的是,相關生養孩子的觀念各地差別極大。以中國為例,相當一部分人生養孩子是為了“傳宗接代”“養兒防老”,帶有極強的實用主義目的。伴隨而來的想法是先苦後甜,再苦也認,晚年等著享子女的福。還有一些人甚至並不是發自內心想養孩子,主要是在父輩、祖輩的壓力下養的,從一開始就不幸福。

養孩子的動機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對180萬美國人的調查,提供了理解養孩子究竟能不能讓人更幸福的另一個思路。

2014年,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安德斯·迪頓等人在研究了180萬美國人的主觀幸福感和孩子的關係後,對比了非英語國家的情況,發現存在明顯的差異。

在美國,有孩子的人更可能是已婚的、更富有的、受教育程度更高的、更健康的,這種情況下,如果去問那些更有機會成為孩子父母的人,他們通常會因此更幸福。

然而在貧窮、高生育率國家,生養孩子更為隨意,“越窮越生”“越生越窮”,似乎不去考慮生孩子將使自己的生活水準下降。與之相對的是,在發達國家,人們更可能“量力而生”,成年人根據他們的自身情況決定要不要養孩子。

安德斯·迪頓等人認為,這種孩子與父母主觀幸福感的關係在其他說英語的發達國家也存在。在這樣的邏輯下,人們綜合各類信息經過充分考慮,得出結論,養孩子對自己更好,還是不養對自己更好。如果是這樣思考問題,有沒有孩子其實無所謂,對生活是否幸福的評價其實主要取決於孩子之外的那些不變的因素。這一研究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上。

生育成本如何分擔?

目前,還沒有關於中國人養孩子後是不是更幸福的大規模調查。但近年來,每當有結婚、生育率低等新聞時,總是有大量網友表達“生不起”“房價貴”“養孩子貴”等類似想法。

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夏志強在2019年第1期的《人口與發展》雜誌上分析了中國生育成本分擔的公平性問題。

他認為不能隻把孩子當做社會成本,還應看到其給社會帶來的收益。現在養育孩子的家庭承擔了過多的生育成本,享受人口紅利的企業和社會沒有承擔其應承擔的養育孩子的成本,應該有更公平合理的成本分擔政策。

此外,雖然最新研究從父母的主觀幸福感入手,調查了孩子的存在對於大人們的意義,但其實,孩子們的意見也很重要。

2019年4月29日,一部以敘利亞難民真實故事改編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上映,打動了不少中國觀眾。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身陷囹圄的12歲主人公讚恩在法庭上控訴已有多個孩子的父母,希望法院裁定他們不要再生了,留下一段發人深省的詰問:“為什麽你們給了我生命卻不好好照顧我?如果你們不能給我愛,為什麽要把我帶到這個世界上來?”

養孩子會讓人更幸福嗎?不同家庭情況的人大概有不同的答案。

南方周末記者 王江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