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惠遠古城:“伊犁九城”之首,伊犁將軍府所在之地

清朝中葉,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四年間(1755-1759年),清政府在平定了準噶爾貴族“大小和卓”的叛亂後,改西域為新疆,從此結束了西域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開始在伊犁設官駐兵屯田,使荒涼的伊犁河逐漸充實和興盛起來。伊犁位於天山西段伊犁河北岸的河谷盆地,因伊犁河而得名。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政府為了更好地管理遙遠的邊陲,正式設立了總統伊犁等處的伊犁將軍,管轄天山南北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所屬塔爾巴哈台、伊犁、喀什噶爾、烏魯木齊等城設參讚大臣和都統,以進行有效的管轄。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伊犁將軍明瑞在伊犁河北岸開始營建新城,新城周長九裡,駐扎了滿洲八旗兵四千余戶,乾隆帝親自賜名曰“惠遠”,取大清皇帝恩德惠及遠方之意。伊犁將軍參讚大臣等官署均駐扎於此,從此,伊犁成為統轄新疆的首府。

清政府為了鞏固在邊陲的統治力度,實行了移民實邊的政策,先後從內地和南疆遷移了大批的兵民去伊犁地區屯田遊牧。不久,在伊犁河南北村莊氈帳密布,農業和畜牧業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由於人員的逐漸增多,也為了拱衛惠遠城,從乾隆二十六年到四十五年間(1761-1780年),清政府又以惠遠城為中心,營建了八個衛星城:

惠遠城北三十裡為綏定城(今霍城縣)、西北三十裡為塔勒奇城(今霍城塔爾基)、西北七十裡為瞻德城(今霍城縣清水河鎮)、西北九十裡為廣仁城(今霍城縣蘆草溝)、西北一百二十裡為拱宸城(今老霍城縣城)、東北七十裡為惠寧城(今伊寧縣巴彥岱)、東八十裡為熙春成(今伊寧市西北)東九十裡為寧遠城(今伊寧市),這些新成均設官駐兵,加上惠遠城統稱“伊犁九城”。

清政府為了解決官兵食糧,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在伊犁河南北先後建立回屯、兵屯、戶屯和旗屯。在草原上種植大小麥、粟米、青稞和水稻,並且興修了不少的水利工程,基本改變了盆地的生產配置,使農業成為主要的生產部門。

由於伊犁地處最西北,因而又適合清廷流放犯人,當時著名的官吏和學者如祁韻士、洪亮吉、徐松、林則徐等,都曾被流放於伊犁服役。

這些人身處異鄉,在體驗著異域風情的同時,他們也作出不少有關西域的著作,比如祁韻士的《伊犁總統事略》、《西域釋地》、《萬裡行程記》;洪亮吉的《天山客話》、《伊犁日記》;徐松的《漢書西域傳注》、《西域水道記》,這些著作均在史地學界享有很高的盛譽。

從乾隆初建屯田時,伊犁墾地才三五千畝,人口僅七八百人,到道光初年,人口發展到了十四萬餘人,墾地也增加至七十六萬畝,伊犁成為北疆最富饒美麗的地區之一,也成為“物產豐饒,多富商大賈”的西域一大都會。

本文參考文獻:《中國古代史常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