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盛極一時的ICO今年才募資3億多美元,還不如去年一個月多

每經記者:劉永生 每經編輯:易啟江

圖片來源:攝圖網

什麽是ICO?顧名思義,ICO(是Initial Coin Offering縮寫),首次幣發行,源自股票市場的首次公開發行(IPO)概念。

作為一種不受監管的手段,ICO可以為新的加密貨幣籌集資金。創業公司使用初始幣發行(ICO)來繞過風險資本家或銀行所要求的嚴格和規範的融資過程。在ICO活動中,一部分加密貨幣被出售給項目的早期支持者,以換取法定貨幣或其他加密貨幣,通常是比特幣或以太坊。

2017底-2018初,隨著比特幣、以太坊等虛擬貨幣的一飛衝天,不少虛擬貨幣動輒翻十倍、百倍,一幣難求的現象甚為普遍,甚至出現“代投”的職業。

然而繁華落盡終歸泡沫,伴隨著空氣幣的不斷歸零、詐騙的層出不窮,曾經大火的ICO行將奄奄一息。

據國際專業ICO網站icodata.io數據,截至8月8日,2019年全球ICO總共募集到3.46億美金,這還不足2018年世界ICO募集資金總額78.12億美金的二十分之一。僅此一年,ICO已落入少人問津的地步。

今年全球ICO募資不足去年1/20

這幾年,ICO到底經過了一個怎樣的過山車發展歷程?國際專業ICO網站icodata.io有專業的統計。網站數據顯示,2014年,算是ICO誕生的元年,這一年才有兩起ICO項目,融資總額約1600萬美金。

2015年的情況也不樂觀,全年才有3起ICO,融資總額才608萬美金。

真正爆發的是在2016年。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全年,全球完成29起ICO,融資總額達9000萬美金。

如果說2016年是爆發,那2017年算是ICO爆發的頂點。統計數據顯示,整個2017年全球共完成875起ICO,融資總額達62億美金。而且一個明顯的走勢是,從1月到12月,ICO融資額是直線階梯式暴增,僅12月一個月融資量就超過16億美金。

圖片來源:icodata.io

如果說2017年是直線階梯式暴增,那2018年可謂是階梯式下降。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共完成1253起ICO,融資總額達78億美金。其中2018年一月融資額超過14億美金,但到當年底,12月融資額已不足1億美金。

圖片來源:icodata.io

不得不說,這跟比特幣、以太幣的價格高度吻合。正是在2017年底、2018年初,比特幣創造近2萬美金/枚的天價,以太坊單價也一舉突破1500美金,接著就是一年的暴跌。

截至8月8日,2019年全球ICO總共募集到3.46億美金。大半年過去了,還不足2018年世界ICO募集資金總額78.12億美金的二十分之一。僅此一年,ICO似乎已少人問津。

關於近幾年ICO的火爆,不得不說2014年ICO模式的創世鼻祖以太坊了。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ICO的以太坊,融資單價約0.35美金,對比當前以太坊單價約226美金,其回報率高達644倍。若是按2018年初的1500美金最高價算,其回報率更是超過4000倍。但這樣的項目在全部項目中,畢竟是鳳毛麟角。

icodata.io統計數據顯示,截至8月8日,在2042個被收錄的ICO項目中,其回報率為正的僅有73個,佔比僅為3.57%。關於全球ICO的回報率,The Block分析師Larry Cermak在推特上分析:現在很明顯,ICO是巨大泡沫,不太可能出現復甦。ICO以美金計算的回報率中值為-87%,而且還在不斷下降。難怪全球ICO融資額直線下降,ICO回報慘淡的現實擺在面前。

不能說是沒落 而是理性回歸

曾經烈火烹油、一幣難求,現在一片狼藉,少人問津。

關於ICO沒落的原因及其本身蘊含的法律風險,《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了中國銀行法學研究會理事肖颯,肖颯對記者分析,ICO走向沒落的原因在於以下幾點:

1.高額以及多發的詐騙,ICO市場充斥著大量的騙局,大量有關與ICO相關欺詐新聞充斥在我們周圍,這導致投資者非常謹慎。同時許多項目缺乏透明度,項目領導團隊的可信度越來越不確定。ICO市場是新興的,而且多為年輕人參與,信息流通高,一旦出現信任危機,就會散播出來。韭菜也不是完全不思考,當市場出現大量問題,韭萊就會逃離。

2.監管的問題,這裡更多是監管不確定。以中國為例,在2013-2017年期間,政府的監管態度是從松到嚴,投資者總是在問一個問題,它合法嘛?它到底是什麽?隨著監管逐步展開,對於投資者來說,ICO可能越來越成為一種低效的、法律上很危險的融資方式。

3.瘋狂逐利。比如許多新創團隊透過ICO募到資後,會選擇將加密貨幣換成美元,立即消費使用。更為關鍵是,這些團隊認為如果把手上天量的幣匯出,會讓幣價大跌,為什麽不順便用空單,再反手賺一筆?這種惡性循環導致ICO變成了瘋狂逐利平台,投資者也人心惶惶。

肖颯表示,“ICO本身就是基於無需法制、高效便捷、輕所有權、重使用權的特點,所以必然就會有法律風險。區塊鏈技術本身無太多風險,但加上虛擬貨幣,風險性激增。ICO主要涉及的是刑事法律風險,雖然現在對虛擬貨幣的性質還略有爭論,但是ICO本身的集資性質非常值得警惕。另外假借ICO進行詐騙的行為也很普遍。同時,ICO依靠大量宣講,也不免有傳銷的風險。”

北京大學經濟學博士、知密大學發起人、重慶工商大學區塊鏈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昌用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ICO火爆是技術創新突破制度框架造成的不可複製的暫時現象。ICO的本質是密碼證券。借助於密碼共識機制和遍布世界的密碼貨幣交易系統,密碼證券實現了全球範圍內更低廉、更自由的證券發行和流通。這種新的證券體系突破了傳統的證券監管體制。長期看,為全球企業融資帶來新的機遇,會產生新的經濟紅利。但短期內,失去監管的高流動性經濟行為帶來不謹慎的投資行為和瘋狂的投機行為,甚至無底線的金融犯罪。畢竟密碼證券只是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流動性,而並沒改變人性和證券的信用本質。傳統金融面臨的信息不對稱和道德風險仍是密碼證券面臨的核心問題。”

對於當前的現狀,劉昌用表示,“現在不能說是ICO的沒落,而是理性的回歸。低成本、高流動的全球密碼證券系統,需要全新的制度體系加以監管,一方面遏製泡沫和欺詐,另一方面提高其為優質創新企業融資的能力。”

當務之急是加快制度創新

今年以來,ICO日漸式微,但幣圈又出現的IEO、STO,是否面臨同樣的法律風險?對於此,中國銀行法學研究會理事肖颯表示,IEO、STO、XXO,這些詞層出不窮,首先要搞清這些詞的意思。IEO(Initial Exchange Offerings)的全稱是交易所公開售賣代幣,指的是加密貨幣直接在交易所發行並進行代幣售賣的方式。STO,全稱為Security Token Offer,即證券型通證發行。STO是2017年底從美國開始流行的,對於在美國注冊的公司,STO是一個合法合規的ICO。

然而,事物的本質並不會隨著更名而變化。ICO存在的法律風險不會因為改名或者升級就完全消失。以IEO為例,因為ICO詐騙太多,所以防範詐騙對於交易所本身和廣大投資者都很重要,但IEO模式設計中仍缺失獨立、客觀專業的第三方區塊鏈項目風險評估角色。僅從目前已有的IEO的平台案例就可以看出,不同的交易所的審核標準並不統一,且主要信息來源是項目方提交的申請資料,一旦出現項目方作假和誇大宣傳信息,投資者和交易所都是受害者。同時,交易所在此環節中即是審核方又擔任募資角色,其合規性和可信性都很低。

STO是介於IPO和ICO之間的一種存在,它的風險比ICO小很多,但實際上它又達不到IPO的信用程度。更為關鍵的是,STO的存在需要政府承認,若是政府不承認,其依然會被視作是ICO一樣的存在,比如北京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的《關於防範以“虛擬貨幣”“ICO”“STO”“穩定幣”及其他變種名義進行非法金融活動的風險提示》,STO目前在我國也是不被認可的。

肖颯指出:“事實上,無論是ICO、STO、IEO,都離不開加密貨幣,只要加密貨幣的性質不變,無論給它上多少鎖都會有漏洞,或許正視加密貨幣本質才是正確方法。”

對於新出現的STO和IEO,北京大學經濟學博士、知密大學發起人、重慶工商大學區塊鏈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昌用則表示,STO和IEO是針對ICO存在的問題做出的改進,分別由政府和交易所嘗試解決密碼證券的信息不對稱和道德風險。STO是來自政府監管的改進,是部分國家監管部門為了適應ICO進行的制度創新。這是一個積極但長期的探索,需要在不扼殺密碼證券低成本、高流動優勢的同時,防止各種市場風險。IEO是市場競爭驅動的改進。野蠻生長時期的ICO不僅傷害投資者,也傷害交易所的信譽。為了獲得競爭優勢,交易所作為密碼證券的主要交易場所,自發地對密碼證券融資項目進行甄別、篩選,提高項目質量。這種嘗試也是剛剛開始,交易所也有自身利益和短期行為,交易所本身也缺乏監管,所以IEO也需要在市場競爭中長期的探索。

劉昌用說:“密碼證券是典型的技術先行性質的金融創新,在制度創新跟上之前,會有很高的金融風險。當務之急,是加快制度創新。基於市場實踐的政府監管創新(STO)和交易所產品創新(IEO)都是有益的,不需要厚此薄彼,而應該加強溝通,相互配合,盡早塑造健康的全球密碼證券體系,促進全球經濟增長,加強全球一體化,減少經濟摩擦。”

每日經濟新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