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除了幽門螺桿菌,膽汁反流也會導致慢性萎縮性胃炎?

目前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生與幽門螺桿菌感染、膽汁反流、免疫因素、年齡、高鹽、過熱、低維生素飲食及遺傳因素等有關,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感染因素

1、幽門螺桿菌感染

幽門螺桿菌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幽門螺桿菌的致病機制與其本身具有的黏附作用、分解尿素產生氨的毒性作用、幽門螺桿菌的多種酶、自由基的損傷作用、感染造成免疫功能缺陷、感染時病人的年齡以及感染引起維生素C缺乏等因素有關。

因此根除幽門螺桿菌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第一步!

2、其他細菌、病毒感染

有報導稱長期應用抑酸治療的病人可引起幽門螺桿菌以外的其他細菌感染,它對於胃體萎縮性胃炎是獨立的危險因素,如有雙重感染可以顯著增加胃體萎縮性胃炎的危險性。

也有報導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EB病毒(EBV)DNA檢出率高於普通人群,而且EBV感染對於慢性萎縮性胃炎向胃癌發展起重要的作用,故EBV在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病機制中也應引起關注。

膽汁反流

膽汁反流導致慢性萎縮性胃炎主要是通過損害胃黏膜屏障引起,胃腔內的H+通過受損的屏障反彌散入胃黏膜內,刺激組胺分泌,組胺又可使胃酸分泌增多,並作用於血管H1、H2受體引起血管擴張,滲透性增強,胃黏膜有效血流量減少,從而導致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生。

另外胃黏膜受損也會引起胃黏膜合成的胃腸激素——攝護腺素E2(PGE2)減少,它的減少可加重胃黏膜萎縮,因PGE2具有保護胃黏膜屏障,增加胃黏膜血液循環量的作用;

其次膽汁反流可以刺激促胃液素(胃泌素)分泌,使幽門括約肌鬆弛,加重膽汁反流。

目前認為膽汁反流是獨立的致病因素之一。引起膽汁反流的原因可能與高齡、胃動力減弱、吸煙等因素有關。

幽門螺桿菌並不是引起反流的病因,無論有無幽門螺桿菌感染,膽汁反流的嚴重程度與黏膜炎症及萎縮的嚴重度呈顯著正相關,與腸上皮化生的嚴重度也呈顯著正相關。

目前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若早期發現,及時積極治療,病變部位萎縮的腺體是可以恢復的,其可轉化為淺表性胃炎或被治癒,改變了以往人們對慢性萎縮性胃炎不可逆轉的認識。

筆者微信:zmt233233,有問即答。本文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