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李嘉誠的“保守”投資之道

李嘉誠的“保守”投資之道

我與李嘉誠

編者按:這篇文章選自本人新著《商業的邏輯》第五章他山之石篇,於 2015年 8月發表於騰訊網,原標題為“‘超人’李嘉誠的投資之道”。以下為文章全文:

2015年 8月 19日,胡潤研究院發布了 2015全球華人富豪榜。61歲的大陸首富王健林首次超越 87歲的李嘉誠,成為全球華人首富。儘管李嘉誠在華人富豪榜屈居第二,但這並不影響我對李嘉誠先生投資之道的推崇和敬仰。

李嘉誠少年逃難至香港,從做塑料花起家,打造了如今強大的商業帝國;他縱橫商海數十年,經歷了互聯網泡沫的破滅、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和隨後的歐債危機,曾經連續 15年蟬聯全球華人首富,至今仍是華人企業家中的不朽傳奇。

李嘉誠先生的成功絕非偶然。“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是他高屋建瓴式的投資風格;而其投資之道則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管窺一斑。

花 90%的時間來考慮失敗及應對之策

李嘉誠做事向來深謀遠慮,三思而後行。李嘉誠說:“當我著手進攻的時候,我要確信,有超過 100%的能力。換句話說,即使本來有 100%的力量足以成事,我也要儲足 200%的力量才去攻,而不是隨便去賭一賭。”在談到自己的決策過程時,李嘉誠說:“抱最大的希望,為最大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

近兩年來,李嘉誠在電信業務上步步為營,逐漸建立起歐洲電信王國。 2015年初,李嘉誠斥資 103億英鎊收購英國移動運營商,這是他迄今為止做出的最大手筆的收購。這家公司與和記黃埔旗下另一家英國移動運營商 Three合並,成為英國最大的電信運營商。而在歐洲大陸南端,李嘉誠與俄羅斯 VimpelCom公司達成協定,將兩家公司的意大利電信業務合二為一,成為意大利用戶數量最多的電信運營商。協定雙方在談判問題上花費了相當長的時間,以至於讓關注者一度誤以為該交易沒有希望,但最終雙方卻達成了共識。據測算,合並後,李嘉誠的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每股淨資產價值增長 9%。

一般來說,電信業的業務回報率只有 5%,但一旦擁有了可觀的市場佔有率,電信公司的回報同樣可觀。 20多年前,李嘉誠就投資了英國移動業務, 1993年他為了收購移動網絡 Orange,前後共投資 84億港幣。當時,很多人對此並不看好,但這個項目覆蓋了英國 98%的人口。如此龐大的市場佔有率最後引來了買家——1999年,德國曼內斯曼鋼鐵公司以 1180億港幣買下了它。從 1993年的 84億港幣買入,到 1999年的 1180億港幣賣出,每年的回報率高達 39%,與李嘉誠在地產、基建等項目上的回報率不相上下。李嘉誠深謀遠慮的企業戰略由此可見一斑。

2003年,郎鹹平與李嘉誠舉辦了一期論壇,論壇上有人提問:“李先生,您成功的關鍵是什麽?”他的回答只有兩個字——“保守”,令全場嘉賓感到震驚。李嘉誠一向善於謀篇布局,謀定而後動,是一個“花 90%的時間來考慮失敗及其應對之策”的卓越商人。

順勢而為,撤資內地房地產

我們要向李嘉誠學習做勢。所謂做勢,就是指認清形勢,順勢而為。1997年香港回歸前後,李嘉誠抓住了時機,加大對中國內地的投資;同樣,自 2014年以來引發國人關注的撤資內地、投資歐洲、公司改組等,都是在做勢。其多次出售內地物業,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而最終目的都是保證投資回報率。

那麽,李嘉誠如何研判當前的中國市場形勢呢?我們在此以房地產市場為例來進行分析。

首先,內地地價升高。近幾年,李嘉誠基本上沒有在內地拿地,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地價太高。大型港資房地產企業,多年來一直布局一線城市和少數核心二線城市;但近幾年這些城市的房價與地價持續快速上漲,而且,地價漲幅高於房價。尤其是在 2011年之後,三四線城市持續低迷,大開發商被迫調整戰略布局,重歸一線城市,宅地競爭異常激烈,“麵粉貴過麵包”成為常態。

其次,囤地不易。李嘉誠在內地的投資項目多是“慢開發”模式,常常需要開發很多年,其開發周期遠長於行業平均水準。近幾年,內地的土地調控與管理趨嚴,項目久拖不建或久建不成,可能遭遇政府收回土地等嚴厲懲罰。相比之下,將土地出售所帶來的收益卻很可觀。以 2014年出售的東方匯經中心為例, 71.6億元人民幣的售價是當初拿地價格的 8倍多。

最後,港資企業優勢不再。 20世紀 90年代,內地的城市建設與房地產開發,缺資金、缺經驗、缺技術,當時港資開發商都是市長、書記的座上賓。因此,港企常常能以非常優惠的地價和其他條件,獲得優質項目。而 1998年房改之後,內地房地產市場快速發展,培育和催生了一批內地大型房企,尤其在近些年,萬達、萬科、綠地、恆大、中海、保利等迅猛發展,在如今的地產巨頭俱樂部中,已經鮮見傳統港商的身影,傳統港企擁有的比較優勢已經消失。

此外,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由高速增長進入中高速增長,內地投資機會與價值相比過去 20年減少了;政商關係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等等,都影響了李嘉誠對內地投資的決策。

在以上背景下,撤資則為李嘉誠的下一步投資預備了上千億資金。那麽,近期李嘉誠又為何選擇英國等歐洲國家作為投資重點呢?仍然以房地產行業為例,與中國相比,如今歐洲具有更加有利的投資環境。

首先,永久產權。國內房產的產權僅有 70年,而歐洲房產是永久產權,不受國家政策影響。若房產品質好,投資者買下房產後可以子孫代代相傳,成為一筆真正意義上的“不動產”。

其次,有更加穩定的回報率。中國樓市存在泡沫化傾向,投資風險大並且回報率低,歐洲房產相對而言則投資穩定、門檻低、回報率高。

最後,歐債危機帶來新契機。為了恢復經濟,歐元區實行了量化寬鬆政策,歐元下跌,也造就了新一批的投資風潮。以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塞浦路斯、希臘為首的購房移民,以匈牙利、英國為首的國債移民,受到了國內高淨值人士的青睞。

除了房地產,李嘉誠投資的英國電網、天然氣、水廠等基建項目,同樣具有穩定的高回報率。作為一名精明老練的投資家,李嘉誠很清楚要時刻謀篇布局、順勢而為。

80%的人認為是商機的,肯定不是商機

李嘉誠有一句名言:“如果 80%的人認為這件衣服漂亮,那麽,我肯定會買這件衣服。但是,如果 80%的人認為這是商機,那我肯定不認為它是商機,肯定不會做這方面的事情。”這就是他的獨立思考精神。

此外,李嘉誠經營之道中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即降低企業負債,保證手中有充足的現金流。前面提到,李嘉誠自認為成功的關鍵在於“保守”,這也是他與眾不同之處。

中國有不少地產企業資本負債比接近 100%,這一數字其實是非常危險的。一旦遭遇市場波動,就可能面臨資金鏈斷裂的風險。而李嘉誠,無論是歐洲電信業的巨額投資,還是全球房地產市場布局的調整,在他揮灑自如的大手筆中,無不顯示出謹慎、穩健、謀定而後動、善於布局並步步為營的投資戰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