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善有善報”是什麽原理?

國人的很多道德觀念深受佛教影響,如因果報應的觀念等等。

佛教的因果觀為三世論,即生命有過去、現在、未來。我們現有的人生是過去生命的延續,而死亡也只是這一期色身的衰敗,並不意味著生命的終結。

而一世論、斷滅論者,認為生命既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

這種“人死如燈滅”的觀點,很容易使人無所畏懼。既然生命只是那麽短短幾十年,流芳千古與遺臭萬年又有什麽區別?斷滅論會使人們變得非常功利,並導致享樂主義和自私自利的泛濫。假如沒有神祇或因果觀念的約束,只要權利大到可以不受法律製裁,或狂妄地蔑視法律,必然會為所欲為。

佛教則認為自利與利他是統一的。凡夫難免有我執,因而做每件事都會有利益的考量。如果像儒家那樣將利與義對立起來,很難使人堅守這一道德信條。

建國幾十年來,一直在提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也正是佛教所提倡的菩薩道精神。但如果意識不到“為人民服務”的意義所在,這種服務能持之以恆嗎?事實上,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這一點。

相比之下,佛教道德的可行性更強,因為它是結合利益對道德行為進行界定。

衡量一種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範,就要看它是否對自他雙方都真正有益。同時,它不僅能使我們獲得眼前利益,更能使我們獲得長遠利益。在很多人的感覺中,利益他人似乎必須以損失個人利益為前提。

而佛教卻認為,凡是有利於別人的行為,必然有利於自己。

當然,可能需要暫時付出一些,但這一善行會給未來生命帶來百千倍的回報。就像播下的一粒種子,會結出累累碩果。結果可能在今生,也可能在來生或更久,因緣成熟時一定會得到回報,正所謂功不唐捐。

或許有人會對此產生懷疑:萬一善有善報只是空洞的安慰,是永不兌現的許諾呢?對於凡夫來說,總是希望馬上見到結果才肯確信。

其實,結果並非都需要等那麽久。善行能使我們內心善的種子得到滋養,所以在付出的當下,就會使我們的心靈得益。這正是佛教對於因果報應的更重要的詮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