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高考後,我陪爸媽去離婚

比起無盡地爭吵,我寧願爸媽離婚。

文 |三十

轉載自:有意思報告

(ID:youyisi_cn)

“有離婚的嗎?離婚的先進。”

“有!”

在一堆小情侶中,爸媽突出重圍,走進了民政局。

我等在門外,辦理的速度比想象中還要快,沒一會兒爸爸就出來了,“我先走了,有事打電話。”

很快媽媽也出來了,眼圈好像有點紅,問我:“晚上想吃什麽?”

沒錯,高考後一周,我陪爸媽去離了婚。已經18歲的我,無需回答跟爸爸還是跟媽媽的問題,省事。

1

不離婚,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

前幾天微博熱搜說,每年高考後家長都會扎堆離婚,確實,那年光我們班就有三對。

高一我就在歷史記錄裡發現媽媽搜過“離婚對孩子的影響”,那天她總是盯著我發呆,八成是腦補出了一場我吸煙酗酒高考落榜然後未婚先孕把孩子扔到下水道的青春疼痛大戲,然後得出一個結論:堅決不能離婚。

後來爸媽似乎是達成了某種共識,吵架少了,爸爸回家也越來越少了。他們以為自己偽裝得很好,但在我眼裡他們倆只是兩個演技很拙劣的演員。

中國家庭追蹤調查的數據顯示,85%的中國家長認同或非常認同“離婚總是對孩子有害”的觀點。六成左右的家長,甚至存在“為了孩子,父母即使婚姻不幸福也永遠不應該離婚”的極端觀點[1]。

“父母離婚對孩子影響”的早期研究也預設了離婚對孩子有害的結論,認為離婚會導致以下問題:

父親缺位。大部分時候,孩子會被判給母親,這會導致父親缺位現象多發。

單身母親會面臨包括經濟壓力、精力有限、情緒不良、關係緊張等一系列困境,加劇或激化孩子成長問題。

兩方面的因素疊加,孩子會出現心理不適和情緒障礙,外化形式就是成績下降、親密關係障礙、沒安全感,甚至“人性扭曲,道德淪喪”[2]。

有學者對教育水準、職業地位、心理幸福感三個指標進行23年追蹤研究後發現,離異兒童完成高中課程、讀大學的可能性顯著低於完整家庭兒童,他們的職業地位很低,而且很少有心理幸福感[3]。

2014年發表的一項跨國研究也發現,相比父母沒有離婚的家庭,來自離異家庭的孩子少了7%上大學的可能[4]。

對於望子成龍的中國父母來說,這是絕對不能忍受的結果。所以,那些感情早已破裂的中國家長只好“委屈”自己,等待高考結束算總账。在他們看來,一個天天吵架的或者冷戰的家庭,對孩子來說比一個不完整的家庭強。

就算他們真的忍不了了打算離婚,也總有“道德婊”跳出來說教:“為了孩子有什麽不能忍的,缺乏父母的關愛是什麽感受,你們想過嗎?”

求求了!這些研究大多以完整家庭為對照組,而完整家庭既包括父母感情和睦的家庭,也包括父母感情不和的家庭。

和家庭幸福的孩子相比,單親的孩子可能真的不太幸運,但是與父母不和孩子相比,單親孩子還真說不定幸福一點。

2

離婚,對孩子也是解脫

初中那幾年,爸爸天天高喊離婚,媽媽日日咒罵他去死,結局總是爸爸摔門而去,媽媽掩面落淚,我默默滾去煮泡麵。

那時候,我每天最害怕的就是回家,寧願把自習室坐穿,十點後到家被爸爸打罵:“你去哪鬼混了?”也不願意回去聽他們爭吵。

直到有一天,爸爸喝醉了,推了一把媽媽,媽媽手指骨折。那天我寫了一晚上離婚協議書,第二天一本正經地交給我媽,結果她來了一句:“小孩家家,懂什麽,媽都是為了你。”

她大概沒有想過,這種所謂的“忍辱負重,委曲求全”對我來說是否太過沉重,一度我覺得自己是個累贅和禍害。

很多人談論離婚對孩子的影響,卻很少有人問過孩子怎麽想,就自動進入自我感動式犧牲。

幾乎沒有中國父母意識到離婚本身是個中性行為,真正影響孩子的決定性因素是父母關係的質量。

最近的研究已經證明,生活在父母關係緊張家庭的孩子比生活在離婚家庭的孩子,發生問題的比率更高。[5]在充斥著明暴力和暗暴力的家庭中,離婚對雙方、對孩子都是解脫。

錯的不是離婚,而是父母的行為。

關於離異家庭兒童適應性問題的選擇觀點就認為:很多研究觀察到父母離異對兒童造成影響的結果是值得懷疑的。離異家庭兒童的問題很可能在離異前就表現出來了,父母固有的反社會特徵等問題直接導致了家庭功能失調和兒童問題的產生。

在美國離婚潮爆發後,資深製片人Sasha Asla年n曾花五年的時間製作了關於離異兒童的紀錄片,其中一個12歲女孩兒說:“我和繼母以及她帶來的孩子相處得很好。只是,繼母和父親之間上演了同樣的爭吵,就像從前的母親和父親一樣,就像一個循環播放的電影,而我關不掉它。”[6]

受訪的女孩對婚姻失去了信心,根源不是婚姻,而是她父親沒有經營一段健康婚姻的能力。如果她父親能像《家有兒女》中的夏東海一樣,相信她會有不一樣的人生。

3

想離婚?對不起,沒錢免談

那個給父母寫離婚協議書的夜晚, 我認真思考了父母離婚對我究竟意味著什麽。

被國產家庭倫理劇毒害多年的我,最先想到的還是後爸後媽:ta會好好對我嗎、會偏心自己的孩子嗎、會再生一個嗎等等問題。

然而,這些都是不確定因素,爸媽現在不幸福卻是確定性因素。父母分開,我不難過是假的,但是沒有愛的婚姻,真的有存在的必要嗎?

然而,相比母親再婚,更嚴峻的情況是她不再婚。說來說去,還是那句話——能用錢解決的事,都是事。

對母親來說,婚姻不僅是社會意義上的必需,更是經濟意義上的必需。

2019年最新的研究結果就表明,離婚對孩子成績的負面影響,最主要來自離婚後家庭收入水準的下跌[7]。

在我眼裡我媽就是個連軸轉的超人。早上五點半起床給我做早飯,下午五點回家做晚飯,晚上九點接我放學,凌晨一點陪我睡覺。等到周末還要開車帶我奔波在城市裡的大小補習班。即便每天忙碌近20個小時,收入卻很低,為了照顧我,她犧牲了太多。

如果爸媽真離婚了,爸爸再找個老婆,後媽能同意爸爸每個月給我出高達幾千塊的補習費嗎?我不知道。

媽媽年輕的時候,很少有人討論離婚,她大概也沒想過這個問題,覺得家裡有爸爸一個人掙錢就夠了,結果人到中年,傻了。

羅子君的不幸在於她相信了陳俊生的話,她的幸運在於謊言被揭穿得還不算太晚,還來得及重新開始。

很多中年女人不敢離婚,錢絕對是主要原因,擔心因為沒有錢失去撫養權,還擔心因為沒有錢讓孩子失去好的生活。所以哪怕離婚,至少也要拖到孩子成年,上大學。

20世紀70年代,美國離婚率暴增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女性地位崛起。

經濟的迅猛發展帶來了勞動力市場的繁榮,女性獲得了豐富的就業機會。贏得了經濟獨立與社會地位後,她們終於不用再依附於男人,擁有獨自給孩子良好的家庭條件和教育的能力。

歷史並無新鮮事,這兩年,我國大城市離婚率暴漲,原因大體類似。

幾年前曾讀過一本書叫《30歲之前別結婚》,看完最大的感想就是如果不能離婚後,還能給孩子良好的教育和健康的成長環境,那就先別急著生孩子。

幸運的是,我國越來越多的女性有了這種能力,她們不必再為了孩子忍辱負重,她們可以身體力行地教給孩子:什麽是愛,什麽是獨立,什麽是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以及如何追求幸福。

4

很多父母不懂離婚,正如他們不懂結婚

錢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但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很多單親孩子的人生悲劇在於,他們的父母草率地離婚,正如當年草率地結婚。

世界上,很多國家的離婚率已經超過了50%,但是他們的孩子並沒有都完蛋。事實上,父母離異帶來消極結果的嚴重性和持續性因人而異,取決於各種調節因素,正向的調節因素可以起到“減震器”的作用。

首先,父母要盡最大的努力保護孩子,他們已經是失敗的丈夫或妻子了,他們不能再成為失敗的父母。

2000年,為了幫助孩子擺脫混亂的監護權鬥爭,美國明尼蘇達州家庭法庭的詹姆士·斯文森法官嘗試了一種新的離婚流程。

在提交離婚後第一次與法官會面時,沒有動議,法官會與各方坐下來談談孩子的未來規劃。他們可以做些什麽來幫助他們的孩子,包括孩子的心理健康快速發展,以及設立相關的資產保障孩子未來的課外活動及大學生活。在初次會面之後,這對夫婦將在幾周後回來與監護評估員會面,嘗試提出一個每個人都可以接受的合理計劃。[6]

作為一個很好的范例,中國的父母在離婚時也應當有更長遠的打算。

其次,不能把孩子當作被動的承受者,要教他們積極應對。

兒童自己如何看待父母離異這件事同樣關鍵,把離異視為個人悲劇的兒童很容易誤入歧途,而把離異當作個體成長或逃離機制不全家庭機會的孩子,則會更好地成長。

所以並不是所有的青少年在父母離異後都會長歪,能夠平靜面對、參與調和、主動適應、獨立自主、維護親情、勤儉節約、奮發學習、開放接納、靈活通融的並不在少數[8]。

因此,美國大部分州不僅要求父母參加離婚課程,而且要求孩子也參與其中,告訴孩子這不是他們的錯,並且進行角色扮演,練習如何避免離婚陷阱。

最後,外部社會因素同樣重要。

曾包攬五項奧斯卡獎項的電影《克萊默夫婦》就講述了離婚對孩子的影響,該電影的編劇Avery Corman小時候父母離婚了,但是1940年代美國社會對離婚的接納度並不高,他覺得自己就像一個怪胎,對自己的心理產生了負面的影響。

這讓我想起了小學時我們班的一個同學。得知他父母離婚後,不僅我們這些無知的小學生嘲笑他“你媽不要你了”,我們的父母更直接把他和問題兒童畫上了等號,禁止我們和他玩耍。這對於一個不到十歲的孩子,是多麽可怕的回憶。

離婚既是個家庭問題,也是個社會問題,處理好這個問題需要極大的智慧。絕不是拖到孩子高考後就能自行消解的。

高考後第三天,我和父母展開了徹夜長談,我把自己的心裡話一股腦說給了他們,這次他們沒有再把我當作小孩。

最後我們達成了一個誰也沒有點破的共識:這婚,五年前就該離了。

好消息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這麽想。

數據來自微博投票

參考文獻:

[1]澎湃新聞. (2019). 離異家庭的孩子:離異對未成年子女的影響

[2]田國秀.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學界研究的五個階段[J].北京社會科學,2014(09):110-117.

[3]Biblarz T J, Gottainer G. Family structure and children’s success: A comparison of widowed and divorced single-mother famili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2000,62(2):533-548.

[4]Bernardi, F., & Radl, J. (2014). The long-term consequences of parental divorce for children’s educational attainment. Demographic research, 30, 1653-1680.

[5]Booth A , Amato P R . Parental Predivorce Relations and Offspring Postdivorce Well‐Being[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2001, 63(1):16.

[6]Weekend Edition Sunday(2010),What The Divorce Revolution Has Meant For Kids?

[7]Brand, J. E., Moore, R., Song, X., & Xie, Y. (2019). Why Does Parental Divorce Lower Children's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 Causal Mediation Analysis. Sociological science, 6, 264-292.

[8]Joan B. Kelly. Children’s Adjustment Following Divorce: Risk and Resilience Perspectives [J]. Family Relations, 2003(5).

[9]王永麗,俞國良.離異家庭兒童的適應性問題[J].心理科學進展,2005(03):276-282.

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