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2018年金融業年終獎大揭秘:從1萬到上百萬!

2018年,金融業依舊寒風瑟瑟。“金融民工們”忙活一年了,年終獎能收獲幾成?

《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了包括銀行、保險、信託、券商、基金等行業的數十位內部人士,以期揭秘金融業的冷暖生態。

1

銀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在當前經濟增速下滑、實體經濟不振、銀行不良貸款上升、互聯網金融衝擊的形勢下,銀行 “躺賺”的好日子早已一去不複返。於是,近年銀行員工待遇下降已成為一件不足為奇的事情。

據《國際金融報》記者了解,一般來說,銀行沒有設立專門的年終獎,而每個季度都會向員工發放績效獎金,第四季度的績效獎金一般被當作年終獎,有時候相比其他季度會多一些

如今經濟形勢面臨下行壓力,銀行業遭遇“寒冬”,前台一線業務部門員工感受頗深。

某華東地區國有銀行對公業務客戶經理半開玩笑道:“真是想多了,沒有年終獎一說,想都不要想,之前的績效獎金還沒發下來呢。”

“對公業務現在很難做,尤其涉及到傳統行業的。現在經濟形勢不好,有的企業經營情況不佳,要時時刻刻關注貸款品質,做好防風險任務和控制不良率。我們的基本工資不算高,都靠著每季度的績效獎金,現在還得面臨績效獎金發不下來的情況,年終獎就不要想了。”上述客戶經理坦言。

不過,記者發現,今年銀行的年終獎並未出現大幅“縮水”現象。但不同的銀行、區域、部門,乃至同一個銀行不同的支行網點,年終獎都有不小的差異。

“我們行今年年終獎的情況應該和去年大體持平。”某農商行高管表示,“具體來看,今年對公業務新的增長點比較少,存款也還是得找關係去拉,完成得不是很好”。

據了解,不同分行營業部員工得到的年終獎都會不同,因為年終獎會與各營業部的績效掛鉤。“如果分行營業部虧損,可能員工的年終獎就會很少或者沒有”,上述農商行高管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坦言。

剛入職某國有銀行北京分行櫃員崗位不滿一年的小張(化名)告訴記者,入職時承諾的收入據說只要不在排名倒數的支行,都能達到。如果分到排名前幾的支行,這次的年終獎就還挺理想的,能拿到七八萬元左右。

此外,不同的業務部門,年終獎也會存在差別。“機構業務部門主要看任務完成情況,一般金融市場部、同業部的會高一些。”上述農商行高管表示。

同樣以績效為考核的前台業務部門,互相之間的差異也很大。例如,因金融科技創新力度加大,某城商行人士表示,他所在的直銷銀行部門,由於業務比較新,今年做得也不錯,所以年終獎還算正常水準,總體來說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2

保險:“別說年終獎,連年會都沒了”

2018年很多保險公司面臨轉型,回歸保障本源,保費下降。在此背景下,保險公司的年終獎發放會不會受影響呢?

《國際金融報》記者訪問了大大小小20多家保險公司的員工,試圖尋找答案。

“我們2018年沒有年終獎,連年會都沒有了。”某中型國資壽險公司內勤對記者大倒苦水,稱公司業績連續虧損,整個中後台部門都不會發放年終獎,不過前台業務部門估計會有業務提成。

一家中小型財險公司的理賠人員在談及2018年年終獎時,更是憤憤不平。“估計以後幾年都不會有年終獎了吧。”該員工直言,公司2018年在信用保險這塊踩雷P2P行業,虧損很嚴重,估計整個公司都不會發年終獎。

上述員工還表示,公司在2017年還沒有踩雷P2P的時候,都有發年終獎,還數信用保險部門的年終獎最多。自從2018年下半年信用保險這塊虧損嚴重,公司就陸續有很多人離職。

除了信用保險部門的同事不允許離職外,其他部門的人基本上完全換了一撥人,而辦公室和人力資源部門都像整體“消失”了一樣。

不過,談到“年終獎”,也有些保險公司員工反應不同。

“2018公司的年度業績目標順利達成,所以我們年終獎應該是有的,和上一年差不多。”有好幾家壽險公司的員工都給出了類似的回答,言語間溢出滿滿的歡喜。

據記者了解,保險公司的年終獎發放一般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不和公司業績掛鉤:到了年終,多發幾個月的月薪,比如發13薪、14薪;一種是和公司業績掛鉤:年終獎一般為12個月月薪之和的10%或20%,再乘以個人的績效系數,比如月薪一萬元,當年公司業績達標,個人績效也滿分,那麽績效系數就是1,年終獎就等於12萬元x1x10%或20%,也就是能拿到1.2萬元或2.4萬元的年終獎。根據個人績效和公司業績達成情況,年終獎會有所浮動。

此外,保險公司的總公司和分公司的年終獎構成體系也會不同,中後台部門和前台業務部門的年終獎構成也有很大差別,甚至每個員工的年終獎發放情況都不同,不單看績效,還要根據個人與公司所簽的合約來定。

當然也有個別保險公司,往年都不發放年終獎,不管公司業績如何都一樣。所以,這類公司的員工對於年終獎也就沒什麽期待。

對於保險公司、保險經紀公司或保險代理公司的銷售業務員來說,年終獎受保險公司業績的影響並不明顯。

事實上,很多銷售業務員是沒有年終獎的,收入來源就是銷售產品的傭金收入、增員的額外提成以及帶團隊的獎金。

“2018年收入必定會比上一年增加。”多個保險一線銷售業務員對記者坦言,隨著消費者對保險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加上在行業內積累了一定的人脈,2018年的傭金收入還算可觀。

3

信託:“通道業務沒了,年終獎普降”

信託公司多年來一直處於金融業年終獎的“霸主”位置。2018年又如何呢?

“2018年,信託行業整體情況並不好。不過,各家公司的差異比較大,業績好的信託公司,年終獎還是會按勞分配,多勞多得。”一位華北地區信託公司負責人對《國際金融報》記者稱,信託公司的業務團隊很明確,年終獎發多少,直接與創收規模掛鉤。

回顧2018年的信託行業環境,上海地區一家信託公司的業務總監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坦言,資管新規背景下,通道業務明顯收縮,做業務“沒有最難,只有更難”。

該總監告訴記者,在去杠杆大背景下,2018年基本已經沒有通道業務可做,業務轉型壓力很大,還要面臨合規、風控、監管等難題,年終獎只能“聽天由命”。

上述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信託公司的薪資主要由基本工資和績效獎金組成。有些信託公司是年終一次性發放績效獎金,有的公司是分數次發。信託公司業務部門為了方便,直接將績效獎金等同於年終獎。

至於年終獎的考核機制,該負責人表示,信託公司的中後台會進行工作綜合評價。“如果完成全年設定目標,超出部分按照一定比例提取獎金,這部分獎金首先滿足一線人員的激勵,剩餘的發給中後台”。

一位華北地區信託公司經理稱,往年來看,信託經理年終獎在20萬到50萬元,其中30萬到40萬元較為普遍。一般信託員工每月有1萬元左右的底薪,全年工資(含底薪)稅後在30萬到60萬元之間。能拿到100萬元以上的,大多是部門總、副總級別。“不過,2018年信託公司整體獎金都會下滑”。

信託行業研究員袁吉偉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今年信託通道業務有明顯萎縮,尤其是依靠通道業務做大規模的信託公司,今年尤其難過,年終獎更是大幅下降。

“由於年終獎與公司經營績效、發展均相關,年終獎有漲有跌也正常。”另一家頭部信託公司的高管表示,2018年信託公司經營確實較為艱難,這一點從各家公司業績報告中有明顯體現。這不僅僅是受資管新規的衝擊,更重要的是整個經濟環境變化較大。

該高管進一步表示,面臨2018年的嚴峻形勢,公司加大了延付比例,從員工到高管,延付比例都有不同程度加大。

某信託公司的財富中心相關負責人認為,近年來,信託公司年終獎一大趨勢性變化就是,差距越來越大。原來行業景氣,信託公司整體盈利,大家獎金都差不多,現在差距越來越大,因為業務不好做了,強者更強,弱者更弱。

此外,2018年,多家信託公司面臨頻繁違約“爆雷”事件,業務員拿到的獎金多少也與風險項目暴露有關。上述信託公司高管稱:“因為項目逾期,個別業務員這幾年都沒拿到獎金。如果出現風險項目,應得獎金不會發,還會扣錢。等到項目處置完畢,資金收回後,也要將應得的獎金打折給到業務員。”

4

券商:“期望不高,落袋為安”

“今年是虧損的,你覺得還有錢發嗎?”某中小型券商業務部門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眉頭緊鎖,“ 我們能有年終獎就很開心了”。

2018年A股波動加劇,行情寡淡之下,成交量大幅下滑,券商多條業務條線承壓顯著。在靠天吃飯的屬性下,券商人士對自家年終獎的發放情況,預估如何呢?

《國際金融報》記者通過訪問多家不同規模、不同部門、不同崗位的券商內部員工,嘗試找到蛛絲馬跡。

“反正不樂觀。有沒有還不一定呢。”“沒做指望,能年底雙薪就不錯了。”華東、華南兩家券商業務部門負責人不約而同對《國際金融報》記者作出類似的感慨。

年終獎無望的,普遍倒起苦水或乾脆佛系看開,有年終獎指望的,則盤算啥時落袋為安。

據記者了解,每家公司年終獎下發的時間不同,有的是1月份或者春節前,有的是五六月份,但發放基本都在上半年完成。

“往年是春節前預發一小部分,第二年年中發剩下的大部分。”東部某大型券商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業務部門是分多次發放的。比如2019年的獎金有一部分要到2020年才拿到,這是出於風控考慮。”

作為高薪行業的典型代表,券商的年終獎究竟如何構成?據記者了解,不同券商、不同部門、不同崗位的年終獎構成,大有學問。

“年終獎需要管理層與董事方或股東方協商,年底按照當年業績的一定比例來抽成發放,比如淨利潤的20%等。一般情況下,年終獎是年前就商定好了的。”華南一家券商中後台員工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

“我們是項目獎勵製,主要是底薪加上項目提成構成。”某券商投行部門負責人稱。

“牛市獎金更多,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業務部門,幾百萬元不在話下。而後台部門相對穩定。”談起往昔的風光,2018年的行情著實令不少券商員工“黯然神傷”。

此外,記者通過採訪發現,就券商年會而言,即使舉辦,大多已變成“年終總結會”、“純開會”性質,規模預算均有所縮減,鋪張奢華較少見到。

5

基金:“私募‘靠天吃飯’,公募看考核機制”

“今年就算了。”華東地區的一位私募董事長梁超(化名)言語間充滿了無奈。他告訴記者,往年公司都是拿出兩成產出(除掉管理費之外的毛收入),作為投研團隊的年終獎,投研總監拿掉20%,其余由團隊成員均分。對於業績比較突出的基金經理,還會單獨進行獎勵。

“像2018年這樣的熊市,做股票的私募根本賺不到錢。”梁超的言下之意,去年公司產品沒有賺到錢,年終獎無從說起。

在梁超看來,私募行業就是“靠天吃飯”,牛市賺錢、熊市貼錢。遇上行情不好的年頭,品牌硬的公司,還能靠管理費能裹住公司最基本的成本,品牌不硬的公司,管理費都貼給代銷機構了。

梁超坦言自己壓力很大,“如今正兒八經做產品的私募,壓力比做實業的壓力更大。但是現在的投資者都‘用腳投票’,誰能幫助賺錢就投資誰。所以有些私募索性隻做一兩個產品,其余的資金都私下拿去坐莊。”

按業績拿年終獎是大多數股票類私募採用的做法。上海一位私募董事長告訴記者,“我們公司基金經理的年終獎就是產品淨收益的20%至25%,沒有收益的情況下,不可能有獎勵。”

相比之下,今年做債券產品的私募公司年終獎更有盼頭。“我們是投研一體化考核,因為人不多,所以是公司給部門打分,部門再給投資經理打分。業績不是唯一因素,避免過度投機。”關於公司的年終獎分配機制,作為總經理的何峰(化名)直言不諱。

何峰所在的公司是一家債券私募,由於2018年抓住了債牛的行情,旗下產品大多表現不俗。不過,他表示今年的年終獎並不多,“全公司40個人大概分三四百萬元吧。投研團隊可能略多一點,但是總量也不大”。

“靠天吃飯”的私募基金年終獎少得可憐,一直以來被稱為“旱澇保收”的公募基金,今年又能分得多少羹?

“整體來看,在公募行業,權益類基金經理的年終獎肯定會比固收類基金經理多一些,因為本身底薪更高。”據公募基金經理李勝(化名)透露,大部分公募給到基金經理的年終獎是12個月工資

“雖然各家公司情況會有所區別,但行業年終獎均值大概就是這個水準。”李勝告訴記者,最大的區別在於考核機制。他所在的公司主要是看業績的相對排名,“基本上業績排名在前二分之一算60-70分,達到60分及格線就能拿到年終獎。當然,明星基金經理會拿得更多。”

這是否意味著,即便遇到2018年這樣的熊市,基金經理的年終獎也不會受影響?“那倒不是,會影響整體水準,畢竟客戶虧了那麽多,年終獎發多了也不合適。”李勝表示。

上海一位公募人士告訴記者,他所在的公司也是采取類似的考核標準。“今年的權益基金冠軍虧了4%,這個基金經理若是在我們公司,肯定還要大大獎勵。要知道,熊市虧4%,比牛市賺50%難多了。反之,即便你在牛市賺了幾個億,但業績排名在後二分之一,照樣沒獎金”。

不過,近年來公募的考核指標越來越豐富。多家公募基金人士表示,除了業績的相對排名,規模增量、管理費收入、獲獎情況等,也是考量的因素。

6

期貨:“小型公司‘扎心’,大型公司大方”

2018年,期市一派生機盎然、紅紅火火,不少期貨公司員工也開始打起“小算盤”,琢磨起年終獎的“厚度”。

《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了多名期貨公司的員工,試圖了解期貨業內人士年終獎情況。

上海一家期貨公司的客戶經理小劉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我們做業務的比較特殊,薪水由基本工資和績效組成。”有些期貨公司對業務經理的提成高、激勵大,業績好的拿到百萬年終獎,但也有業務沒做好的期貨經理,最終只能拿幾萬元。

小劉也提及,“對於中小型期貨公司員工來說,年終獎可能就有些‘扎心’了。小公司仍依賴經紀業務和資管業務,而在去通道的大背景下,整體市場規模短期內劇烈下滑,對小期貨公司來說造成較大影響,年終獎估計不會太好看。”

當然,並不是所有期貨公司業績都受到衝擊。據了解,其他業務收入目前是不少期貨公司做大規模的重要途徑,而其他業務收入主要來源於風險管理子公司收入,也就是風險管理業務,目前是期貨公司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手段,也已成為期貨公司新的利潤增長點。

另外,小劉說,“今年商品期貨還是很給力的,不少遊資大戶都反映收益高於去年,我們的年終獎也水漲船高。2018年金融圈雖說又是‘薄情’的一年。不過,這一年,期貨公司似乎過得還不錯。”

某期貨公司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期貨公司的年終獎一般是在年後發,普通員工通常年終獎大概是3至6個月基本工資,個人差異會比較大。同時,不同公司之間的年終獎差異也很大,大公司如永安期貨、申銀萬國期貨,是業內出了名的大方,而小公司年終獎可能要打上5折。

期貨分析師老嚴對《國際金融報》記者坦言,“平穩為主,年終獎估計還是和去年一樣。”

據老嚴透露,期貨分析師目前工資構成還是以“基本工資+績效”為主,大頭是工資,而績效考核比較難量化。“研究所在期貨公司隸屬於成本部門,分析師水準也參差不齊,個別情況下給資管提供交易策略會有業務提成,不過大部分還是靠基本工資。所以大家也都很淡定,對待年終獎平常心就好。”

記者 范佳慧 潘潔 王媛媛 蔣金麗見習記者羅葛妹 李嵐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