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關於葯的氣味,你知道多少?

中醫裡所說的五味與老百姓生活中的五味是一個概念,只是說法不同而已,除了鹹味以外,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在中醫裡稱之為酸甘苦辛。雖說藥物的味道統稱為五味,其實遠不止五種,淡味、澀味、香味也是藥物的味道,這需要詳加分辨。

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藥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處。酸味藥材,有一個共同的作用就是收斂、固澀的作用。一般具有酸味的藥物可用於治療虛汗、泄瀉等證,如山茱萸、五味子澀精斂汗,五倍子澀腸止瀉等。與酸味有些淵源的味道,還有一種,叫做澀味。酸澀或青澀的說法往往是指不太成熟,這一點從還偷嘗未完全成熟的果子就可以得到佐證,而澀味藥物的作用與酸味藥物有些相似,都可用於治療虛汗、泄瀉、尿頻、精滑、出血等證,如龍骨、牡蠣澀精,赤石脂能澀腸止瀉,但澀味藥物的收斂固澀的作用較酸味藥物更進一步,正所謂:酸出於澀,猶如青出於藍。與澀味有些關聯的還有一種,叫做苦。說到苦味,我立馬聯想到黃連,民間不是有一個諺語叫「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嗎?即便如此,苦味葯還是應用十分普遍,且還有「良藥苦口利於病」的大道理。那麼,苦藥究竟是不是良藥呢?那就要去體驗才會知道。苦味葯,具有泄和燥的作用。泄的含義很廣,有指通泄的,如大黃,適用於熱結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適用於肺氣上逆的喘咳;有指清泄的,如梔子,適用於熱盛心煩等證。燥的意思是可以烘乾潮濕,所以多用於治療濕證。濕證有寒濕、濕熱的不同,溫性的苦味葯如蒼朮,適用於前者,寒性的苦味葯如黃蓮,適用於後者。此外,前人的經驗,認為苦還有堅陰的作用,如黃柏、知母用於腎陰虛虧而相火亢盛的痿證,即具有瀉火存陰(堅陰)的意義。

與苦味相對的是甜味,不是有「苦盡甘來」的說法嗎!一般來講,藥味甘甜的,具有補益、和中、緩急等作用。通常可用於治療虛證的滋補強壯藥物,如飴糖、甘草等,皆有甘味。甘味葯多質潤而善於滋燥。

酸甜苦味藥材都已經了解了,那辛辣的藥味又將有什麼作用呢?經過前人的經驗總結和自己的體驗得知,辛味藥材大多具有發散、行氣、行血等作用。一般治療表症的藥物,如麻黃、薄菏、或治療氣血阻滯的藥物,如木香、紅花等都有辛味。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種味道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鹹味。有道是「吃盡天下鹽好吃」,任何山珍海味,倘若不放鹽,那種滋味是可想而知的。那麼,作為藥材,要是鹹味的,又有些什麼作用呢?經過學習,讓我明白,鹹味的藥材具有軟堅、散結、瀉下等作用。多有以治療瘰癧、痰核、痞塊及熱結便秘等證,如瓦楞子軟堅散結,芒硝瀉下通便,海藻、昆布治療癭瘤瘰癧等。

通常所說的五味也大致如此了,然而還有一種不起眼卻作用舉足重輕,那就是——淡味,大多數淡味的藥材具有滲濕、利尿等作用。多用以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證,如豬苓,茯苓等利尿葯。

上述所說的藥材的味道是通過口嘗而得知的,但還有一類藥材的味道不單純是用口嘗而得知的,最起碼還沒有口嘗的時候,就能通過鼻子聞見藥物的氣味,如九香蟲、青蒿等。這一類藥材的氣味大有喧賓奪主之嫌,所以我們便稱之為芳香類藥材。這一類藥材作用可不小,主要有辟穢防疫、解表散邪、悅脾開胃、化濕去濁、通竅止痛、行氣活血、開竅醒神等作用。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