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都穴治療疝氣,小腹痛,崩漏,產後惡露不盡等

中都穴,針麻常用穴之一,出自《針灸甲乙經》,足厥陰肝經的第6個穴位。該穴在人體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7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主要治療疝氣,小腹痛,崩漏,產後惡露不盡,泄瀉,痢疾,腹脹,脅痛,脛寒痹痛不能立,腳軟枯瘦等。


【中都穴名解】


別名:中郤穴,太陰穴,大陰穴。


1、中都。中,與外相對,指穴之內部。都,都市之意。該穴名意指肝經的水氣在此雲集天之下部。本穴物質為蠡溝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水濕之氣聚集而成一個水濕氣場,所處為天之下部,本穴如同肝經氣血的集散之地,故名。


2、中郤。中,與外相對,指穴之內部。郤,孔隙也。名郤名意指肝經的水濕雲氣只有極少部分吸熱上行。本穴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雲氣,性寒濕,只有極少部分的水氣吸熱後循肝經上行,氣血的外傳如從孔隙中傳出一般,故名中郤。


3、太陰。太,極也。陰,寒也。太陰名意指本穴氣血為寒冷水氣。理同中郤名解。大陰名意與太陰同。


4、肝經郤穴。理同中郤名解。


【中都穴的功能特性】


附註:中都穴為肝經郤穴。


穴義:肝經水氣在此雲集天之下部。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陰濕水氣。


運行規律:大部分冷降歸地,小部分吸熱後循肝經上傳膝關穴。


功能作用:降濁升清。


治法:寒則先瀉後補或點刺出血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中都穴位位置圖】


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7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布有隱神經的分支及大隱靜脈。



【中都穴的取穴方法】


中都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7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


【中都穴的生理解剖】


在脛骨內側面中央;其內後側有大隱靜脈;布有隱神經的中支。


【中都穴的刺灸法】


平刺0.5~0.8寸;可灸。


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中都穴的主治疾病】


脅痛,腹脹泄瀉,小腹痛,疝氣崩漏,惡露不盡。


【中都穴的人體穴位配伍】


配血海穴、三陰交穴治月經過多和崩漏、產後惡露不絕;


配合谷穴、次髎穴、三陰交穴治痛經;配脾俞穴、陰陵泉穴治白帶症;


配足三裡穴、梁丘穴治肝木乘土之腹脹、泄瀉;


配太沖穴治疝氣;


配三陰交穴、陰陵泉穴、膝陽關穴、膝關穴、伏兔穴、箕門穴治下肢痿痹癱痛。


【中都穴的配穴舉例】


配三陰交、陰陵泉,主治脛寒痹痛;配歸來、太沖,主治疝氣;配隱白、大敦,艾炷灸各穴,主治崩漏。


【中都穴的現代研究】


常用於治療急性肝炎,崩漏,下肢麻痹疼痛,膝關節炎,喉頭炎等。為針麻常用穴之一。


【中都穴的臨床應用】


腹痛


主穴:中脘 天樞 足三裡 三陰交 太沖


配穴:寒邪內積者,配神闕、公孫;濕熱壅滯者,配陰陵泉、內庭;飲食停滯者,配下脘、梁門;肝鬱氣滯者,配太沖、期門;脾陽不振者,配脾俞、章門;急性腹痛者,配梁丘。


方義:中脘為腑會、胃之募,天樞為大腸腑之募,兩穴均位於腹部,足三裡為胃之下合穴,「肚腹三裡留」,三穴遠近配伍,既可調理胃腸腑氣,又可運轉腹部氣機;三陰交調理三陰經之氣血;太沖疏肝兒調暢氣機。


【中都穴的其他】


1、傳統位置


中都穴位於內踝上七寸,脛骨內側面的中點或脛骨後緣處。


2、經絡感傳


刺激內踝上七寸,脛骨內側面中點處,經絡感傳較弱,通足厥陰肝經;刺激脛骨後緣處,經絡感傳較強,尤其是不但可以通達同側肝臟還可以通達對側肝臟。此點還可以通達脾經,不過下移一點隻通肝經,上移一點肝經的感傳減弱,脾經的感傳增強。


3、縱橫向指壓刺激


在內踝上七寸,脛骨內側面中央遠端和近端3cm範圍內,每隔3mm處給與一個指壓刺激,結果只有在內踝上七寸處有敏感;在內踝上七寸,脛骨內側面後緣遠端和近端3cm範圍內,每隔3mm處給與一個指壓刺激,結果在內踝上七寸處5mm範圍內有敏感。


4、穴名小議


中都穴的中字指體內運行;都指先君之舊宗廟,在此指對側的肝臟。中都指刺激該穴後的經絡感傳不但可以到達同側肝經和肝臟,還可到達對側的肝臟。


5、定穴理由


(1)在經絡線上;(2)局部指壓敏感;(3)感傳到達對側肝臟。


6、穴位意義


中都穴位於內踝上七寸,脛骨後緣處,因為只有刺激此處誘發的經絡感傳才可以到達對側的肝臟與都字相符。此處是肝經和脾經交匯之處,可以治療肝脾兩經之病。由於中都穴具有感傳到達兩側肝臟的特點,故可用於治療肝臟的疾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