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開啟無為而治:後劉邦時代的西漢政局

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夏,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漢高帝劉邦駕崩,其嫡長子劉盈繼承皇位,是為漢惠帝。帝國正式進入後劉邦時代。

軍功階層獨大

劉盈雖然順利繼承了皇位,但是卻不大可能得到和劉邦一樣多的權力。這是因為,開國皇帝的權威是其後世子孫無法比擬的,更何況劉盈年紀太輕、資歷太淺,難以服眾,又性格忠厚懦弱,缺少主見。所以劉邦死後,必然留下巨大的權力真空。而權力真空又必然會引來各方勢力的爭奪。

我們前文曾經提到,西漢初年掌握帝國權力的主要有三股勢力,首先是由劉盈掌握的皇權,其次是由劉盈的兄弟、堂兄掌握的諸侯王國;再次是由淮泗軍功階層掌握的朝政和軍權。所謂的軍功階層,就是劉邦從淮泗地區帶出來打天下的嫡系功臣,建國後普遍被封為列侯。

在劉盈無法有效掌控皇權的情況下,劉邦安排呂後輔助皇權。呂後性格剛毅,比她兒子更有主見,但是權威卻不如劉盈。因為女主當國猶如牝雞司晨,名不正言不順,而劉盈是劉邦的唯一合法繼承人。呂後的權力合法性來源於她兒子,但是她又想從兒子手中攫取更多權力。所以,呂後、劉盈這對孤兒寡母組合,是既相互輔助,又相互製衡的關係。

在劉姓的諸侯王中,除了齊王劉肥、吳王劉濞之外,其余年齡都比劉盈要小得多,全都未成年,因此諸侯王國的權力基本上都在國相手中,而國相一般都是由軍功階層來充任的。

軍功階層不僅掌握了各地方諸侯王國的軍政權力,而且還負責主持中央朝政和中央軍權。所以劉邦死後,最大的得益者就是軍功階層,因為無論是劉盈、各諸侯王,還是呂後,都無力抗衡軍功階層。

因此,後劉邦時代的政治形勢,其實就是軍功階層一家獨大的局面。正因為是一家獨大,所以權力格局異常穩定,在劉邦死後的幾年內,朝野上下很少有大事發生,帝國進入了休養生息的穩定發展階段。

蕭規曹隨

當然,西漢帝國之所以能得到休養生息,和軍功階層的政治遠見是分不開的。如果軍功階層像其他封建王朝的某些統治階層一樣,一朝大權在握,便驕奢淫逸、迅速腐化,勢必就會激化階級矛盾,引發社會動蕩。

軍功階層的政治遠見,源於對一種政治哲學的推崇——黃老道家。“黃”就是黃帝,“老”就是老子,黃老道家的政治主張,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那就是“清淨無為”,用現代人的話講,就是不折騰。關於漢初清淨無為的國策,漢惠帝劉盈與相國曹參之間有過一段著名的對話。

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蕭何逝世。按照劉邦生前的安排,曹參繼任相國,主持中央政務。而曹參在擔任相國之前,曾經擔任齊國的國相九年。

曹參剛到齊國時,當時西漢剛剛建立,齊王劉肥十分年輕,而齊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有70多座城池。曹參希望妥善治理齊國,就召集所有的學者,詢問安定民生的辦法。齊國向來是儒家重鎮,繼承孔子學說的儒生不計其數。但是儒家派別眾多,每一派觀點都不一樣,搞得曹參莫衷一是。

最後,曹參聽說膠西有一位蓋公,善於研究黃老學說,於是花重金去請他。蓋公告訴曹參治理之道貴在清淨,統治者清淨,民生就會得到安定。曹參按照蓋公的方法治理齊國,九年後齊國大治,人們都誇讚曹參為賢相。

曹參繼任漢相後,把他治理齊國的經驗帶到中央。他對蕭何定下的規章制度沒有作任何變更,一概遵循,並且任用一些老成持重、不善文辭的厚道人。對於同僚、下屬的小過錯,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此各方勢力都相安無事。

除此之外,曹參每天的日常事務就是飲酒唱歌。如果有人來勸諫,他就勸人喝酒,喝醉以後就沒有辦法勸諫了。

曹參的兒子曹窋也在朝廷當官,侍奉皇帝。漢惠帝內心十分埋冤曹參不理政事,覺得曹參看不起自己,就對曹窋講:“你回家後,試著私下從容問問你父親。你這樣說:‘高帝剛剛永別了群臣,皇上又年輕,您身為相國,天天喝酒,遇事也不向皇上請示,靠什麽來考慮國家大事呢?’”惠帝告訴曹窋,這些話不要說是朕告訴你的。

曹窋回家以後,按照惠帝的意思問曹參,不料曹參大怒,鞭笞了曹窋二百下,說:“快進宮侍奉皇上去,國家大事不是你該說的。”

後來,曹參入朝覲見惠帝,惠帝責備曹參:“為什麽要懲治曹窋,是朕讓他勸諫你的。”

曹參免冠謝罪道:“請陛下自己體察,您與高帝相比,誰更聖明神武?”

惠帝說:“朕哪裡敢比先帝!”

曹參又問:“陛下看臣與蕭何比,誰更賢能?”

惠帝道:“您好像也不及他。”

曹參道:“陛下說得對。高帝與蕭何平定天下,法令已經明確。如今陛下垂拱而治,我們臣下恭謹守職,大家遵守制度不去違反,不就夠了嗎?”

曹參的這番言辭,後來成為成語“蕭規曹隨”的來源。這番話一方面很好地表達了清靜無為的政治主張,另一方面體現了軍功階層對皇權的藐視。試想劉邦在世時,曹參豈敢這樣應對?

因此,後劉邦時代的清淨無為是建立在軍功階層一家獨大的局面之上。試想如果軍功階層面臨嚴重威脅,曹參豈敢每天飲酒唱歌?

無為而治

清淨無為的黃老哲學,不僅僅為曹參一人所奉行,而為整個軍功階層所推崇。這是從秦朝速亡的歷史教訓中得來的。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急於求成,雖然辦成了很多大事,但是卻導致天下百姓不堪其擾。所以在王朝建立之初,必須讓百姓獲得休養生息的機會,而清淨無為的政治哲學最符合這一歷史時期的現狀。

所謂的清淨無為,首先是節製欲望。也就是不因為統治階層自身對財富的欲望而過分地剝削民眾。而是采取輕徭薄賦的政策,每年只要交很少的租稅、服很輕的力役,好讓經歷了持久戰亂的民眾恢復發展農業生產。

其次是不主動激化矛盾。既包括朝廷內部各種勢力之間的關係,也包含西漢與周邊政權之間的摩擦,還包括統治階層與社會底層的矛盾。比如北方邊境的匈奴,只要匈奴不來襲擾,漢朝就不主動去招惹是非,甚至還不時地送宗室女去和親,給予匈奴一定的物質饋贈。南方的南越固然割據一方,甚至與漢朝分庭抗禮,但是只要雙方相安無事,漢朝也並不急於去征服嶺南。

再次是後發製人,也就是在政治鬥爭中,不率先有所作為,等到政敵先動起手來,再謀定而後動。這一點,在後來陳平、周勃平定諸呂之亂時得到了體現。

清淨無為並不等同於庸官們的不作為,而是平時嚴格遵照規章制度辦事,不在規章制度之外故意體現自己的政績,一旦出現危機,也有充分的預案,可以從容處理。

然而,軍功階層一家獨大的局面,並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一方面,第一代列侯逐漸老去,他們的後代無力獨自挑起帝國的大梁。另一方面,各地的諸侯王在不斷成長,將來會接管國相們的權力。

最為重要的是,呂後的政治力量正在一步步膨脹。不過單憑呂後一人無法抗衡龐大的軍功階層,因此她必須在三股勢力中,加入屬於她自己的第四股力量——外戚,也就是呂後的娘家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