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美關稅互掐更新的冷思考

摘要

4月1日加征進口關稅:小品種敲山震虎

4月3日發布強農惠農政策:有備而戰,等待追擊

4月4日加征進口關稅:主流品種追擊,但加征時間取決於美方

一、4月4日增加進口關稅內容——針對大豆、棉花、玉米等主要農產品

二、增加進口關稅影響(一)對美豆及國內豆粕的影響

1、對CBOT大豆影響:短期事情脈衝下跌與長期利多

2、對DCE豆粕、豆二影響:兩步走漲價邏輯(二)對玉米影響:短期拋儲來襲難漲,長期支撐來自玉米減面積(三)對棉花影響:短期脈衝上行,長期上漲仍需去庫驅動(四)對CPI影響:實際影響偏小

中美貿易戰後傳:兩敗俱傷和為貴

在滿眼的大漲聲潮中,是不是可以保持一點冷思考?中國選擇了在4月4日收盤後發布加征關稅措施,且加征時間取決於美方,本質仍秉持雙方磋商的原則。以戰求和則無戰,以和求和則失和!我們認為最後落腳點依舊在“和”。金融維穩的主心骨沒有改變,不論是短期通過拋儲平抑價格,還是長期生產者補貼及保險轉移風險,農產品(000061,股吧)價格都難出現趨勢性大漲。當兩國回歸圓桌協商,事件脈衝出現的高價位也都將回歸。

4月1日加征進口關稅:小品種敲山震虎

一、4月1日增加進口關稅內容——針對水果、豬肉等佔比偏小的農產品

如果說降增值稅並非直接涉及中美貿易戰,那麽4月1日公布,4月2日施行的進口關稅改革則是直指美國。

“2018年3月8日,美國總統川普簽署公告,認定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威脅美國國家安全,決定於3月23日起,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加征關稅(即232措施)。232措施違反了世界貿易組織相關規則,不符合“安全例外”規定,實際上構成保障措施。該措施已於3月23日起實施,對我國利益造成嚴重損害。為維護我國利益,平衡因美國232措施給我國利益造成的損失,我自2018年4月2日起對原產於美國的7類128項進口商品中止關稅減讓義務,在現行適用關稅稅率基礎上加征關稅,對水果及製品等120項進口商品加征關稅稅率為15%,對豬肉及製品等8項進口商品加征關稅稅率為25%。現行保稅、減免稅政策不變。”

二、增加進口關稅影響

從3月23日,中國商務部發布了針對美國進口鋼鐵和鋁產品232措施的中止減讓產品清單並征求公眾意見。

期間,中美貿易磋商,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28日稱,美國對華征稅產品建議清單公示天數將從30天延長到60天。而且他表示,美中兩國政府有望通過磋商避免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我們也注意到美方的有關言論,中方的立場沒有變化,談判必須是平等的,中方不會接受在單方脅迫下展開任何的磋商;談判也應該是建設性的、平衡的,需要雙方共同努力。

從3月23日至4月1日增加進口關稅政策發布,可見中美貿易磋商並不順利。因此,本次增加進口關稅著重兩點:

第一、邊緣農產品為主,至下而上進攻

這次關稅加收主要針對農產品,雖然還未涉及大豆、棉糖等主要大宗品種,但敲山震虎,從美國國內農業經濟從業者和美國政府的矛盾出發,進一步激化以使美國政府做出讓步。

近日最明顯的便是3月底美國種植意向報告中, 2018年美國大豆播種面積將會出人意料下降,比2017年減少1%,面積預估為8,898.2萬英畝,此數據利多美豆及連豆粕。 但同時也說明中美貿易戰下,美豆出口不佳預期持續。往年南美上市高峰期較少出現美國主動利多。因此,美國農民是川普政府的重要選票,至下而上的進攻視為上策。

第二、跳過六十天磋商期,心理戰進攻

中美貿易戰既要對話磋商,又要實質進展。中國的態度是堅決的,本次增加部分商品進口關稅,相當於跳過了六十天的磋商期,直面美國貿易強權,凌厲地展示中國政府對於此次貿易戰的決心,心理戰進攻。

4月3日發布強農惠農政策:有備而戰,等待追擊

4月3日發布2018年強農惠農政策劃重點:

1、將在遼寧、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實施玉米及大豆生產者補貼,大豆補貼標準要高於玉米。

2、農機購置補貼,中央財政資金全國農機購置補貼機具種類範圍為15大類42個小類137個品目。

3、棉花目標價格補貼,繼續在新疆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實施棉花目標價格補貼政策。

4、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納入中央財政保險保費補貼範圍的品種為玉米、水稻、小麥、棉花、馬鈴薯、油料作物等。

2018年4月4日,美國政府發布了加征關稅的商品清單,將對我輸美的1333項500億美元的商品加征25%的關稅。美方這一措施違反了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嚴重侵犯我國合法權益,威脅我國家發展利益。

根據我方在世界貿易組織項下的權利和義務,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相關規定,經國務院批準,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對原產於美國的大豆、汽車、化工品等14類106項商品加征25%的關稅,實施日期另行公布。

兩個重點:

第一、 加征進口關稅的農產品範圍及金額擴大

中美關稅互掐更新的冷思考

二、增加進口關稅影響

(一)對美豆及國內豆粕的影響

1、對CBOT大豆的影響:短期事情脈衝下跌與長期利多

我們從短期和中長期兩個角度分析貿易戰對美國的影響。

短期:美豆下跌對衝中國進口美豆成本提升

美國2016/17年度全年出口大豆超過5900萬噸,其中約3700萬噸出口向中國。2017/18年度美豆出口長時間落後去年同期水準,中美貿易戰將使得美豆出口更加惡化。截至4月2日美國大豆對中國累計出口訂單為2853.7萬噸,即使我們不考慮國內壓榨商現有美豆採購訂單可能取消,適逢南美豆收獲上市期疊加貿易戰打響,中國進口美豆數量將急劇下降。我們假設極端情況即USDA平衡表中2017/18年度美國出口量由5600萬噸下調至3000萬噸(美國還對除中國以外的國家少量出口),其他項不變,則美國2017/18年庫消比將增加至17.34%,遠超2016/17年度7.16%。因此美豆短期勢必大跌,這在盤面上體現的也極為充分,4月4日中國宣布將擇日對美豆額外徵收25%關稅的消息公布後,CBOT大豆5月合約由1040美分/蒲最低跌至983.4美分/蒲。

中美關稅互掐更新的冷思考

中長期:馬上開播的美豆面積進一步下降,利多美豆

3月29日USDA種植意向報告出乎市場意料,在大豆種植收益良好的情況下,大豆種植面積不增反降。美國每年4月底5月初開始播種新一季大豆,目前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美豆新季種植面積可能較種植意向報告繼續下降,從而使得美國乃至全球2018/19年大豆供給下降,美國平衡表將逐步改善,價格逐步上行。

2、對DCE豆粕、豆二的影響:兩步走漲價邏輯

兩步走漲價邏輯:第一步,理論上,額外關稅帶來的進口成本提升,請注意!關稅上調與美豆原料價格下跌對成本的影響部分抵消,實際漲幅隨著美豆下跌而不斷下調。第二步,美國新豆面積下降帶來的二次價格提升,輸入性進口成本提高。

海關數據顯示,2017 年我國共進口大豆9553.6萬噸,其中53.31%來自巴西,34.39%來自美國,6.89%來自阿根廷。如果剔除美豆,其它所有國家產量也難以滿足中國現有需求,因此不論如何,中美貿易戰相當於減少國內大豆供給、大豆進口成本將抬高,國內豆二、豆粕都將強勢上漲。理論上,對美豆徵收25%額外關稅,我們按4月4日貼水和CBOT大豆盤面價格初步估算,進口美豆成本將增加約750元/噸。按出粕率將成本粗略折算至豆粕,豆粕每噸成本增加600元/噸左右。

即便每年4-10月巴西都是中國主要進口大豆來源國,不過一旦中國對美豆額外徵收25%關稅,中國對南美豆的依賴程度將大大增強,巴西對CBOT貼水將大幅上行,在中國宣布對美豆徵收關稅之前的一個月,巴西貼水已經上漲超過50美分/蒲。

豆粕是國內最重要的蛋白飼料原料,其次是菜粕,DDGS在雙反之後每月進口量幾千噸,對國內市場的影響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我們認為即便不考慮蛋白含量的區別,僅從數量而言,如果對美豆徵收高關稅使得豆粕成本抬高,國內其它雜粕數量也遠不能代替豆粕。世界第二大油籽是菜籽,我國進口菜籽和菜粕主要來源國是加拿大,而加拿大年菜籽產量區區2100多萬噸,從加拿大多進口幾百萬噸菜籽對國內粕類需求杯水車薪。

中美關稅互掐更新的冷思考

首先,中國並未確定對美豆徵收關稅的日期,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在清明小長假結束後豆粕很可能開盤大漲,遠月尤其,因為近月的大豆到港量基本確定,且目前主要進口來源國是南美,而9-10月以後美國將成為中國主要進口國。另外內強外弱格局延續,盤面壓榨利潤將繼續走擴(即買國內油粕拋美豆)。不過從產業鏈利潤角度,當前的豬價會對豆粕漲幅起到一定限制,豆粕漲價增加飼料成本,而豬價卻持續表現疲弱,如果虧損加劇從而導致存欄下降,則豆粕需求也將下降。

其次,我們認為600元/噸是漲幅上限,請注意!實際漲幅隨著美豆下跌而不斷下調,密切關注清明節期間美豆跌幅以及川普應對中國反擊的下一步政策應對。

(二)對玉米影響:短期拋儲來襲難漲,長期支撐來自玉米減面積

短期:影響有限,難漲

與豆粕不同,玉米對美國的依存度偏低。與國內玉米有關的是106項清單中第三項即稅則號列10059000其他玉米和10079000其他高粱兩項,後者更多因為其是玉米的飼用替代品。

兩者中美玉米對我國出口相對較小,去年不足80萬噸,在我國玉米總需求中佔比不到0.4%;美國高粱對我國出口量較大,截至3月22日當周,USDA周度出口銷售報告顯示,美玉米對中國出口銷售446萬噸,對未知目的地出口53萬噸(其中大部分對中國),目前已裝船385萬噸,剩餘113萬噸,按目前每周20萬噸的裝船進度來看,應該可以在6月之前裝運完畢,當然,後續進口將大幅下降。

作為主糧,中國對其價格的調控最為有效。

手段一:之前國家商務部已經啟動對高粱的雙反調查,中國早有準備。

手段二:加征玉米關稅的同一天,祭出4月12日至13日國家臨儲玉米競價交易計劃與清單,銷售底價最低是內蒙、黑龍江2013年玉米1250元/噸,無懼貿易戰影響。

中美關稅互掐更新的冷思考中美關稅互掐更新的冷思考

長期:支撐來自玉米減面積,相對種植收益不及大豆

貿易戰的間接影響依然存在,主要邏輯是關稅政策抬高國內大豆價格,改變大豆、玉米相對種植收益,可能減少國內遠期玉米供應,就目前而言更多影響1月合約。

(三)對棉花影響:短期脈衝上行,長期上漲仍需去庫驅動

短期:國內棉花脈衝上行

與國內棉花相關的是106項的第五、六項即稅則號列52010000未梳的棉花和14042000棉短絨。對於棉短絨,一類絨可配紡粗號紗,供製造棉毯等使用,也可作絮棉、脫脂棉等使用;二、三類絨作纖維素原料,可以製造人造革、賽璐珞、紙張、化學漿料、製藥填料、人造纖維、電影照相膠片、炸藥、硝酸以及高級塗料和塑料等產品。除了一類絨外,其他用途並不在紡織上。同時中國2016年1-11月共進口21.45萬噸棉短絨,其中從美國進口僅0.87萬噸,佔比4.04%。因而棉短絨加征關稅對期貨棉花影響不大。

對未梳的棉花,2017年中國進口美棉50.53萬噸,對中國需求佔比偏少。理論上,截至4月3日,1%稅率完稅價格是14606元/噸,26%稅率完稅價格是18221元/噸,此處未考慮美棉下跌幅度,若考慮美棉因此下跌5美分,26%稅率完稅價格是17252元/噸,高於9月盤面2000元/噸左右。

長期:上漲仍需去庫驅動

3月12號開始的棉花拋儲,截至今天,一共拋售54.01萬噸,成交32.81萬噸,成交率60%,貿易戰下棉花成交率將有所提升。但趨勢上漲的時間視窗還未打開,此輪拋儲的棉花還需時間消化。真正上漲來臨要等待今年8月底(理論上)拋儲之後,國儲棉庫存剩餘300萬噸左右,供需缺口才會顯現,棉花上漲的去庫驅動打開。

(四)對CPI影響:實際影響偏小

1、豬價:飼料成本端玉米價格不會大漲,豆粕上漲,但佔比對於豬價影響不大,甚至近期因豬價下跌而導致豆粕用量減少,傳到至豬價影響微乎其微。

2、油脂:全年整體過剩,豆油有所支撐,但棕櫚油豐產幅度對油脂仍居主導,價格依舊底部徘徊。

3、CPI取樣標準:零售價而非大宗商品價,從成本端到零售端漲幅的稀釋,加之統計局對數據的平滑,實際影響偏小。

中美貿易戰後傳:兩敗俱傷和為貴

中國選擇了在4月4日收盤後發布加征關稅措施,且加征時間取決於美方,本質仍秉持雙方磋商的原則。以戰求和則無戰,以和求和則失和。我們認為最後落腳點依舊在“和”。金融維穩的主心骨沒有改變,不論是短期通過拋儲平抑價格,還是長期生產者補貼及保險轉移風險,農產品價格都難出現趨勢性大漲。當兩國回歸圓桌協商,事件脈衝出現的高價位也都將回歸。

附件一:4月2日中國對美國128項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清單)

中美關稅互掐更新的冷思考中美關稅互掐更新的冷思考中美關稅互掐更新的冷思考中美關稅互掐更新的冷思考中美關稅互掐更新的冷思考中美關稅互掐更新的冷思考

數據來源:財政部

附件二:4月4日對原產於美國的大豆、汽車、化工品等14類106項商品加征25%的關稅(清單)

中美關稅互掐更新的冷思考中美關稅互掐更新的冷思考中美關稅互掐更新的冷思考中美關稅互掐更新的冷思考中美關稅互掐更新的冷思考中美關稅互掐更新的冷思考

數據來源:財政部

作者:陳瑋、黃玉萍、范軍紅、徐盛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要資訊。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