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科學家首獲國際玻璃界“奧斯卡大獎”

中國科學家彭壽率領他的團隊最新研發的世界最薄玻璃,厚度僅有0.12毫米。 陳俊賢 攝

中新網北京10月19日電 (記者 於立霄)世界最薄玻璃僅有0.12毫米,厚度相當於一張A4列印紙,這是中國科學家彭壽率領團隊最新研發的科技成果。日前彭壽在美國獲得了世界玻璃行業的“奧斯卡大獎”——美國陶瓷學會矽酸鹽技術創新領袖獎,成為首位在世界玻璃技術領域獲得這一獎項的中國科學家。

美國當地時間10月15日,美國材料科學與技術大會暨美國陶瓷學會第120屆年會在俄亥俄州召開,國際玻璃協會顧問委員會主席、浮法玻璃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建材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院長彭壽憑借在玻璃領域的創新研發,特別是在超薄電子信息顯示玻璃領域的多項世界領先成果,得到國際同行一致認可,最終高票當選,獲得“矽酸鹽技術創新領袖獎”。

彭壽獲得美國陶瓷學會矽酸鹽技術創新領袖獎。 陳俊賢 攝

玻璃是矽酸鹽類非金屬材料。彭壽帶領團隊突破中國玻璃行業“卡脖子”關鍵技術,自主研發出0.12毫米的玻璃。6個月前,由中國製造的世界最薄玻璃問世,成為中國玻璃技術創新和自主知識產權成果領先於世界水準的代表。

彭壽是中國玻璃技術的頂級專家和領軍人物。過去7年間,彭壽在玻璃工業技術領域,帶領團隊連續獲得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掌握了一批打破國外壟斷、填補國內空白、完全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玻璃技術和產品,開發出世界最薄0.12毫米柔性觸控玻璃、世界最大1200噸超大噸位高品質浮法玻璃熔窯、世界單體規模最大1000噸超白太陽能光伏玻璃生產線,引領了玻璃工業從傳統產品到現代工業的轉型更新和綠色節能減排技術的應用。

彭壽積極推動中國玻璃與國際玻璃的交流合作與技術進步,推動中國玻璃技術和裝備走向世界,組織實施了美國福耀、韓國現代、印度HNG、伊朗AFGC等大型成套工程,共向17個國家出口56條高品質玻璃生產線,創匯50多億美元,樹立了中國玻璃的國際品牌。2012年,彭壽正式擔任第23屆國際玻璃協會主席,2016年,獲得國際玻璃協會終身成就獎。

彭壽作為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的院長,2014年底以蚌埠院為核心企業組建了凱盛科技集團,著力打造“凱盛”品牌。在成立至今的3年多時間裡,凱盛科技發展成為擁有“玻璃、新能源、材料、裝備、工程及中央應用研究院”六大板塊的新興產業科技創新平台,業務覆蓋全球上百個國家和地區。

凱盛集團自成立以來,始終圍繞玻璃進行布局,近幾年,在提升傳統浮法的過程中,將目光瞄準了有著更高科技含量,在改變人們生活方面更有作為的“新玻璃”。

這幾年來,凱盛集團利用自身在玻璃工藝研究和工程服務上的經驗積累,結合自主創新技術與核心裝備製造優勢,利用浮法工藝在超薄電子信息顯示玻璃基板領域不斷挑戰自我,突破性地實現了電子顯示玻璃的超薄化,完全打通了電子信息顯示玻璃產業鏈,對推動我國電子信息顯示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玻璃是資訊顯示領域的一個關鍵基礎材料,玻璃及其設備能夠佔到整個成本的70%,很多還需要進口。”彭壽認為,中國企業不僅要掌握半導體芯片的“中國芯”,玻璃基的“芯”也要掌握在自己手裡,要擁有玻璃基的“中國芯”,創新驅動是唯一路線。

在彭壽的長官下,2014年以來,中建材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研發超薄玻璃的50多名團隊,在各個技術環節不斷突破,突破1000多項技術瓶頸,使生產出來的玻璃厚度,從0.33毫米,一降再降,最終生產出僅0.12毫米的“世界最薄玻璃”。

“正是依靠創新驅動,我們才能從過去接近虧損,發展到去年銷售收入達220多億、利潤達十幾億元的規模。”彭壽說:“我們以創新帶動發展,實現一個又一個突破,並制定到2020年實現500億主營收入、50億元利潤的戰略目標。”

未來中建材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還將與中科大、中科院、合工大等高端學府開展合作研發和人才培養,培育更具前瞻性、引領性的創新成果,打造中國第一,世界領先的創新平台。

同時,中建材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還將繼續突破超薄極值,集中精力突破0.1毫米極薄電子觸控玻璃,創建“國家矽基新材料製造業創新中心”。(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