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去北京,是為了有一天能夠離開它

最近,拾城有三名攝影師,已經或即將離開北京,展開他們新的生活。他們要麽回到熟悉的家鄉,繼續做一名攝影記者;要麽從傳統互聯網平台轉向移動互聯網平台,繼續做著內容的編輯和運營工作;要麽離職成為一名自由攝影師,拍自己想拍的片兒,走自己想走的路。林巨集賢就是他們的代表——從都市報到門戶網站再到移動互聯網,他轉戰數地,最終還是決定做一名自由攝影師。下面,就來聽聽他的故事。

去北京,是為了有一天能夠離開它

作者:林巨集賢

【一】

北漂前,我在《南方都市報》幹了近五年攝影記者,是一個每天用腳步丈量廣州這座城市的記錄者。

那時,總有朋友問我:為什麽要當攝影記者?如果一定要給這個角色找個理由,只能是好奇心。每一條報料帶來不同的線索,每天從一個現場趕往另一個現場,往往不知道下一個故事會是什麽模樣。

/ 廣州,滅火現場 /

/ 廣州,視障歌手 /

局外人式的圍觀,滿足了我對周遭社會的好奇。從個體身上往往可以窺探一個群體的生活現狀,一個偶發事件背後是整個行業的運行邏輯。

彼時雖已不是傳統媒體的黃金時代,但也勉強算是末班車。不同於現在的鍵盤俠,當時第一時間去現場依然是新聞記錄者需要恪守的準則之一。

/ 廣州,小偷 /

/ 廣州,失獨老者 /

五年間,為暗訪一個病死豬肉工坊的屠宰流程,我和文字搭檔在工坊附近蹲點拍攝。為了避免被發現,只能一整天蹲在車裡,連廁所也不敢去;為拍攝心理醫院的病人,我住在醫院和他們一起生活;為拍攝視障歌手,我陪著他們去街邊賣唱,到福利院做義工;為了獲取信任,我走進他人的生活中,而後又不得不抽離出來。

記錄者往往就像一個匆忙的闖入者,但又樂此不疲。

/ 廣州,雨中拆遷的城管 /

/ 廣州,豐胸少女/

在傳統的采編流程中,曾經為了哪張照片能被選中上版、一句圖說描述是否得當,跟編輯拍桌子,爭得面紅耳赤。

隨著微博興起,微信與公眾號推出,及之後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算法主導的資訊平台誕生,技術革新改變了傳播管道,傳統的單向傳播漸趨於千人千面。編輯主導交由算法,讀者變成用戶,閱讀習慣形成用戶畫像,資訊的流通鏈路被迅速顛覆重構。

2015年傳媒業為了“內容為王還是管道為王”激辯許久,更有專業主義者大喊:內容已死。

/ 廣州,被遺棄男童/

【二】

兩年前,我從南到北,去了新浪。

新浪大樓位於有“新宇宙中心”之稱的北五環外後廠村。路的一側是唐家嶺,另一側則依次排列著浪潮、聯想、滴滴、百度、新浪、網易、騰訊等互聯網IT公司,光百度員工就有四萬。當時在建的騰訊大樓工地有次失火,新浪員工跑去救火,網易員工第一時間搶發快訊,百度員工則在一旁圍觀,這一度成為後廠村相傳的段子。

/ 北京,後廠村新浪夜晚 /

在這條有“製約中國互聯網發展的最大瓶頸”之稱的後廠村路,百度、新浪、網易、騰訊各據一角對視而立,它們之間居然是兩車道的馬路,一輛車停下,“全網基本癱瘓”。城市規劃者的造詣讓人不明所以。

/ 北京,後廠村工地 /

每天早晨走出西二旗地鐵口,放眼望去一片黑壓壓的後腦杓,全是趕在9:30前擠上擺渡車到公司打卡的互聯網民工,讓人恍惚間有種置身於上個世紀國企工廠的即視感,隻不過各位手中的紡織品變成了ppt。

/ 北京,13號線地鐵 /

從記者變成小編,由生產者轉變為《看見》欄目負責人,我開啟了與流量相愛相殺的日子。每發布一條稿子,都會關注pv上漲了沒有,用戶評論數如何,有沒有上焦點圖。當然,也會為了怎麽編一篇稿子,怎麽寫一條圖說,與記者爭執。

如今做深度影像報導的平台,僅存的已屈指可數。大批媒體人從日漸式微的傳統媒體轉戰到自媒體,抑或做起自由攝影師,賽道雖然變了,部分優秀的自媒體人依然秉持著職業水準。

【三】

技術革新反向重塑了內容生產方式。除了人工智能寫稿,可自動生成氣象、地震、財經早晚報、賽事戰報等,幾乎每個綜合資訊類app都推出了自媒體號。佐以動則十億創作補貼推波助瀾,日均進入稿庫的UGC內容源多達數十萬,早已不是傳統的生產效率能夠相提並論的體量。

為了能身體力行地參與到這場變化當中,2016年,我從門戶去了平台,從小編變成運營。

/ 北京,五道口 /

新的浪潮中,率先將資訊行業帶入個性化推薦時代的今日頭條,基於用戶瀏覽的數據挖掘,推送用戶感興趣的內容;UC瀏覽器通過阿里大數據推薦和機器學習,推出最懂你的UC頭條;一點資訊融合搜索和個性化推薦開發興趣引擎;天天快報則主打興趣閱讀。雖然各家不盡相同,但基本都把人工編輯交接到機器學習算法手中。

從得屌絲者得天下,到搶奪用戶注意力,連工具類、電商類或服務類app都嘗試嵌入資訊流資訊功能。一個月前,ofo上線資訊流服務功能“看看”,後改為商城。

據極光大數據統計,至2017年底,瀏覽器app整體市場滲透率為54.2%,這意味著每2個中國移動網民就有一個安裝了瀏覽器app,用戶規模達5.5億人。目前滲透率top2的瀏覽器app是qq瀏覽器和uc瀏覽器,後者也是唯一一款日均新增用戶量超過200萬人的瀏覽器app,活躍用戶每天使用達60分鐘。

/ 北京,西北旺 /

不論是“你關心的”頭條,還是“更懂你的”UC,或是“更好看”的一點,底層邏輯都是給內容打標、分類,給用戶畫像、定位。資訊流的最終目的,都是將最適合的內容匹配給最契合的人群用戶,從人找資訊,到資訊找人。

在移動端,新聞資訊app滲透率為55.5%,有34.5%的用戶通過聚合類新聞資訊app獲取資訊,停留時長僅略低於遊戲產品。聚合類新聞資訊app做為移動用戶最主要的獲取資訊途徑,自然也成為各家獲取線上流量的重要入口。

大浪淘沙中,用戶從關注標題的淺層閱讀轉變為對精讀內容的渴求,內容價值在行業驅動中會逐漸突顯自身優勢。也許,需要的只是時間。

{FIN}

/ 北京,五道口路人 /

【拾】你離開“媒體”,離開北京,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麽?是對這個行業的這種發展模式失望了?是對北京失望了?亦或是其他?

【林】儘管我離開了新浪和UC,但還在傳媒行業,只是從固定角色變成自由創作者,我並沒有對行業失望。技術革新改變了傳播管道,資訊的流通鏈路被顛覆重構。在所謂的傳統紙媒,記者會為了一句話、一個字或一張圖字斟句酌。而在算法推薦平台,運營者基本不會對標題以外的文字多看一眼,更關心的是一條內容的標簽是否符合目標用戶,分類是否正常,點擊率是否符合預期,用戶留存率是否達標。當處在內容的生產者和分發者不同角色時,思維模型完全不一樣。所以我的離開並不是被迫,是主動學習,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置身其中。

/ 北京,雪 /

【拾】你說來到北京是為了有一天能離開,那你在北京得到了什麽,可以讓你更好地離開?你離開的信心和勇氣來自於哪裡?

【林】從紙媒到門戶網站和算法推薦平台,從記者到編輯和運營,我盡力了解不同環節的角色需求定位。離開北京談不上信心和勇氣,只是一種基本判斷,我想看看一個自由內容生產者能做些什麽。

/ 北京,五道口霧霾天 /

【拾】即便現在自媒體式的內容生產已經進入紅海時期,你還是義無反顧地投身進來,為何?

【林】三年前,從業者會為究竟是內容為王還是管道為王爭辯,但顯然現在大部分人都已經習慣自媒體的生產和提供方式,再去爭辯已經沒有必要,內容和管道在不同階段各自被需要,各有輕重。既然是內容紅海時期,說明管道已經足夠成熟,好的內容則會愈發突顯重要性。

/ 北京,13號線地鐵 /

【拾】在你心中,好的內容、好的視覺類的內容應該是什麽樣的?你認為當下最缺乏的內容生產者是什麽樣的生產者?TA們應該具備什麽樣的特質?

【林】好的內容一直沒變:關注社會公共議題,引發用戶討論,給人帶來思考。當然,視覺內容在視覺層面上應該要有好的觀看體驗,這些是基本,也是內容生產者需具備的素質。儘管當下的大環境對內容生產者並不友善,我們能做的是努力拓寬邊界,盡己所能。

/ 北京,回龍觀出租屋 /

【拾】在北京、在後廠村,最難忘的經歷是什麽?

【林】2016年11月,我經歷了在北京的第一場雪。大雪讓後廠村路更加擁堵不堪,從西二旗地鐵口到公司不足5公里的路程,擺渡車開了一個半小時才到。中午時分,一個同事才匆匆趕到公司打卡,他從通州到後廠村花了4個多小時。我笑著說,打完卡該出發回家了,否則晚上可能到不了家。

/ 北京,第一場雪 /

【拾】你最想對北京說什麽?

【林】祝越辦越好。

/ 北京,新浪大樓 /

- 拾城出品 -

Instagram:dixphoto

Facebook:Dixphoto

編輯:白渺

(2018.08.22)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