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文章馬伊琍一別兩寬,不為孩子而錯誤堅持,這才是最好的婚姻教育

最近文章馬伊琍夫婦的婚姻,在"周一見"事件後,時隔5年又一次登上了熱搜榜。28日文章馬伊琍在微博上官方宣傳"離婚",引起了廣大吃瓜群眾的圍觀。評論區有人說:馬伊琍終於不再為了孩子委屈自己。

這讓我想起了前段時間,高考結束後,去民政局離婚的中年夫妻卻排期了長隊。為了孩子的學業,本來已經乏善可陳的婚姻,愣是咬牙堅持到孩子高考結束。孩子已經長大成人,可父母卻已經是韶華不再。這樣"自我犧牲式"的堅持,真的對孩子的成長有幫助麽?

高中時的朋友小C,父親早年在深圳工作,母親留在當地照顧一家老小。小C初中時,父親回到本市,夫妻倆已經是貌合神離,各自在外面有了新歡。然而為了小C,夫妻倆選擇對彼此的婚外生活視而不見,雖然同在一個屋簷下卻形同陌路。爸爸媽媽以為小C對此一無所知,小C卻在上高中前以輟學相逼,把令人尷尬的真相和盤托出,要求父母離婚。

後來一次酒局上,小C借著醉意和我們說,他每天回到家裡,看見父母相敬如賓的狀態,都不由覺得十分噁心。後來很長時間,小C都難以維持穩定的感情,他說自己一直有一種"局外人"的感覺。

離婚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那些選擇為孩子維持本應結束的婚姻的父母,很大程度上收到了上個世紀50-80年代離婚家庭兒童"嚴重影響說"的影響,這種理論認為,離婚對孩子的影響是災難性的,離異家庭的孩子會出現學業、家庭種種問題。然而最近發表在《心理衛生雜誌》上的研究卻表明,社會支持和父母衝突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更大。那麼離婚究竟會對孩子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 年齡不同影響不同

《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認為,3歲以下的孩子如果遭遇到父母離婚,會產生消極的行為,諸如更加粘人,沮喪,食欲不振等問題。

而3-5歲的孩子會認為父母離婚是自己的錯誤,男孩子會變得更加有攻擊性。最可怕的影響是孩子自我價值的感的惡化。

6-12歲的孩子,可能會理解父母的行為,但是這種理解很肯能是片面的,諸如爸爸是個大壞蛋,所以媽媽和我離開他。

▲ 對親密關係的影響

在《家為何會傷人》中武志紅寫到:"婚姻之所以容易成為愛情的墳墓,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婚姻只是我們過去家庭模式的複製。

有一種說法是,離異家庭的孩子在日後的婚姻中,也很難維持長久的關係。閨蜜的老公就出自離異家庭,兩人結婚前遭到了閨蜜父母的強烈反對,其中一項理由就是,離異家庭的孩子心理有問題。所幸閨蜜拚命堅持,才有了兩人現在美滿的婚姻。

不可否認,離異家庭的孩子,尤其是在12歲到18歲之間經歷父母離婚的孩子,很容易習得"不開心就分開"的感情邏輯。但愛是可以學習的,親密關係也一樣,在我們身邊不是也有那些走出了父母離婚陰影,獲得美滿生活的例子麽。

馬丁?路德?金有一句名言:"黑暗不能驅走黑暗,只有光明才能做到"同樣,對於離異家庭的孩子而言,新的良好的親密關係,也能夠治癒之前的傷害。

▲ 比離婚影響更大的是離婚前的家庭氛圍

其實對於像朋友小C一樣離異家庭的孩子而言,最大的傷害來並非來自父母最後的離婚決定。而是離婚前那段尷尬煎熬的日子。比起貌合神離,對孩子傷害更大的是父母無休無止的爭吵和互相指責。孩子被裹挾其中,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

緊張、自責、無法學習情緒調節,這一切都會影響到孩子一生的發展。

決定離婚,怎樣才能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

小姨決定離婚時,弟弟上小學四年級。由於他是爸爸那邊唯一一個男孩子,所以離婚的主題,成了爭奪他的撫養權。小姨和姨夫的衝突,迅速成為兩家人的對決。在無休無止的爭吵中,弟弟被無數次要求站隊,跟爸爸還是跟媽媽。對於一個10歲的孩子而言,這簡直稱得上虐待。終於有一天弟弟離家出走了,找到他的時候他已經在火車站準備離開這個城市了,因為覺得父母把他當一件東西,誰也不想要。

★ 好聚好散,不要讓孩子"站隊"

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爭吵,不要向孩子抱怨對方的缺點,別逼著孩子選擇撫養人。也不要把孩子當作籌碼,有很多父母會因為種種原因,在離婚後阻止另一方見孩子。說到底,離婚是夫妻雙方的人生選擇,也考驗著彼此的人品,好聚好散是對彼此的尊重,也是對孩子的保護。在漫天炮火裡長大的孩子,會變得懦弱、自卑,甚至會有抑鬱傾向。

★ 及時向孩子說明家庭要發生的變化

瞞著孩子離婚,只會讓孩子覺得被欺騙,稍微大的一點孩子還會覺得憤怒。作為家庭中的一員,當孩子能夠理解的時候,如果爸爸媽媽決定分開,就需要耐心的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向孩子解釋爸爸媽媽要分開的原因,以及生活可能會產生的變化。

曾經有位同事和我們分享,他的爸爸媽媽離婚的時候他13歲,爸爸媽媽請他吃了頓大餐,和他說從此以後,爸爸媽媽就要分開生活了,原因是他們兩個再一起很不開心,如果做回朋友他們會相處的更愉快。而他會跟著媽媽一起住,但是可以隨時找爸爸玩。他說當時雖說有點難以接受,但是很多年過去,還是會感謝爸爸媽媽的坦誠。後來參加完他在法國的畢業典禮,爸爸媽媽還和他一起連旅行了1個月。

★ 關注孩子,強調父母對他的愛不會變

在父母離婚的過程中,孩子最常見的心理活動就是,爸爸媽媽離婚是我的錯。可能由於我不聽話,導致爸爸媽媽爭吵?等爸爸媽媽離婚後,就沒有人會愛我了,我沒有家了。在離婚需要處理的各種事物中,密切關注孩子的情緒,比平時更關愛孩子,向孩子一遍一遍強調我們還會繼續愛你,有爸爸(媽媽)的地方就是你的家。這點非常重要。

離婚後該如何和孩子相處

《家庭與心理學》雜誌中的一篇論文裡,作者Amado將離婚後的父母養育模式分為合作養育、單獨養育和平行養育三種。其中單獨養育為父親或母親一方單獨養育孩子,另一方完全不參與。平行養育則是雙方共同養育孩子,但從不交流。作者認為,對孩子心理健康最有利的方式是"合作養育模式"。那麼在離婚後的合作養育中,父母又需要注意什麼呢?

● 一方撫養一方輔助

父母離婚後,爸爸意外的成了佳洛的"心靈導師",在叛逆期父母離異的佳洛跟著母親生活,但是媽媽由於負責佳洛的日常起居和學習,總是在扮演一個管理者的角色。佳洛每月和父親小住三四天,爸爸卻因為久不見女兒,反而更能隨和的對待女兒,聆聽女兒的想法。並且還能充當母女二人之間的協調者。在離婚前,雙方應當協商好日後共同撫養中,各自所扮演的角色負擔的責任。在離婚後,像合作夥伴一樣共同協助孩子成長,不要牽扯之前的恩怨是非。

● 定期給孩子一段家庭時光

離異家庭的孩子,都有一個重新讓家庭完整的夢。三口人能融洽的在一起,哪怕只是一天兩天,對孩子來說也是莫大的安慰。如果真的能做到像文章馬伊琍夫婦那樣,一別兩寬,各生歡喜。不妨約定一個固定的時間,當作是一個家庭的"復活節",通過小小的儀式感,讓孩子獲得溫暖和力量。

● 獲得其他支持系統幫助

在父母離婚過程中,有大量複雜的事情需要處理,精力上和感情上很難兼顧孩子的感受。而孩子此時更需要被關心和照顧,生活保持原有的節奏。這個時候父母可以引入祖輩、親朋之類的外援系統,讓他們來暫時照顧孩子,幫你先向孩子解釋發生的事情。等到離婚程序結束,再讓孩子慢慢適應新的生活。

枕邊育兒寄語:

對離婚產生的影響的理解過於誇大,不但成為了捆綁父母自我犧牲的枷鎖,也成了離異家庭孩子被歧視被排斥被特殊對待的原罪。雖然離婚勢必會對孩子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但是生活在勉強維繫的家庭中的孩子,未必會比父母理性分手的孩子更加快樂。同樣即便為人父母,如果對自己的生活都無法掌控,又何談為孩子樹立榜樣?

參考文獻

《家為何會傷人》武志紅

《社會支持在父母離異對中學生心理健康影響中的作用》董琦

《心理衛生雜誌2009》張建新

《離婚對兒童心理發展影響的長期效應.》夏勇.《心理發展與教育》 (1991).

Amado、Kane和James(2011) Children of divorce in the 1990s:an update of the amato and keith


多平台邀約原創作者,高級育嬰師,一位兒童心理學專業的二胎媽媽,專註孕期、育兒、早教、餵養與護理知識分享!希望這篇文章對您有所幫助!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