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易經智慧:如何面對人生的窮途末路

文/陳婭妮

《易經·系辭下》有言“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系辭》中這一句話的本意是想說,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會不斷發生變化的,這樣才能沒有終止。但這樣更通俗地來理解也無不可:那便是“變”和“通”二字.聯繫到一起,即為“變通”。《易經》本來便是講究通變的經典,“易”字便有變通的意思在。它告訴我們,人們遇事不必死鑽牛角,要懂得通融與改變。但這種改變並不是隨意的,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改變。“窮”了才有“變”,也是這個意思。

《韓非子·五蠹》對於統治者的“變通”有更加具體的描述:“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常可”便是永久適用的規則,是一種“不易”、不能變通的東西。但韓非子認為,或許並不存在這樣的“常可”。人應該不僅僅向往遙遠的古代,不永遠效法恆久不變的規則,而是研究當代的實際情況,並據此制定相應的準備措施。

的確,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這個社會是不斷向前變化的,每個歷史階段都有不同的情況和問題。歷史上的“聖人”都是根據自己時代的情況來提出解決當時問題的措施。所以,統治者不必總是依循古法,而應該與時俱進。要根據時代的變化,研究當代的社會情況,並據此來制定相應的措施。這樣,才能改變舊法,以更加適合的措施來治理當下社會。這一思想,散發著濃厚的現代社會理念,是非常先進的。我們現在的法律條規也同樣跟著現代社會的變化而進行調整和增加,比如網絡的普及、電子支付等功能的不斷更新,使得很多新型犯罪行為產生,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要制定相應的法規才更加有效。

“守株待兔”便是人們所熟悉的最好反例。這個故事正是出自《韓非子》。相信大家已經非常了解這個故事:宋國有個農夫,他耕種的田地邊上有一株大樹。有一天,有一隻兔子不小心撞到了這棵大樹,死了。農夫特別高興,馬上放下手中的活,守在大樹旁邊,繼續等待後面撞到大樹而死的兔子。可是,還會有第二隻嘛?就算有第二隻,又會過多久才會有第三隻、第四隻?這就是誇張化的死板。

情不同,措施就應該要隨之改變,不能永遠以一樣的眼光來看待事情,也不能永遠用相同的措施來處理事情,而應該靈活變通。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很多人喜歡憑經驗辦事情,比如幾年前來到過一個城市,已經非常熟悉,幾年後重新來到這個城市,就喜歡憑著經驗來找尋目的地,結果卻失望地發現根本就找不到想要去往的地方。這就是他忽略了城市的建設也是變化的,我們應該適應這種變化,不能盲目相信經驗,而應該運用靈活的方法,比如問路;又可以依靠現代的措施,比如電子導航等,這樣,才能與時代共同進步,找到最好的解決方法。

《論語》有言:“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這裡的“毋固”便是不要一味地固執己見,孔子能堅持“毋固”,便是由於他了解人性所形成的痼疾,知曉社會是不斷變化的。只有懂得根據現實情概況去變化,才能通達,也才能看到可期的未來。

版權聲明:本文為騰訊儒學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敬請關注騰訊儒學微信公眾號“ruxue_qq”,收看更多精彩文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