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學會引導6歲前寶寶的哭鬧情緒,能避免上學後的逆反行為

家長如何正確對待0到6歲孩子的哭鬧?應該怎樣引導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需要呢?

0到6歲嬰幼兒情緒,在0到1歲的時候,孩子是純喜樂的情緒,他見誰都笑,沒有憂愁,沒有煩惱,所以孩子是天生的喜樂的情緒,但是這種喜悅的情緒不會維持很久,因為他會受到大人情緒的影響,所以以後他就學會了煩惱,這個學會煩惱是學會了大人的煩惱的模式。比如說,媽媽因為爸爸沒給自己買東西,就對他發火,所以孩子就會學會了,媽媽不給自己買東西時,也會發火,也會生氣。這種模式是後天習得的,不是原本的,就是因為大人情緒的影響,和大人對待別人對待處理問題的方式,直接影響了孩子如何處理問題,如何去對待別人。

大人對待別人時,如果總是怨恨別人,那孩子就會怨父母,如果大人總是感恩別人,孩子也會感恩父母,所以孩子的情緒,是後天習得的,並不是先天遺傳的,在這一點上對嬰幼兒情緒的引導,我們還是要梳理家長的理念,家長的安全感,家長不恐懼,不急躁,讓心安定下來,允許孩子各種情緒的出現,那孩子最多的情緒就是哭鬧,對嬰幼兒來講,這不算是一種情緒,而是一種語言,所以我們要把孩子的哭鬧看成一種語言,因為在零歲的時候他不會說話,只能用哭這種信號來提醒家長,我餓了,我拉了尿了,我需要你抱了等等,他就會用哭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當他會說話以後,他還會用這種習慣性的方式,我們家長只要提醒孩子,你可以用語言表達,不要用哭鬧錶達,因為你已經會說話了,這樣孩子就能慢慢轉化,就會把用語言表達,把哭鬧情緒表達的需要,轉化為用語言來表達。

所以說哭鬧就是一種語言,一種表達方式,我們要引導孩子科學、正確的表達,來代替這種枯燥的表達形式,很多的孩子把哭鬧這種表達形式一直延續到五六歲,比如說,家長說要去飯店吃飯了,到某某飯店,孩子不想去這個飯店,想去另一個,這時他沒有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嗎,總是大哭,家長不知道他要表達什麼,因為他不會用語言表達,習慣性的哭鬧時,家長就會很煩他,這麼大了還要哭,有可能揍他一頓,越揍越哭越哭越揍,就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家長永遠不知道孩子想表達的意思是什麼。如果五六歲的孩子如果還用哭來表達自己的需要的時候,家長要引導他,你是不是要用語言告訴我,你想去哪個飯店啊?當他表達出來以後,我們要權衡一下,也不一定完全依著他,可以說我們就去那個飯店比較一下,所以這樣就教會了孩子,用語言的表達方式,這是很多的孩子都適用的。

家長在面對孩子情緒時,不要急躁,當家長比較耐心的時候,要允許孩子哭,孩子的情緒是永遠可以被接納的,孩子的情緒沒有對錯,因為他害怕了要哭,煩惱了要哭,他的需要沒被滿足,要哭都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引導孩子如何表達自己的需要。對待孩子的哭鬧,第一要允許和接納,第二要引導孩子語言表達,第三,自己的情緒要平和,有耐心,如果家長做到這三點,0到6歲嬰幼兒的情緒,就能非常的平和,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就會形成一種積極的,樂觀的行為模式,那當嬰幼兒情緒被壓抑的時候,家長沒有允許他,總是否定他,一哭就打,也不讓他哭,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就會出現偏差的行為,比如說,孩子出現多動,搗亂,越不讓乾,越乾就逆反,咬手指頭,拿別人的東西等等,這些行為偏差都是0到6歲的時候,家長沒有允許孩子的情緒釋放,而是採取了否定打壓的這種方式所導致的,所以上小學以後啊,孩子很容易出現行為偏差。

有的孩子哭鬧,是作為一種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樣就讓孩子形成了一種壞的模式,所以包括爺爺奶奶在內,對孩子要東西,發情緒是可以的,情緒是被允許的,但是行為是要被拒絕的,而且要溫和的拒絕,堅定的拒絕。比如說有孩子玩手機,不讓他玩就哭,我就不讓你玩,你可以哭,媽媽在旁邊陪著你哭完了再說,哭完了以後還是不讓你玩,所以說哭是沒用的,這就是家長的底線,一個三歲的小孩一刷牙就哭,一刷牙就哭,然後,他媽媽抱著他哭,哭完了以後告訴他還得刷牙,這樣他就知道該做的事情是不能拖的,該承擔的責任是必須承擔的,然後情緒被釋放了,被允許了,孩子們也就舒服了,舒服以後他也就很樂意去做了,這是關於0到6歲,孩子情緒的引導。

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家庭教育心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