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奧地利漢學家李夏德:一次中國行 一生中國情

李夏德(前排右二)在長春大學種下友誼樹。 郭佳 攝

中新網長春4月24日電 (記者 郭佳)年近古稀的奧地利漢學家李夏德(Richard Trappl)近日如約到訪長春,並在長春大學種下一棵象徵友誼的青松。這是他在中國種下的第5棵樹。

“樹比人活得更長久,即使我不在了,這份友誼也依然在。”李夏德用流利的漢語說,以後還會種下更多象徵著兩國友誼的樹。李夏德滿頭金發,精神矍鑠,語速驚人。

2018年6月,李夏德參加了由長春大學舉辦的中美聾人論壇,自此與長春大學結緣。此次來到長春,他將與長春大學就一些中國傳統文化項目進行洽談合作。

除了漢學家的身份,李夏德還是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奧方院長。說起他與中國的緣分,最早可以追溯到40多年前。

1973年,維也納大學設立了漢學系,李夏德是第一屆學生。1974年,他來到中國留學,沿途經過10個日夜後才到達北京。這一次中國之行,也將他的一生與中國聯繫起來。

“我的父母四十多歲才有了我,他們不了解中國,只是因為我喜歡漢語,就同意我來了。”李夏德說,至今想起仍然特別感激父母給予的支持。

在李夏德的記憶中,從北京火車站出來到北京語言學院的路上,除了公車,只有很少小汽車,但自行車特別多。晚上沒有路燈。那時小孩子看到他是外國人,會追著看很久。

“我還參與農村和工廠的勞動,在北京的中阿(阿爾巴尼亞)友好人民公社挖過土,參加學校專門給留學生準備的革命樣板戲學習班。”李夏德說。

隨著對中國了解的逐步深入,李夏德將更多精力放在了中國文化、哲學、歷史等方面的研究。1979年,他的博士論文以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發展為研究方面,他尤其喜歡《文心雕龍》。

“通過研究中國的文學作品,我發現中國人的思想觀念也在悄然發生變化,變得更加開放了。”李夏德說。

1978年以後,他幾乎每年都要到訪中國,尤其1997年擔任了維也納大學對華代表後,由於工作原因到訪中國的次數更多了。“中國的發展超越我的想象,我有幸見證了。”李夏德說。

李夏德還扮演著中國文化“傳播者”的角色。2006年,李夏德推動維也納大學與北京外國語大學合作成立了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為的是讓更多人接觸漢語和中國文化。

在奧地利,李夏德講授的中國文化課頗受歡迎,甚至有不少外交官慕名而來。“我教了40多年中國文化課,有好幾千名學生上過我的課。”李夏德說,正有越來越多人想了解中國。

李夏德深信中國“百聞不如一見”的古語。近幾年,他每年都要帶學生來中國,讓他們近距離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奧地利學生隻佔三分之一,其余都是來自其他國家。”

李夏德此番到訪中國的行程安排非常緊湊。除長春外,他還將在上海、香港等地進行學術交流,在北京參加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任何政治與經濟的關係都有文化的根,作為文化交流學者,推動雙方互相交流與了解,是避免誤解和衝突的最好辦法。”李夏德說。(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