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媽媽,人為什麼會死?」中國式回答會讓孩子更恐懼

中國的「死亡教育」終於被提上了日程。

● 兩會代表顧晉建議從中小學開始展開死亡教育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中國的孩子實在是太缺乏死亡教育了。缺到孩子根本不知道死亡為何物;缺到孩子會以「死亡」為籌碼,和家人賭氣;缺到孩子認為「死亡」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

有這麼一個故事:

一個媽媽在離婚後,三歲的孩子撫養權被判給了爸爸。孩子的奶奶為了不讓她經常見孩子,帶著孩子去了另一個地方生活。

長時間見不到孩子,她想孩子想的都要瘋了。經過半年多的協商後,孩子的奶奶終於鬆口答應她和孩子見一面。

見面地點是遊樂場。當時孩子在滑梯上準備往下滑,突然愣住了,因為他看到「死了」的媽媽又活過來了。孩子害怕極了,過了好久才怯怯地說:「媽媽,你不是死了嗎,大家都說你已經死了啊。」

媽媽瞬間淚崩,連忙對孩子說:「媽媽沒有死。」孩子飛快地從滑梯上滑下來跑過去用力抱著媽媽,哭著問:「媽媽,那你下次什麼時候死?」

還有一件事情是發生在地鐵上:

地鐵上,一個四歲的小孩:媽媽,我特別喜歡你毛衣上的這根項鏈,你死了以後把它給我行嗎?媽媽頓時黑臉,一把拽下項鏈給了孩子,說:「我沒死也能給你。」

看,這就是我們的孩子,在孩子眼裡,死亡是模糊的,死亡到底是什麼他並不知道。

近年來,經常有青少年自殺的事件被報導出來,

17歲男孩小斯高考後不久自殺,疑因父親教育方法不當導致壓力太大。

一名高考生在華山遇難,疑為自殺。

一名10歲女孩在家喝農藥自殺。

……

而造成這一切的惡果,和中國家長對孩子死亡教育的缺失脫不了乾係。

《西藏生死書》說: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馬東在《奇葩說》總結說:如何面對生死這件事,是我們漢文化缺失的一課。

確實如此,在中國人的觀念裡,談死,是一件很忌諱的事情。大人都是能躲則躲,能避就避,能不談就不談。

我一個同事無意間說起他孩子的一件事。

前段時間,孩子聽到大人們談論作家林清玄去世的新聞,連續問了他好幾個問題:

爸爸,那個爺爺去哪裡了?去世了的人是不是要放進土裡面啊?爸爸,我們還能看到那個爺爺嗎?人為什麼要死亡?人死後會去哪裡?

小傢夥突然這麼一問,把他問懵了,吞吞吞吞半天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只好拿他小時候他爸回答他那套來搪塞孩子:

「他去天堂了。」

撒謊是我們的慣用伎倆。一是我們做父母的,也沒有過一次正規的死亡教育。二是大人認為,把孩子和死亡隔離是對他們最大的保護,卻不知道這種做法會對造成多大的傷害。

有一個讀者,她七歲時,外公意外中風去世。

去世前三天,她才被帶到外公病床前。即便那時,家人還瞞著她外公命不久矣的事實,她以為這只是很普通的一次見面,卻不想成了永別。

直到外公下葬後一個月,她才知道外公死了。

她從小是外公照顧大的,外公於他,不差於一個父親的重量。因為這件事,她恨了父母整整一年的時間。

剛知道外公去世那段時間,她甚至會把外公的遺照放在自己的書包裡,用這種方式安慰自己:「外公還一直在。」

除了撒謊,還有逃避,我們逃避一切和死亡有關的事情。

一個作家張麗鈞,跟團到德國旅遊去了。

晚上他們住到了一個旅館,第二天早上到四周轉悠的時候才發現,「離旅館不到100米的地方就是一個墓園。」

他們和死人住到了一起。

同行的人也都很生氣,覺得被安排住在這裡是遭到了歧視。後來又發現,她所住的小旅館住滿了德國本地人,德國的墓園多建在城鎮的「黃金地段」,他們不怕「鬼」,願意與死人朝夕相處。

再細看,那裡的墓園跟中國陰森冷寂的墓園完全不同。德國的墓園裡,到處都是鮮花,蘋果樹上結滿了果子,樹下有原木長凳……

相比,中國的墓園都是建在遠離人煙的地帶,滿是陰森之氣。

兩者的巨大差別,彰顯著我們「死亡教育」的重大缺失。

相比我們國家對孩子死亡教育的缺失,國外的國家在死亡教育上做的很好。

在美國幼兒園,班級養的小金魚死了,老師會帶著孩子們給金魚辦一場「葬禮」,疏解孩子們的情緒,回答他們的問題,引導孩子進行關於死亡的討論。

在英國,為孩子提供死亡課程包括「死亡和悲哀」等學習項目;

在德國柏林的學校,殯儀館工作人員和臨終醫護人員會被邀請到課堂,講述人死時會發生的事情。

怎麼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死亡教育?

《西遊記》中,美猴王火燒閻王府,勇銷生死簿的情節,我們至今都記憶尤深。我們害怕死亡,因而妄想逃避死亡。

《兒童生死教育之理念與實施》一文中指出,兒童在4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老師的正確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

因此,家長們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自然地適應孩子的觀察,並予以公開、客觀的生命教育。

利用繪本,在閱讀中展開教育

我們直接給孩子講死亡的種種,孩子可能不太理解,家長有時候也不知道怎麼開口。這時一本合適的繪本就能派上用場了。

比如《爺爺變成了幽靈》,《樓上的外婆和樓下的外婆》,《我永遠愛你》等。

家長可以利用講故事的方式,對孩子了解到什麼是死、死亡意味著什麼。

有一個媽媽,她的母親很早就去世了,她一直和繼母生活在一起,叫她「姨姨」。有一次,她的女兒問她:「媽媽的媽媽,我應該叫外婆,你應該叫媽媽的,為什麼你要叫姨姨呢?」

很早就失去母親這件事,是這位媽媽一輩子的痛,平日裡根本不願意提起,也不知道怎麼和孩子解釋。

一個偶然的機會,她看到了《樓上的外婆和樓下的外婆》。因為事情性質類似,她就借用了這本繪本,和孩子解釋了他有兩個外婆的原因。一個外婆像樓上的外婆一樣去了天堂,但她卻一直活在媽媽的心裡。

利用清明節等祭奠逝去親人的日子,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

之前有一個大熱的電影叫《尋夢環遊記》,裡面有一個亡靈節。在我們國家,有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

在這些日子裡,父母可以讓孩子幫著準備一些食物之類的東西,利用這個過程告訴孩子,我們為什麼要有一個這樣的節日,告訴孩子死亡是什麼。

有些東西,它並不會因為我們的逃避就不存在,好比死亡。

我們告訴孩子死,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只是為了讓他更正確地看待死亡,有更健康的生命觀,知道生命的可貴。

對任何來說,了解死亡實則是對生命的敬畏,知道死,是為了更好地活著。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