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4位國外大學校長眼中的世界一流大學

5月4-5日,“雙一流建設國際研討會暨北京論壇(2018)”在京召開。來自海內外44個國家和地區的261所知名大學校長及各國專家學者齊聚北京大學,攜手共議高等教育改革與世界文明發展的未來趨向。

其中,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首爾國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埃及開羅大學等4所高校的校長在論壇開幕式間隙,接受了包括一讀EDU(id:yidu_edu)在內的多家媒體的群訪。

如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一讀EDU(id:yidu_edu)特意將4位校長的回答做了整理、歸納和補充,希望與諸位讀者共同學習、探討,為我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提供借鑒。

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在“雙一流建設國際研討會暨北京論壇”(2018)開幕式上致辭。(來源:北京大學新聞

01

世界一流大學有哪些特點?

世界一流大學要走出“象牙塔”,與人類社會共同發展,開羅大學校長穆哈穆德·奧斯曼·胡希特(Mohamed Osman Abdelalim Elkhosht)認為,世界一流大學需要承擔起傳播國際文化、傳承地方文化的責任,在建設過程中強調和平、合作、平等的理念。

北京大學副校長田剛向開羅大學校長穆哈穆德·奧斯曼·胡希特贈送中國書法作品。(來源:北京大學新聞網)

雖然政治、經濟等多方面因素勢必會影響不同國家的大學之間的交流,但首爾國立大學校長成樂寅(Sung Nak-in)強調,大學要盡可能地保持學術自由權利,實現豐富的民間交流和學術交流。

他特別提及首爾與平壤間的大學交流:

雖然兩地的學術交流目前主要通過第三方學術會議間接進行,但隨著南北雙方首腦會談和美朝兩國無核化協定的推進,成樂寅相信,朝韓大學、教師、學生之間的交流會日趨頻繁。

此外,成樂寅建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需要注重聯合周邊國家的高校資源,例如,首爾國立大學就與北京大學、東京大學建立了親密的合作關係,三方不僅加入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還定期合作召開有關學術會議。

2015年10月7日,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日韓合作研究中心在上海揭牌成立,圖左即為首爾國立大學校長成樂寅

新加坡國立大學校長陳永財(Tan Eng Chye)也強調,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發展國際化,而國際化體現在學生和教師這兩個方面:

縱觀多所世界一流大學可以發現,國際化的學生構成情況有助於培養具有全球意識和能力的人才,而全球化的校友資源也讓大學更具全球影響力;

至於教師,由於新加坡是個小國,人口有限,所以必須從全球各地招募優秀教師。這種不問國籍、只看能力的評價標準同樣值得中國大學參考。

新加坡國立大學校長陳永財(來源:聯合早報)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校長布萊恩·保羅·施密特(Brain Schmidt)重視大學發展的綜合性。

作為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他認為,大學發展要兼顧科學和人文,為不同學科的專家提供共同工作的機會,如:

研究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應用的專家需要和社會學家、人類學家等進行交流,因為想要設計出與人類共事的系統,需要先理解人類。

大學也要注重校企合作,鼓勵科研人員在真實世界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創造價值,讓研究更具有時代和社會意義。

同時,富有創造力的產業界一線人才也能為高校科研人員提供不同的視角和豐富的知識,促進後者的專業成長和發展。

布萊恩·施密特尤其強調大學的社會責任:大學在創造知識的過程中要隨時考慮,如何對世界產生積極影響

一位天體物理學家能夠發明無線網絡,研究工程生物物理學的團隊可以推進可穿戴技術的發展……

大學確實有很多理論性較強的研究,但這些研究也能夠應用於生活之中,讓世界變得更好。

2011年,布萊恩·保羅·施密特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來源:華西都市報)

02

世界一流大學應該培養什麽樣的人?

在如今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學生如果隻掌握一門專業知識,已經遠遠不能應對來自真實世界的挑戰。

大學教育的重心必須從具體知識的獲取,轉到獲取知識的方法與途徑,為學生提供全球化、跨學科的學習平台,培養他們終身學習的能力。

在這方面,穆哈穆德·奧斯曼·胡希特認為,大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和批判思考的能力

一方面,這能讓他們在大學畢業後找到工作,不用等待政府的救濟或者安排,以減輕政府的負擔;

另一方面,也能讓他們在全球化時代不斷學習、進步,而非固步自封,固守己見。

開羅大學校長穆哈穆德·奧斯曼·胡希特(來源:新浪教育)

結合新加坡國立大學近年來推行通識教育的經驗,陳永財也提出,大學管理者和學生都應該放寬眼界,探究如何進行終身學習

當今世界正在迅速變化,導致不少畢業生面臨失業危機。

對學生而言,僅僅擁有一門專業技能是完全不夠的,但他們又不能奢望利用短短4年本科求學時光就能學會一切知識,不過,4年大學教育可以成為學生日後漫長職業生涯中學習新能力、技能的基礎,為他們的不斷成長助力。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校長布萊恩·保羅·施密特(來源:新華網)

布萊恩·施密特的觀點與陳永財不謀而合,他認為,大學應該讓學生成為學會學習的人。

現代社會要求大學,不能再提供與職業毫無掛鉤的古典時代教育,而要讓學生能夠用所學謀生,因此,實習、暑期實踐也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大學要提供不同形式的教育,給予學生多方面的支持,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

此外,陳永財還表示,大學要為學生提供跨學科的學習環境

他認為,許多重要問題都存在於不同學科的交叉點上,因此,大學應該鼓勵他們在學科背景盡量豐富的小組學習、實踐,為他們提供了解、學習不同學科的平台。

陳永財教授(左二)接受新加坡國立大學前任校長陳祝全教授繪製的山水畫。(來源:新加坡教育網)

03

小結

隨著全球化讓地球逐漸成為“地球村”,以往遙不可及的距離變得“近在咫尺”,大學之間的交流、合作與競爭正日益頻繁。

作為追趕者,中國大學一方面要加強對外學習,不斷總結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經驗和優勢特點,反躬自省,取長補短;

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保持自身特色,不宜妄自菲薄,隻認“外來和尚”,而不立足自身國情。

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的院校都可以選擇合適方式,爭創世界、全國、省域的一流水準,但要牢記,人才培養才是大學的核心使命和根基

而為了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大學不僅要適應社會需求,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更要培養他們的批判思維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讓他們能夠面對未來的不確定,在社會中創造價值,成就富有意義的人生。

本期作者

北京研究分站 周溪亭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