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下肢逐漸浮腫,小心膜性腎病!中醫大夫告訴你如何防治!

膜性腎病又稱「膜性腎小球腎炎」,是一個病理學診斷名稱。是原發性腎病綜合征的主要原因之一。病理改變是以腎小球毛細血管襻上皮下免疫複合物沉積為特點,繼之以基底膜彌散性增厚,但缺乏系膜內皮、上皮細胞增生、炎症細胞浸潤。本病是一種針對正常腎小球上皮細胞膜上的抗原成分而產生的自身抗體介導的腎小球損害,並與遺傳因素有一定關係,根據其病變發展的程度分為四期,其分期與臨床過程相符。

膜腎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原發性膜性腎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兒童和青少年不常見,發病率在36~40歲,男性多於女性。據國外資料,膜性腎病佔成人腎病綜合征的主要原因,約佔30%50%,在國內發病率較低。本病起病隱匿,80%以上患者呈腎病綜合征。

臨床觀察和連續腎活檢資料證明,本病是一個緩慢進展、相對良性的疾病,在臨床上最常見形式是病情穩定,在數年之內無大變化。

中醫病因病機

據 鄭州 仲華國醫館 專家 趙國強 介紹,膜性腎病根據其高度水腫、大量蛋白尿等臨床特徵而言,可屬中醫「水腫」、「尿濁」、「虛勞」等範疇,其發生是由於正氣虧虛、外邪侵襲或肌體臟腑功能失調,水液運化失常所導致。

其病機表現為本虛標實,本虛以脾腎兩虛為主,脾虛則水濕不運,腎虛不能蒸化津液,水濕內停,汽溢肌膚四肢而為水腫;脾虛失於升清,腎虛失於封藏,可致精微下泄而發生蛋白尿。

故脾腎兩虛既是其發病的直接機理,又貫系本病始終。據實則多表現為水濕、濕熱、瘀血等病理實邪。此幾類實邪既是病變過程中的病理產物,又是促使病變加重、病程遷延及合併其它病症的重要因素。

臨床表現: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成人多見。發病高峰為36~40歲,男性多於女性,多隱匿起病。表現為逐漸加重的下肢浮腫。80%以上患者存在大量蛋白尿呈腎病綜合征,20%患者表現為無癥狀性蛋白尿。約1/3患者可自行緩解。部分患者有持續性或間斷性鏡下血尿,一般無肉眼血尿。少數患者發病初期有高血壓,隨疾病的發展約半數患者發生高血壓,早起腎功能多正常,發病數年後,25%的患者出現腎衰竭。

膜性腎病的治療

1。中醫治療

中醫根據辯證論治,大體分為幾型,1.氣虛瘀水交阻,治宜益氣化瘀利水。2.氣虛濕熱蘊結,治宜清利濕熱,益氣活血3.陽虛濕濁內聚,治宜溫陽活血,化濕降濁等。

2。西醫治療

應用ACEI和ARB類降壓藥控制血壓,減少蛋白尿。應用降脂藥物,如療效不好採用免疫抑製治療。如雷公藤多苷無效試用環孢素葯等治療,可加用百令或金水寶膠囊保護腎小管間質功能。

難點和關鍵

趙國強說,膜性腎病表現為大量蛋白尿者,臨床治療效果不理想,單用糖皮質激素難以控制蛋白尿,需配合免疫抑製劑和中藥治療。

中藥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適當加重活血藥物的使用,尤其是蟲類藥物的使用能夠控制病情。但療程較長,不可急於求成。西藥ACEI和ARB對減少蛋白尿,保護腎功能都有作用;在抗血小板凝聚方面,潘生丁也有呈改善,但有效劑量較大,需每天服用300mg,對於此葯有頭痛等副作用的患者,需要緩慢增加劑量。

仲華國醫館,始創於明末河南長崗鎮,原稱保元堂,創始人為軒轅黃帝後裔。唐貞觀徙睢四十九世軒轅仲華先生為繼承中華國醫之瑰寶,2010年保元堂在鄭州正式更名「仲華國醫館」,並成為河南首家規模化國醫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