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在美國,中產階級和低收入家庭的差距正在擴大

“海外書情”是新京報文化頻道每周的固定欄目,我們將介紹近期獲得好評和熱議的海外圖書,為大家提供多種渠道的閱讀資訊和焦點話題。本周“海外書情”欄目給大家推薦四本書,他們都與當下的現實密切相關:關於北愛爾蘭鮮為人知的政治摩擦,美國女傭的掙扎生活,美國傳統新聞業與新媒體之爭,美國印第安人的近現代史。

《噤聲:北愛爾蘭謀殺與記憶的真實故事》(Say Nothing: A True Story of Murder and Memory in Northern Ireland),作者:帕特裡克·雷登·基夫(Patrick Radden Keefe), 出版社:Doubleday Books,2019年2月

帕特裡克·雷登·基夫是《紐約客》的在職員工,他這本小說 “以小見大”——通過講一個家庭故事來講述北愛爾蘭50年的政治恩怨,雖然他並不是北愛爾蘭人或者英國人。或許正因為帕特裡克·雷登·基夫是局外人,他寫得相對客觀。對於不了解北愛爾蘭政治恩怨的讀者來說,這是一部非常好的入門書。

該故事基於一個真實案件。在1972年12月的貝爾法斯特,一位三十八歲的母親,名叫讓·麥康維爾

(Jean McConville)

,在她的孩子們面前被蒙面人生生拖走。此後,她的孩子們再也沒見過她。這個綁架案是北愛爾蘭惡性政治衝突中最臭名昭著的事件之一。其實,麥康維爾的鄰居們都知道,愛爾蘭共和軍該對這件事負主要責任。但是,在令人恐懼的政治氣氛下,沒有人敢談論這件事。這也是這本書名《噤聲》的來源。

在2003年,因英國政府達成了一項協議,北愛爾蘭迎來了五年的和平。人們隨即在海灘上發現了一組人體骨頭。麥康維爾的孩子們被告知,這些骨頭是他們的母親麥康維爾的。

帕特裡克·雷登·基夫使用了麥康維爾案作為小說的起點,其實背後描繪北愛爾蘭的激烈政治衝突。而且,這場戰爭從未被人們認真知悉過,許多西方人也不了解北愛爾蘭發生過的殘酷事件。殘酷的暴力事件使那裡的人們像麥康維爾的孩子們一樣,留下了心靈的創傷。愛爾蘭共和軍的成員也因為沒有完成統一愛爾蘭的目標而感到憤怒,他們想讓人們知道,他們所犯下的殺戮並不是戰爭行為,而是簡單的謀殺。比如,書中有一個角色可以證明這一點,激進愛爾蘭共和軍的恐怖主義者多樂斯·普萊斯

(Dolours Price)

。當她是青少年時,她已經深深嚮往到倫敦放炸彈的日子了,她的內心是完全黑暗的,而不是人們普遍認為的那樣,是為了政治激情、復仇或者痛苦。

《女傭:努力工作,低薪以及一個母親生存的意志》(Maid: Hard Work, Low Pay, and a Mother's Will to Survive),作者:史蒂芬妮·蘭德(Stephanie Land),出版社:Hachette Books,2019年1月

《女傭》這本書不是關於公共住房、勞工或福利政策的學術論著。作者史蒂芬妮·蘭德講述了她作為一名女傭的經歷。這本回憶錄裡沒有什麽故事情節,形式比較像散文。史蒂芬妮·蘭德用細節和數據去證明女傭群體生活的困難,還有中產階級雇主對於貧困女傭的無視。

在美國,中產階級和低收入家庭的差距正在擴大。很多低收入的家政服務者——主要是女性——幫助中產階級打理家庭,免去他們奮鬥的後顧之憂。史蒂芬妮·蘭德作為一名工作多年的女傭,同時還是一名單身母親,她必須掙扎地活下去。她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揭示當今美國社會的貧富分化。

史蒂芬妮·蘭德以誠實、令人心碎的、散文般的和極富洞察力的描寫,在書裡寫她遇到的不公,雖然她努力工作,努力去擺脫貧困的困境,努力去幫富人擦洗廁所,攢錢接受更好的教育,並且還申請了輔助住房和政府的援助金,但她依然生活得非常艱辛,也絲毫看不到希望。她替那些鮮為人知、過勞又低薪的美國勞工發出屬於他們的聲音。

《真相商人:新聞業務和事實之辯》(Merchants of Truth: The Business of News and the Fight for Facts),作者:吉爾·阿布拉森(Jill Abramson),出版社:Simon & Schuster,2019年2月

吉爾·阿布拉森是《紐約時報》的前執行主編,她經歷了美國傳統新聞業的巔峰期,這本書檢視了從《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的黃金時代留下來的遺產,還點評了現在火熱的Buzzfeed和Vice應對技術革命衝擊的方式。

如今,以Buzzfeed和Vice為代表的新媒體在美國幾乎要殺死了以《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為代表的傳統媒體,Facebook和谷歌也破壞了傳統新聞業的廣告盈利空間。這些新媒體的讀者數量不斷增長,特別吸引“千禧一代”的年輕讀者,也使得成千上萬的傳統媒體記者失業。

在這本引發爭議的大型美國新聞編年史裡,吉爾·阿布拉森為傳統的嚴肅報紙辯護,她讚成傳統的“好新聞”是很重要的。她在書裡批評這個時代數字媒體讓“假新聞”泛濫,新聞也有娛樂化的傾向。什麽是“假新聞”呢?吉爾·阿布拉森將“假新聞”定義為由權威新聞機構發布的假消息,而且這麽做是為了商業利益。

吉爾·阿布拉森批評道,新媒體的內容非常容易受到利益的影響。而且,他們更好地研究了讀者的情緒和喜好,根據算法精準投放讀者喜歡的內容,這會造成“回音壁效應”。新媒體對道德規範的理解更加模糊,他們的快速運轉工作模式也使得新媒體的內容缺乏編輯的把控和監督。吉爾·阿布拉森認為,新聞行業關切到我們的社會福祉,而美國正面臨著威脅新聞自由的信任危機。撕裂的社會使得人們對新聞的信任度下降很大。

那麽,做嚴肅新聞的傳統媒體該怎麽辦?吉爾·阿布拉森為傳統媒體指了一條路,她認為傳統媒體在保持專業性和新聞誠信的同時,得通過數字化分發新聞的形式來改善其財務狀況。

《翁迪德尼的心跳:1890年到現在的印第安人》(The Heartbeat of Wounded Knee: Native America from 1890 to the Present),作者:大衛·特瑞爾(David Treuer),出版社:Riverhead Books,2019年1月

這是一本關於美國印第安人的歷史著作,它從1890年的翁迪德尼之戰講到了現在的印第安人的狀況。翁迪德尼之戰,標誌著印第安人反抗歐洲移民的武裝起義的結束。歐洲人來到美洲大陸的幾百年期間,九成的印第安人都被歐洲的疾病和先進武器殺死了。在1890年,美國幾個印第安部族曾聚集在一起,放下部族間的恩怨武裝起義,最後以失敗告終。這也是印第安人最後一次起義。

在美國,狄·布朗

(Dee Brown)

在1970年出版的《翁迪德尼埋葬我的心》

(Bury My Heart at Wounded Knee)

是美國第一本真正流行的有關印第安人的歷史著作。它給美國人一個印象,就是美國印第安人的歷史基本上在1890年後就結束於翁迪德尼之戰了——那場戰鬥不僅使150名蘇族戰士死於美國騎兵的手中,連整個印第安人的土著文明也被消滅了。

大衛·特瑞爾是一名出生在抗議運動風起雲湧的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印第安人,他也是一名訓練有素的人類學家。他有一種完全不同的敘述。印第安文明並沒有在1890年消失,因為印第安人還保留了他們的語言、文化和家庭結構,只是美國人卻沒有人在意印第安人從1890年到現在的歷史。

大衛·特瑞爾用報告文學和回憶錄的形式來書寫歷史。他從印第安部落被破壞、土地流失、印第安人的孩子們被強製送去寄宿學校同化,還有美國軍隊的征兵和城市化開始,展示了從1890年以來印第安人是如何在被同化的過程中,依然保持著一個統一的印第安人身份。面對著不公正和壓迫,他們保持著自己的力量和堅持,並以此催生著下一代印第安人的反抗運動。

大衛·特瑞爾還探討了技術進步如何讓美國黑人和印第安人聚集在一起,從而形成了一股新的政治力量。他使用了許多照片和地圖來增強講述歷史的效果。在書的最後一部分,作者把重點放在印第安人的社交媒體聚落上。在社交媒體上,他描述了印第安人是如何反對Keystone工程的。大衛·特瑞爾認為,在互聯網上,印第安人的抗議一直在持續,面對損害印第安人利益的政策,印第安人都會毫不猶豫地奮起反抗。

作者:徐悅東 編輯:徐學勤

校對:翟永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