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畫何必躲在深山裡

原名豐潤,又名仁,字子凱,後改作子愷,浙江桐鄉人。我國現代著名畫家、文學家、翻譯家、美術教育家。早年師從李叔同學習繪畫、音樂,深受其佛學思想影響。五四後,開始漫畫創作。早期漫畫作品多取用現實題材,帶有“溫情的諷刺”,後期常作古詩新畫,特別喜愛選取兒童題材。他的漫畫風格簡易樸實、意境雋永含蓄,是中國現代漫畫的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等職,代表作有《護生畫集》、《緣緣堂隨筆》等。

中國畫真有些古怪。現代人所作的,現代家庭裡所作的,中堂,立幅,屏條,尺頁,而所畫的老是古代的狀態,不是綸巾道袍,曳杖看山,便是紅袖翠帶,鼓瑟彈琴。從來沒有見過現代的衣冠器物,現代的生活狀態出現在宣紙上。山水,花卉,翎毛,幸而沒有古今的差別,不然,現代人所畫的一定也是古裝的山水,古裝的花卉,和古裝的翎毛。

繪畫既是用形狀色彩為材料,而發表思想感情的藝術,目前的現象,應該都可入畫。為什麽現代的中國畫專寫古代社會的現象,為什麽不寫工人、職員、警察、學生、車夫、小販呢?人物的服裝,老是綸巾、道袍、草履、芒鞋,或者雲環、霧鬢、紅袖、翠帶。為什麽不寫瓜皮帽、銅盆帽、長衫馬褂、洋裝大衣鞋、拖鞋,或者前發、旗袍、高跟皮鞋、摩登服裝呢?人物手裡所拿的,老是筇杖、古書、七弦琴、笙、簫、團扇一類的東西,為什麽不寫Stick(拐杖)、洋裝書、Violin(小提琴)、公事皮包、手攜皮篋呢?又如建築物,所寫的大都是茅廬、板橋、古寺、浮圖、白雲深處的獨家村的光景。為什麽不寫洋房、高層建築、學校、工廠、上海南京路的光景呢?其他如器物,所寫的不外油壁香車、畫船、扁舟、桅杆、酒旗、珠簾、繡屏、篆香、紅燭等,也都是古代的東西。為什麽不寫目前的火車、電車、汽車、飛機、兵艇、郵船、升降機、電風扇、電燈呢?而不寫現代社會的現象呢?例如人物,所寫的老是高人、隱者、漁翁、釣叟、琴童、古代美人。豈毛筆和宣紙,只能描寫古代現象的?為什麽沒有描寫現代生活的中國畫出現呢?為什麽20世紀的中國畫家,只能描寫15世紀以前的現象呢?

上世紀60年代,豐子愷與畫界同仁一起研究畫作(左起依次為:張樂平、顏文樑、賀天健、豐子愷、林風眠、張充仁)

文學用語言構成,繪畫用物象構成。用現代語構成的文學叫做“白話文”,用古代語構成的文學叫做“文言文”。現在我要借用這意思,稱那種用古代物象構成的中國畫為“文言畫”(雖然有些不稱之處,但現在不論藝術內容,專講形式。況且,文學常常借用繪畫上的名稱,例如“描寫”、“素描”、“輪廓”、“印象”等,本來都是繪畫上的名稱,被文學久借而不歸了。現在這方面也叨借一下,有何不可?)芥子園一類的畫譜,便是這種文言的字典,讀熟悉了這部字典,便可如法炮製那種“文言畫”了。

《芥子園畫譜》成書三百載,歷來為世人所推崇,通過研習此譜亦培養和造就了不少國畫名家,可稱世人學畫啟蒙的必修之書。

也有人說,中國畫的題材向以自然為主,不似西洋畫的以人物為主,故山水是中國畫的正格。人物及器物的描寫,本為中國畫所不重,即使泥古,亦不足為中國畫病。這話也有幾分理由。但是,現代人要求藝術與生活的接近。中國畫在現代何必一味躲在深山中讚美自然,也不妨到紅塵間來高歌人生的悲歡,使藝術與人生的關係愈加密切,豈不更好?日本人曾用從中國學得的畫法來描寫現世,就是所謂“浮世繪”。浮世繪是以描寫風俗人事為主的一種東洋畫,其人物取材於一切階級,所描寫的正是浮世的現狀。這種東洋畫的成功如何是別論,總之,繪畫題材的開放,是現代藝術所要求的,是現代人所希望的。把具有數千年的發展史和特殊的技法的中國畫限制於自然描寫,是可惜的事!

浮世繪,是日本的風俗畫、版畫藝術的傑出代表。興起於日本江戶時代(約17至19世紀)。其藝術形式主要描繪人們的日常生活、風景、和演劇。

豐子愷以浮世繪作比喻,認為中國畫藝術應不囿於一味地對古人的師法和模仿,而應貼近現實生活,從取材和立意上更具有時代感,從而使中國畫藝術得到更好的發展。

我們中國的繪畫技法,實在是可矜貴的。那奔放的線條,明麗的色彩,強烈的印象,和清新的布局,在世界畫壇上放著異彩。西洋近代大畫家Manet(馬奈)、Monet(莫奈)、Cezanne(塞尚)、Gogh(梵高)一班人,看見了荷蘭博物館裡所藏的中國畫,大為驚歡,讚頌“東洋畫的新天地”。他們的作品中便顯著地受了東洋畫的影響。若得這種技法發展起來,一定可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而支配未來世界的畫壇。中國文學由文言解放為白話,20年來已有相當的成功了,希望中國畫界也來一個解放運動,收獲更大的成功。

(選自1934年4月5日第一期《人世間》)

豐子愷 《家家扶得醉人歸》 20世紀40年代

上海中國畫院

豐子愷 《幾家歡喜幾家愁》 1948年

上海中國畫院藏

豐子愷 《土產交流》 20世紀50年代

上海中國畫院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