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歷代名醫名家論述三七作用大全

三七是中藥材中的一顆明珠,其莖、葉、花均可入葯。歷代名醫名家對三七的功效與作用都有研究,今天總結概括如下:

1、明代傑出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所著《本草綱目》記載:

三七「味微甘而苦,頗似人蔘之味」。「凡杖撲傷損,瘀血淋漓者,隨即嚼爛罨之即止,青腫者即消散。若受杖時,先服一、二錢,則血不衝心,杖後尤宜服之,產後服亦良。大抵此葯氣溫,味甘微苦,及陽明、厥陰血分之葯,故能治一切血病」

2、明代倪朱謨著的《本草匯言》記載:

「三七味甘微苦,性平,無毒。」

3、清代黃宮綉撰《本草求真》記載:

「三七,世人僅知功能止血住痛,殊不知痛因血瘀則痛作,血因敷散則血止。三七氣味苦溫,能於血分化其血瘀。故凡金刃刀剪所傷,及跌撲杖瘡血出不止,嚼爛塗之,或為末摻,其血即止。且以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漏、經水不止、產後惡露不下,俱宜自嚼,或為末,米飲送下即愈。」

4、清代醫學家趙學敏編著的《本草綱目拾遺》記載:

「人蔘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稱人蔘三七,為中藥之最珍貴者。」

5、清代黃元禦著的《玉楸葯解》記載:

三七能「和營止血,通脈行瘀,行瘀血而劍新血。凡產後、經期、跌打、癰腫,一切瘀血皆破;凡吐衄、崩漏、刀傷、箭傷,一切新血皆止。」

6.清代陳士鐸著《本草新編》記載:

「三七根,止血之神葯也,無論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獨用亦效,加入補血補氣葯之中則更神。蓋止葯得補而無沸騰之患,補藥得止而有安靜之休也。」

7、民國時期中醫學家張錫純著《醫學衷中參西錄》記載:

「三七,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為吐衄要葯。病癒後不致瘀血留於經絡,證變虛勞(凡用藥強止其血者,恆至血瘀經絡成血痹虛勞)。兼治二便下血,女子血崩,痢疾下血鮮紅久不愈(宜與鴉膽子並用),腸中腐爛,浸成潰瘍,所下之痢色紫腥臭,雜以脂膜,此乃腸爛欲穿(三七能化腐生新,是以治之)。為其善化瘀血,故又善治女子症瘕,月事不通,化瘀血而不傷新血,允為理血妙品。外用善治金瘡,以其末敷傷口,立能血止疼愈。若跌打損傷,內連臟腑經絡作疼痛者,外敷內服奏效尤捷。瘡瘍初起腫疼者,敷之可消。三七之性,既善化血,又善止血,人多疑之,然有確實可證之處。如破傷流血者,用三七末擦之,則其血立止,是能止血也;其破處已流出之血,著三七皆化為黃水,是能化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