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學術圈為它爭吵了幾十年,一個難懂的熱門話題

1919年,巴黎和會。梁啟超抱著觀察、學習的心態遠赴歐州。

然而和會的景況讓他大失所望,因為被中國當作老師的歐洲,在大戰之後已然破敗不堪,自身難保。回國之後,他在《歐遊心影錄》中寫道:

一位美國有名的新聞記者賽蒙氏和我閑談。他問我:“你回到中國幹什麽事,是否要把西洋文明帶些回去?”

我說:“這個自然。”

他歎一口氣說:“唉,可憐。西洋文明已經破產了。”

我問他:“你回到美國去幹什麽。”

他說:“我回去就關起大門老等。等你們把中國文明輸進來救拔我們。”

我初聽見這種話,還當他是有心奚落我……

慘烈的「一戰」讓人們覺得,歐洲的進步之路已經走到了盡頭。1918年,德國學者斯賓格勒出版了巨著《西方的沒落》,被視為這一心態的最好體現。

歐洲主宰世界的大戲要落幕了?

殊不知,當歐洲的成功變得不那麽理所當然的時候,歐洲人才開始問:整個故事開始的時候,歐洲是如何走向成功的?這就與中國師法西方、救亡圖存的核心問題迎頭相遇了:整個故事開始的時候,中國為什麽會落後?

上面的兩個疑問匯合成一個中西比較的問題:在世界近代,歐洲為什麽會成功,中國又為什麽會落後?(稍硬核的讀者小夥伴會有印象,1910年代正是社會科學中的“比較視角”興起的時候,比較社會學、比較文學這兩個學科都開始於這個時候。)

於是,我們今天來科普一個近幾十年來,學界爭論不休的熱議話題:

大分流

The Great Divergence

一句話解釋,大分流指這樣一個歷史:在世界近代,歐洲文明的增長模式發生突變,它的實力愈發領先於中華文明(以及伊斯蘭、印度、日本等文明)。

“分流”的意思是說,歐洲和中國兩個文明就像水流分叉一樣,走上了不同的近代歷史道路。

著名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如果你只知道一位外國社會學家的名字,那就應該是馬克斯·韋伯)在《儒教與道教》(1920年出版)問了這樣一個大問題:中國為什麽沒有誕生資本主義?

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受到他的中國學生的啟發,在1950年代又提出了著名的“李約瑟難題”:中國為什麽沒有誕生現代科學?

這兩個問題非常深入人心,而且也得到了非常多的回答。

上中學的時候認真聽講的同學都應該記得,中學歷史課本曾經苦口婆心地澄清這兩個問題:

誰說中國古代沒有資本主義和科學?我們古代的科學可發達啦。我們明清的江南有“資本主義萌芽”,但都是西方的商業入侵把這個小芽芽扼殺了。

明朝畫家仇英的《南都繁會圖》描繪了當時南京市井的繁榮景象

其實我們大可不必這麽殷勤。

“韋伯問題”和“李約瑟難題”早就被批評為“歐洲中心主義”。

也就是說,它們暗含這樣一種不合理的假設:歐洲有資本主義,歐洲有現代科學,中國沒有,那麽中國是不是出了什麽毛病?

這就像你小時候,同學給你嘚瑟說:“我家有任天堂遊戲機,你家沒有。”但我家沒有遊戲機,並不意味著我家就不如你家,就不是一個正常的家庭(雖然小時候的你可能不這麽認為)。我家有我家的家境和家庭生活,正如近代中國也有合乎自身邏輯的歷史軌跡。

關於“大分流”,如今最基本、最受關注的兩個問題是:

它是何時開始的?(When?)

它是如何發生的?(How/Why?)

1

“大分流”何時開始?

第一個問題更容易理解一些。問“大分流是何時開始的?”,也就是問“歐洲是什麽時間走上發展的快車道的?”

我們最熟悉的故事,把這個時間定在了1500年前後。

這個時間上,哥倫布剛剛發現了美洲,歐洲的地理大發現時代和全球化時代開始;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現代科學思想開始啟動。

不過,“1500年”這個答案,如今看來是歐洲太自戀了。哥倫布的小船隊,相比同時代鄭和的遠洋船隊,要寒酸太多。雖然有了幾個科學思想的先驅,但論整個歐洲內部的社會面貌和發展水準,1500年和1700年並沒有太多顯著的不同,相比同時代的中國也低端很多。

如今學者對“大分流,When?”回答,都把時間定在約1700—1840年之間的某個點。根據對比標準、統計方法不同而時間略有不同。

從區域GDP佔世界總GDP的比例來看,西歐(淡藍色)是從1820年前後開始顯著增長的(注意,西歐和北美曲線的抬頭是同步的),在19世紀中期超越了中國。

在這個問題上,一本最雅俗共賞、也最具爭議的書是著名全球史學者貢德·法蘭克的《白銀資本》

《白銀資本》認為,從1500年開始的經濟全球化時代開始,到19世紀初為止,中國是世界經濟的核心。歐洲人從新大陸獲取白銀,然後來到中國用白銀交換產品,再把商品運回歐洲。這成了幾百年中世界貿易發展的基本邏輯。

再往後,歐洲發生工業革命,取代中國成了世界工廠,實現了“大分流”。

2

“大分流”為什麽會發生?

“大分流為什麽會發生?”這個問題更加複雜,原因分析涉及經濟模式、政治制度、技術水準等方方面面的對比研究,相關的爭論也更加猛烈。

這裡我們提兩個比較重要的學者,給每個人一小段話,介紹他們的觀點:

彭慕然的《大分流》,黃宗智的《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

這一小節比較難讀,對自己的社科硬核程度不自信的讀者,可以直接跳到後面的書單部分。

彭慕然(Kenneth Pomeranz)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的歷史學家,“大分流”概念的提出者。他最有名的作品就叫《大分流》(2000年出版)。

和其他很多這個領域的作品一樣,《大分流》這本書面對的焦點問題是:歐洲和中國,都是如何應對農業生產的限制的?(我們知道,農業生產的經濟規模、可養活的人口是有限的,當人口膨脹到一定程度,達到農業經濟可容納的上限,就會發生動亂或饑荒。)

彭慕然認為,實現“大分流”的歐洲突破了這個限制,是由於歐洲開始開發美洲的廣闊天地(空間上的突破),同時英國的煤礦資源使工業革命成為可能(經濟模式上的突破)。但是中國則一直留在農業社會中。

黃宗智是一位研究中國明、清社會的經濟史學家,他的《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是歷史學和社會學學生的必讀作品。

這本書解釋了明清中國經濟“沒有發展的增長”的狀況,並且為此提出了一個逼格堪比“大分流”的概念,“內卷化”

什麽是“內卷化”呢?

舉個簡單例子:如果我家有10畝地,可以開心快樂地養活一家6口人;接著,家裡新生了4個孩子,多了勞動力,但是已經沒有地可以買了,我們只能更細心地照料這10畝地,勉強養活全家10口人;再接著,我們又生了4個人,還是只能更加心細經營這10畝地,生活就更困難了……

“內卷化”就是指這種通過向有限土地投入過量生產要素來提高產量,導致生產率低下、勞動邊際回報遞減的過程。(要是在歐洲,這些多出來的人口會去美洲新大陸種地,或者去新興的工廠做工。)

所以說,明清時代的中國經歷的是“沒有發展的增長”,被歐洲甩在了後面。

彭慕然和黃宗智兩人之間曾經發生過一場論戰。

近代的英國和中國江南,都出現過“發展”和“內卷”並存的局面。兩人爭執不下的焦點,粗淺來講就是“英國有多發展,中國又有多內卷?”。具體的爭論這裡不再贅述。(對具體的爭論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留下聯繫方式,我們可以給您推送相關學者的考研信息)

3

關於“大分流”

還有哪些好書可以讀?

上面介紹的一些問題,包括彭慕然和黃宗智兩人的觀點,只是“大分流”問題的一些側面。想在這個領域獲得更系統的眼界,下面這些書是你一定不能錯過的!

《從丹藥到槍炮:世界史上的中國軍事格局》

歐陽泰 著

中信出版集團

2019年3月

硬核程度:★★

從什麽時候開始,中國的兵器打不過西方了?

《從丹藥到槍炮》從黑火藥這個小切口進入,講述中國和歐洲火藥軍事技術的發展歷程。複盤中國歷史上、中西交戰歷史上的重大戰役和歷史人物,讓你看到不一樣的中國近代史。

這本書顯示,在明朝、清朝,中國仍然重視自主研發,同時積極學習、仿製西方技術,在軍事技術發展上有十分積極的地位。

李伯重評論

歐陽泰博士是今天國際史學界中引人注目的新銳學者,近年來佳作疊出,挑戰西方中心論,重新探討中國的歷史,提出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重要見解。本書就是他最新的成果,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之上,對中國在全球史中的地位和作用進行了更加全面的分析。

近幾十年來,國際學界聚焦的一個重大問題,是一度是世界上最富有、技術最先進、國力最強的國家的中國,後來丟掉了優勢,讓位於西歐。為什麽會這樣?這個過程是怎麽發生的?

這本書從軍事史的角度,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並針對國際學壇關於“大分流”大辯論提出,中西歷史的“大分流”不僅在於經濟方面,而且也在於軍事方面。中國在全球軍事“大分流”的歷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非如傳統觀點所認為的那樣,僅隻處於一種消極被動的地位。這些新觀點,對於我們真正認識“中國特色”具有重要幫助。

《19世紀大轉型》

貢德·弗蘭克 著

中信出版集團

預計出版時間:2019年4月

硬核程度:★★★

《19世紀大轉型》延續了貢德·弗蘭克在《白銀資本》中的論點,認為亞洲在全球經濟中的重要地位不僅持續到18世紀,而且更進一步深入到了19世紀。

《哲學·科學·常識》

陳嘉映 著

中信出版集團

2018年03月

硬核程度:★★★☆

陳嘉映認為,與其問“中國為什麽沒有出現科學”,不如問“歐洲為什麽出現了科學”。

因為歐洲是個特例,就好像村裡出了一個“毛孩”,你只會問“為什麽那個人身上會長毛”,而不會問“村裡別的人為什麽沒有毛”。歐洲才是獨特的那一個。《哲學·科學·常識》討論的就是,為了科學,歐洲的思想家曾經有多拚。

《國家、經濟與大分流》

皮爾·弗裡斯 著

中信出版集團

2018年12月

硬核程度:★★★★

作者以17世紀80年代到19世紀50年代的英國和中國為例,從政府收支、財政和貨幣體系、官僚體制、軍事與經濟政策、國家的形成與建設等角度,通過翔實的數據分析認為,清朝時期中國羸弱的國家能力和低效的財政貨幣制度及官僚體制等導致國家無力支持經濟發展,這才是清朝無法開啟現代經濟增長歷程、東西方經濟大分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火槍與账簿》

李伯重 著

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

2017年1月

硬核程度:★★★★

“這本書從新史潮、全球史和公共史學三個角度,為我們重新梳理了15到17世紀早期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與東亞世界互動時的特點,抓住了在國際貿易規則還未形成的階段,經濟全球化所具有的商業與軍事暴力同時存在的特徵,為我們重新理解明清易代提供了新的視角。”

《大分流之外》

作者: [美] 王國斌 / 羅森塔爾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8年10月

硬核程度:★★★★

“政治制度和政權的空間規模是促成“大分流”最根本的原因,在“大分流”真正顯現之前的幾個世紀,差異的種子就已經深埋在中國和歐洲的政治架構之中了。”

硬派歷史 · 年講歐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