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媽媽,我會死嗎?」90%的父母都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課」


文丨魚爸 圖片來源繪本《風去哪兒了》著/左羅托夫


1

還記得有一次,隨著老家的親戚們進行清明祭掃。

有一個4歲左右的女孩問媽媽:「媽媽,你說帶我來看爺爺,爺爺在哪裡呢?」

「爺爺就在這裡面,睡著了!」

「那為什麼不叫醒他呢?」

「不能這樣做,因為爺爺睡著了!不能打擾他。」

「為什麼?為什麼?」

然後孩子一直追問,而媽媽卻不知道怎麼繼續解釋。

不敢跟孩子談論「死亡」,成了很多父母心中的結。

因為面對什麼都要追根問底的孩子,這個神秘的話題肯定會深深吸引他們。

而且會給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父母都沒有把握。

所以每次遇到孩子提及,總是會轉移話題,或者直接拒絕回答。

但是這樣做,只會讓孩子心中對這個話題產生更多的興趣,也產生一些擔憂和害怕。

當有一天,孩子知道了死亡這件事時。

他們只會在無知的狀態中變得惶恐不安。

如何跟孩子溫暖地談談「死亡」這個話題,是父母必須給孩子上的一堂課。


2

我覺得在所有跟兒子談過的話題中,「死亡」是最難談的。

因為談著談著就無法繼續下去。

記得3歲多的時候,有一次聽完故事的兒子問我:「爸爸,你會不會死?」

「將來等我老了會啊!」

「不行,我不準爸爸死!」小小的眼睛漲得紅紅的,馬上就要大哭起來。

我趕緊把他拉過來,緊緊地抱著他。

「好啦!你是不是害怕有一天跟爸爸媽媽分開?我答應你,我們會永遠在一起的。」

這時小傢夥就在懷裡哼哼哼。

「走,我們玩點什麼吧!」

只能用這種分散注意力的方法。

因為孩子太小,還無法去理解生命逝去的痛。

孩子的成長中有很多個敏感期,而對於死亡,同樣有一個非常敏感的時期。

很多孩子從3歲左右開始,特別是4歲的時候,便可能對「死亡」的概念發生興趣。

開始對死亡的概念非常好奇、總是刨根問底。

剛開始,孩子們對死亡沒有真正的概念。

只是學會了這個辭彙而已。

他會會理解為死亡是見不到了,所以會因為害怕分離而哭泣。

當他們有一天會問:「媽媽,我會死嗎?」

到了這個階段,他們的內心才會產生真正的擔憂。

這時父母不要擔心,要打消焦慮,陪孩子度過死亡敏感期。


3

我覺得陪孩子走過這個敏感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感性世界的陪伴。

在孩子0-4歲的時候,孩子談「死亡」的時候,其實孩子只是害怕失去你,不想離開你!

請多陪伴孩子,給他們內心溫暖和力量。

所以這個階段不要驚訝於孩子提起這個問題。

反而要平靜地接受,然後不要跟孩子鑽在死亡這個話題中。

在孩子的理性世界還沒有建立的時候,不要跟他們談這些抽象的科學話題。

不如陪孩子玩點其他的東西來分散他們的注意力。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在0~2歲,嬰幼兒沒有確切的死亡概念,認為死亡只有「在這裡和不在這裡」、「有和沒有」、「存在和消失」的區別,對於「死亡」,孩子有分離或者剝奪的情緒感受。

有時,孩子會追問,這個人會不會死,那個人會不會死。

其實就是擔心這些親人會不會離自己而去。

這時,親密和持續性的身體接觸最重要,比如說撫觸、擁抱。

當我們給了孩子一個緊緊的擁抱,同時告訴他,我們會陪在你的身邊,陪你長大,看到你結婚,也生下自己的小寶寶。

這時孩子內心是安寧的,他就不會再畏懼害怕死亡了。

也不會總是糾結於這個話題。

當孩子的安全感滿足之後,就不會那樣擔憂了。

第二階段,我把它稱之為理性世界的引導!

誠實地跟孩子好好談談死亡話題。

當孩子到了5歲的時候,假如你已經陪伴他走過了第一個階段。

並且在他的腦袋裡,有了一些科學的種子。

比如認識我們的身體,認識一年四季的變化。

見過花謝花開,也見證了小動物的死亡,並能坦然接受。

當孩子自己沒有那麼害怕死亡的時候。

這時就不需要刻意去迴避。

在某一天提及這個話題時,就可以跟他們誠實地談論一下了。

「每個人最終都會老去,最終會死去,但是新的生命又會誕生,一代接著一代。」

這時,孩子能知曉死亡代表生命的終止,意味著消失了,沒有了。

他們也會在某一天害怕死亡的降臨。

但是我們不能嘲笑孩子的膽小,而是告訴他小心翼翼保護自己的辦法。

給孩子閱讀接觸一些科學繪本。

讓他認識我們的宇宙星空、地球、大自然。

去試著了解世間萬物的運行規律。

比如我陪著小小魚這幾年接觸了非常多的科學繪本,讓他了解我們地球生命的起源、進化。

了解我們人類的進化,暢想我們未來的星空大海的征途。

當孩子的視野打開後,精力就會放在這些上面。

對於我們人類的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往何方。

孩子會在父母的引導下,加上自己的思考,產生自己的見解。


4

如果有的話說起來太傷感,或者怕自己說不好。

也可以考慮換一種溫和的方式來談論這個話題。

讓孩子明白死亡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是一個值得尊重的結果。

而學會了尊重生命的孩子,也會愛惜自己的生命。

這時可以考慮利用親子共讀的力量。

從經典的圖畫書中,讓孩子感受分離、相聚、懷念、溫情等。

比如在《爺爺變成了幽靈》裡面,它讓讀者,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體味死亡是一種從容美好,在自然中快樂地接受。這好像是個憂傷的故事,但從頭到尾都被濃濃的親情包裹著,於是,憂傷中也充滿了溫暖和力量。


而《我永遠愛你》是一本給孩子看的繪本,但對於那些無法對親人離世感到釋懷的人來說,也有很好的治癒效果。


如果你和孩子也養了小寵物,那麼,請用這個繪本告訴孩子,是愛讓生命變得可貴,活著的每一天,都要好好愛,以及好好被愛。

在《小魯的池塘》裡,失去最好的朋友,怎麼來處理這種悲傷的情緒呢?

說不要難過了,也許是最無用的安慰了。


校長說,大家應該做一件事來紀念小魯,小女孩想起,小魯最喜歡池塘,於是,她和同學們一起為小魯修建了一座池塘。


讓孩子們行動起來做點什麼,來釋放內心的情緒,表達對小魯的哀思,孩子不僅能從故事裡,學會處理悲傷情緒的具體辦法,還能讀到那些關於友誼、關於分離、關於希望的主題。

還有一部關於生與死的溫情電影《尋夢環遊記》很棒。

當時我在電影院看著,當歌聲響起時,眼淚已經止不住流。

那句「在愛的記憶消失前,請記住我」,一直回蕩在心間。

因為女兒COCO一直記得自己的爸爸小時候唱的歌曲《remember me》。

埃克托才能找到回家的路。

可以說,死亡也不是真正的永別,遺忘才是。

所以每年清明節,我都會帶兒子回老家。

那個遙遠的山村裡,在青山之中,躺著曾經愛著我和我永遠懷念的人。

愛的記憶永不消失,生命生生息息的傳承,其實就是生命的意義。

有了愛和家人,我們才能真正風雨兼程,不懼怕一切吧!

(本文為魚爸原創, 圖來源網路,公眾號轉載可聯繫授權,歡迎個人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魚爸的新書剛剛好的養育,如何培養高情商的孩子熱售中)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