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盛松成:融資支持工具並非為民企信用風險兜底

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中國人民銀行日前再增加再貸款和再貼現額度1500億元,並引導設立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

對此,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原司長盛松成認為,央行通過再貸款提供部分初始資金,引導設立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並非為民企信用風險兜底,更不是“量化寬鬆”。

“當前確實需要加強對實體經濟的資金支持力度。”盛松成認為,9月份,廣義貨幣(M2)同比增速僅8.3%,處於歷史較低區間。前三季度我國GDP增速是6.7%,最新物價數據顯示,9月份CPI同比增速達到了2.5%。盛松成表示,按照過去多年的經驗,在這樣的經濟增速和物價水準下,貨幣供應量增速在10%或以上是比較適度的。可見,目前資金確實是較緊,實體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融資比較難。

近一段時間,表外融資下降的確控制了金融風險,長期看有利於經濟穩定和發展,但同時也需要處理好實體經濟現實的融資需求。盛松成分析,儘管人民幣貸款不少,但直接融資和表外業務下降較多,M2增速也不高,在資金整體運用上需要合適的調整和轉換。

前三季度,委託貸款、信託貸款和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對社融的貢獻率均為負,3項合起來拉低了社融增速1.7個百分點,去前同期這3項拉動社會融資規模增長1.8%。雖然人民幣貸款同比多增,但難以抵補表外融資的萎縮。此外,受多種因素影響,企業家和投資者面對當前市場上的不確定性,避險情緒較重,這本身也會使市場的自我調節變得困難。目前,金融市場對民企融資的態度似乎是“一刀切”的。因而,目前推出這兩項措施,增加對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資金支持,改善民營企業融資環境,十分及時和必要。

在10月26日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也強調,金融市場和部分金融機構對民企風險的偏好有所下降。在金融市場上也出現了一定的“羊群效應”,一些經營正常的民企也遇到了融資困難。“如果單純依靠市場力量自我校正,短期內可能很難產生效果。因此,有必要引導金融市場的非理性預期和行為。”潘功勝說。

事實上,究竟為哪些企業的債券提供增信、如何定價,主要還是依靠機構的專業判斷,依靠市場的力量,央行提供的初始資金主要起到引導、撬動作用,從而推動社會資金參與支持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盛松成認為,在這個過程中,央行應把握好提供資金的適度規模。只要市場對民企信用風險的評估能夠回歸理性,央行引導設立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的信號意義其實更大,甚至並不一定需要動用大規模資金。同時,在具體落實中,央行強調尊重市場規律。在風險識別和風險控制方面,各方也會研究更具體的措施,規避道德風險。可見,支持工具的財務可持續性是得到充分重視的。

對於機構來說,通過合理評估和理性判斷,為有財務可持續性和發展潛力的民企提供資金支持也可能是比較好的投資機會。有機構測算過,目前信用債的違約規模與違約率實際上低於銀行貸款,2018年上半年商業銀行平均不良貸款率為1.81%,是信用債市場違約率的10倍。

“從總量上看,央行增加的再貸款再貼現額度也是適度的,不是‘大水漫灌’。”盛松成表示,民營經濟在整個經濟體系中佔據重要地位,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新增就業和企業。這部分再貸款再貼現資金是有針對性的定向調控,是對實體經濟真實需求的“精準滴灌”,旨在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