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崴腳後的5個緊急處理方法,受益終身的常識!

播放GIF

「崴腳」醫學上稱做「足踝扭傷」,是人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事情,這種外傷是外力使足踝部超過其最大活動範圍,令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甚至關節囊被拉扯撕裂,出現疼痛、腫脹和跛行的一種損傷。

損傷後48小時內儘早實施以下措施:

1.保護:可以使用石膏或者支具保護,使傷處不受進一步傷害。

2.休息(製動):停止活動,避免患側下肢負重。

3.冰敷:急性損傷按摩和熱敷是禁忌的!

這是由於會增加受傷部位的血液流量,繼而加重腫脹和疼痛。而溫度的降低,可以收縮血管減少血液流量,減緩炎症的代謝速度,從而緩解疼痛。

冷敷腫痛部位(冰塊、冰袋、冷製品等)10-15分鐘,每天數次(可每2小時一次)。不要讓冰塊直接接觸皮膚,可用毛巾隔離,避免凍傷皮膚。

4.可使用彈力繃帶加壓。它可以阻止繼續出血、預防嚴重的踝關節腫脹。踝關節在腫脹消退前不建議使用粘膠支持帶包紮固定。

5.抬高受傷部位:盡量將小腿和踝關節抬起高過心臟水準(比如,躺下並在腿下放置幾個枕頭)。

正確的抬高下肢方法應該是:踝關節超過膝關節,膝關節超過髖關節,髖關節超過身體水準位。

做好急性期的緊急處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之後再來尋求進一步的康復治療如超聲波治療、微波治療、肌內效貼扎治療、關節鬆動術治療、針灸推拿治療、肌力訓練本體感覺訓練等。

積極正確的緊急處理以及後期康復治療能杜絕後遺症以及反覆性踝扭傷。

什麼是習慣性崴腳?

站立時全身重量都壓在踝關節,行走時的負荷值則為體重的5倍,因此急性踝關節扭傷是日常生活中最易發生的外傷。

當你「崴腳」後,如果處理不當會導致韌帶鬆弛、瘢痕形成、踝關節不穩,進而形成習慣性扭傷。

哪類人群容易崴腳?

1、足內翻、足外翻

足的走路姿勢異常,走路的時候不能全腳掌合理的分配力度,導致某些部位過度受力,即便是走平路也可能出現崴腳,這個時候你要做的是矯正足的不良姿勢。

2、韌帶鬆弛

由於多次崴腳,導致韌帶鬆弛,對於腳踝的穩定性變差,因此經常的出現問題,不過遺憾的是韌帶鬆弛,目前我們除了手術,沒有好的辦法來縮短韌帶。

假若確定是韌帶鬆弛問題,如果不是特別嚴重,可先進行肌肉的力量加強訓練,效果不好再進一步治療。

3、肌肉無力

經常崴腳的人,多數是由於維持足部蹠屈的肌肉力度較差,或者說耐力較差。蹠屈參與肌肉較多有腓腸肌、比目魚肌、蹠肌、腓骨長、短肌、脛骨後肌、趾長屈肌、拇長屈肌。

這麼多肌肉裡保護踝關節最重要的一個肌肉,護踝一哥——比目魚肌,加強比目魚肌的力量和耐力可以很好的減少崴腳幾率。

注意:習慣性崴腳最好少穿高跟鞋

對於那些習慣性崴腳的人,選鞋子要特別注意。假如穿高跟鞋,在足跟抬高後,踝穴相應增大,韌帶相對處於鬆弛位置,行走時踝關節穩定性差,更容易引起足部扭傷。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