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新生兒竟然喂水?寶寶喝水有哪些講究?

喝水,這件稀鬆平常的事,當我們面對寶寶的時候,卻開始迷糊了。

母乳期間不用喂水?如果生病呢?發燒咳嗽呢?便秘呢?攢肚呢?夏天特別熱呢?加輔食後怎麼喂水?多少次?多少量?不肯喝怎麼辦?

今天就來談一談:

寶寶喝水那些事兒

首先明確一件事:

當我們討論水攝入量的時候,這個量包括了母乳或配方奶、輔食或者蔬果汁裡的水分等所有形態攝入的水分總量。

【1】新生兒

此前很火的那部孕產紀錄片《生門》裡有這樣的鏡頭,給剛出生的寶寶喂水。


彈幕上吵翻了天:

剛生的孩子怎麼喝這麼多水?

喝水有問題嗎?奶裡也有水啊。

沒聽說喝水喝出病的。

剛剛生的娃娃要多喝水的。

說6個月不喝水的媽是傻子吧?誰家不喝水?

可以喝,生下來就可以喝,醫生說的。

剛生下來,能不能喝水?

新生兒胃容量本來就小,幾杓水就可能佔掉了新生兒胃口的一大半。水無法帶給寶寶營養和熱量,但是會產生飽足感,讓寶寶吃奶變少,之後可能導致以下情況發生:

——黃疸無法及時排出。

——營養不良,引起生理性減重後無法及時恢復到出生體重。

——新生兒給的刺激減少,媽媽的泌乳量也很難得到保障。

——新生兒腎臟發育不健全,攝入水過多會稀釋體液,導致鈉離子濃度過低,造成體內電解質失衡,產生組織浮腫,還可能對腎臟造成負擔。

還是那句話,新生兒的第一口食物應該是母乳。

【2】6個月內

在《美國兒科協會育兒百科》是這樣界定的:「半歲內,吃母乳或配方奶的嬰兒通常無需補充水和果汁。」

我彷彿看見有父母舉手提問了:

不給娃喝水,難道他不會上火嗎?

夏天這麼熱,寶寶出汗多,不要補水?

現在不讓寶寶習慣喝水,等大了就不願意喝水了!

對於6個月以內的寶寶來說,母乳就是最好的食物。「最好的食品」是說母乳的營養成分豐富、配比平衡,最適合和基本完全滿足0-6個月孩子的營養需要。這裡不只是說微量元素、維生素、蛋白質等等,也包括水。母乳最主要的成分就是水,佔80-90%左右。

不給6個月內嬰兒喂水,是世衛組織、美國兒科學會、我國衛生部等相關機構的共同建議,個人好惡、月嫂經驗、老人心得的話,都不足以作為無視這些官方指導意見的理由。

【3】添加輔食後,適量喝水

添加輔食之後,就可以開始喝水了,比如在吃完輔食後可以喝幾口水清潔口腔。

但1歲之前,寶寶還是喝奶為主,如果喝太多水會影響寶寶喝奶量。這裡的喝水也包括食物中本身所含有的水分。

1歲之後的寶寶,輔食吃的越來越多,逐漸取代奶成為「主食」,孩子也需要攝入更多的水,這時可以給他多喝一些水。

具體每天要喝多少水?其實在實際生活操作中,並不嚴苛依循數據。日常的食物裡含水也是很多的,每個孩子攝入的食物也是不一樣的,只要孩子不缺水,就不用擔心一定要孩子喝夠多少水才行。

其實在各種操作之後,家長們會發現,還是讓孩子自己決定要不要喝水比較簡單。

教會孩子表達自己的意願,用手勢,用語言(這會讓輔食添加也順利很多),遵從孩子意願,要喝水就給,不想喝也不用追喂。請相信孩子自己知道饑飽,渴與不渴。

不會說話,也還不會用手勢表達的小寶寶,可以根據氣象炎熱程度,寶寶出汗程度,小便次數大概判斷適當補點水。一般而言,口唇不乾,小便不黃就說明孩子體內水分足夠。

另外,這個階段可以讓寶寶學習使用鴨嘴杯或者吸管杯喝水,慢慢過渡到可以使用水杯喝水。

【4】寶寶便秘/生病了,要不要多喝水?

有些父母希望寶寶多喝水的原因可能是怕寶寶便秘。其實,寶寶便秘的原因很多,主要與本身腸胃的功能關係較大。飲食習慣對便秘雖然有影響,但並非主要因素,因此水攝取量的多少主要會影響小便量,而非大便的質與量。

如果寶寶生病了,發燒嘔吐拉肚子,可能會造成脫水,出現比如皮膚鬆弛、鹵門眼眶稍有凹陷、乾哭無淚等狀況,這時候需要的補水,就不是白水了。

通常情況下,醫生會建議補充電解質水之類的液體,它其中包含的營養能讓孩子體內的電解質恢復平衡。

而如果是6個月之內的寶寶,最好的電解質溶液就是母乳。

【5】常規下,如何判斷寶寶是否缺水?

看尿色。

除了晨尿以外,正常情況下,如果寶寶尿色透明或微黃,就說明寶寶不缺水;如果寶寶尿色發黃,則說明寶寶需要及時補充水分。

【6】寶寶不愛喝水怎麼辦?

「什麼招都試過了,沒有你想不到的。只要發現是水立馬吐出來,愁死我了。」

不喝水,但喝奶嗎?排尿黃嗎?孩子體內真的缺水嗎?

嬰幼兒是以液體食物為主。但不是只有喝白水才是喝水哦,喝奶過程也是水分攝入。奶量充足,水分應該攝入也就充足了。母乳如此,按照比例沖調的配方奶也是。關注排尿顏色,確定體內水分是否充足,不必為了喝「水」而喝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