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連理工校長:倡導中外一流大學“同窗友情”育成計劃

6月15日,大連理工大學校長郭東明院士在大連理工大學舉辦的世界大學校長論壇上倡議推動中外一流大學精英人才“同窗友情”育成計劃。

郭東明說,人類社會從大學誕生之日起,學者的跨國交流和學生的跨國學習就成為最具魅力的篇章之一。國際化水準,特別是培養國際化的一流人才,已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標誌。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向世界派出和接收了很多留學生,我們互相了解、包括建立經貿關係、開展學術合作交流,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這種同學人脈基礎之上。中外關係健康發展的根基在於中外大學共同培養出大批知己知彼的中外友好人士,尤其是大批可助推中外友好的各界精英人才。中外一流大學是培養中外友好精英人才的搖籃,加大本碩博的互派留學,讓雙方留學生深度體驗彼此文化,成為終生摯友,是中外大學共同的社會責任。

在世界高等教育發達國家的一流大學之間,學分互認或學位生的學習交流非常普遍。目前,到中國學習語言和歷史文化的留學生居多。但在自然科學和工程領域,發達國家的一流學生鮮有到中國大學進行學分或學位學習。這些都與世界一流大學的標準不相匹配。因此,中外大學需要發展與“一流大學”相匹配的路線圖,吸引雙方優秀的理工科學生平衡互派到對方進行長短期的學位學習或短期的學分學習,在共同學習中建立深厚的同窗友情,為雙方友好健康發展增加動力,這是世界一流大學的共同責任和義務。

郭東明呼籲,中外大學,尤其是中外一流大學有責任、有義務積極創設雙方大學學生能在對方國家大學學習交流建立同窗友情的條件和氛圍,比如通過同教室上課、同食堂用餐、同校園生活增進國際學生的文化認同,培養未來熟悉兩國文化的各界精英人才,進而成為推動雙方共同發展,持續友好的生力軍。

為此,他倡議:提供中外一流大學學生在中外兩國雙校園學習的條件,即打通中外一流大學培養方案,需要實現雙方協商有關教材和教學大綱、學分互認、考試內容和時間、課程安排等事宜。同時,需要通過聘請高質量師資隊伍和使用高質量教學評估體系,以高質量的教學水準為精英人才培養保駕護航。

按他的構想,在自然科學領域,中外一流大學應互相借鑒優勢,對標世界一流標準,製訂相同或相似的培養方案,在教材和教學大綱相似或者相同和學分互認的前提下,學生在中國或者對方大學學習都可以按時完成學業。借此機會,中外一流大學打破各自傳統的教學模式,創新學生的聯合培養模式,從而適應新時代的一流人才培養要求。

論壇上郭東明宣布,為進一步推動“同窗友情”育成計劃,吸引外方知名學者和優秀學生共同參與,大連理工大學製訂了系列支持政策:學生層面-世界知名大學學分生專項獎學金項目:中外高校簽署學生互換協議,明確學分互認,本碩博對象學生等信息,雙方共同申請中國教育部獎學金,來校進行3個月以上留學學生可享受免費宿舍和每月2500~3500元獎學金。教師層面-訪問學者項目:邀請國外大學的教授包括退休的名教授到校教學或科研訪問,一般3個月以內,學校國際化基金支付其國際旅費和生活補助(1000元人民幣/天)。

據了解,成立於1949年的大連理工大學,一直是211、985大學、如今也入選“雙一流”重點建設高校,與世界一流高校交流合作非常活躍,與英國卡迪夫大學、萊斯特大學,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加州大學歐文分校,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名古屋大學,白俄羅斯國立大學等世界知名大學,在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都有深入合作,積累了與國外一流高校開展國際合作的許多資源優勢。依托全日語和全英語授課專業,全校每天大學生授課中,超過10%的大學生每天使用外語進行工科專業課的學習,其中,超過1200名大學生用日語在4個工科專業學習,超過1400名大學生用英語在7個工科專業學習。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遲洪江 通訊員 姚璐 來源:中國青年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