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光線傳媒一筆交易賺進22億背後:營業利潤在下滑

  別只看到一筆交易賺進22億 光線傳媒營業利潤在下滑

  逐漸下滑的毛利率也暗示著光線傳媒的日子並不好過。

  陳菲遐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是的,放棄IPO了。”

  新麗傳媒董事長曹華益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做出這一回應之前,這家公司剛剛為自己找到了一個好買家。

  3月11日晚間,光線傳媒(300251.SZ)發布公告稱,其持有的新麗傳媒27.64%的股份,以33.17億轉讓給林芝騰訊科技有限公司。交易完成後,騰訊將代替光線傳媒,成為新麗傳媒第二大股東。加上通過馬化騰控股的世紀凱旋所持股份,騰訊在新麗傳媒佔股31.72%。

  對於光線傳媒來說,在新麗傳媒上市屢屢受挫後賣出,看似無奈,卻是一個相當正確的投資決策。

  光線傳媒賣新麗傳媒 得到了什麽?

  光線傳媒從這筆交易中直接獲得的投資收益,將超過22億元。

  2013年,光線傳媒以8.29億元拿到了27.64%的股份,當時新麗傳媒的估值為30億元。根據此次33.17億元轉讓27.64%的交易方案估算,新麗傳媒目前的估值已經超過120億元。

  5年的時間,投資收益率超300%,平均每年投資收益率超過60%。這一收益回報率,超過一級市場的絕大部分投資收益。

  如今的退出,也是“性價比”最好的一個時間點。

  投資最困難的一點,不是獲得多少投資收益,而是可以順利退出。目前市場上,退出的兩種手段:IPO和找新的資本方接手,光線傳媒都有過嘗試。但想要以IPO的方式退出新麗傳媒並獲得投資收益,從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不是件容易的事。

  2015年年底開始,傳媒股遭遇弱周期。2016年以來闖關過會成功的公司,僅有金逸影視(002905.SZ)、中國電影(600997.SH)、幸福藍海(300528.SZ)等8家公司。這些公司,多數涉及電影院等線下管道,單單做出品的影視公司並不多。

  而新麗傳媒依然還是個傳統的影視劇製作公司。

  此前披露的招股書顯示,2014至2016年度,新麗傳媒營收分別為6.55億元、6.56億元、7.45億元;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分別為1.31億元、1.17億元、1.56億元。根據最新的交易公告,新麗傳媒2017年的營收為16.7億元,淨利潤為3.49億元。

  新麗傳媒有著影視劇製作公司的通病。資金流轉緩慢以及應收账款過高,都造成了新麗傳媒現金流一直很緊張。

  2011年至2013年期間,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始終為負值,2014-2016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分別為0.25億元、1.53億元和61.58萬元,2017年現金流量淨額直線下降至-3.1億。

  從新麗傳媒2014年6月第一次公布招股說明書,已經過去了近4年時間。現金流較差等行業特性,都讓新麗傳媒等不起。終止IPO找尋新的投資方,是目前新麗傳媒,也是大多數傳媒企業選擇的主要路徑。

  對於投資方光線傳媒而言,不能通過IPO獲得套現,引來了騰訊系並以一個不錯的價格退出,是目前最好的選擇。

  另外,光線傳媒也需要這筆投資收益。

  根據業績快報,2017年光線傳媒實現收入18.7億元,同比增長7.98%;營業利潤實現6.67億元,同比下降16.08%;歸屬於母公司淨利潤實現8.17億元,同比增長10.38%。營業利潤是公司自身經營性業務的體現,歸母淨利潤則還包含了投資收益等非經營性的利潤。營業利潤同比下滑,歸母淨利潤同比上升,這也意味著光線傳媒自身的電影宣發、出品等業務在2017年中有一定程度的下滑,但是依賴著投資等業務,最終保證了業績的穩定性。

  2017年是光線傳媒電影滑鐵盧之年。《大鬧天竺》、《嫌疑人X的獻身》、《春嬌救志明》、《重返•狼群》、《大護法》、《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縫紉機樂隊》及《煙花》等13部影片,無論是口碑還是票房,都沒有激起太高的水花。

  逐漸下滑的毛利率也暗示著光線傳媒的日子並不好過。

  數據顯示,2016年年報至2017年第三季度這四個報告期內,光線傳媒電影板塊的毛利率分別為54.6%、39.1%、47%以及37.6%,2017第三季度這一指標掉入了歷史低點。毛利率下滑,與公司前三季度電影成本的上升以及票房收入的下滑有直接的關係。

  另外,光線傳媒近期重金投資的貓眼,也證明了業務重心的變化。

  光線傳媒以影片宣發業務起家,近年轉型至出品方,但是其身大的優勢以及最深的烙印依然是宣發業務。

  不過,宣發市場發生了邏輯上的變化,過去的媒體行銷和觀眾行銷邏輯,正在轉化為電影內容為中心的模式。重點已經從吸引媒體報導,提高曝光率,轉為基於社交網絡等新媒體的電影話題討論和病毒式傳播。好電影具有傳播效應,票房冠軍《戰狼2》以及春節檔的《唐人街探案2》都是案例。線下的宣發正在逐漸弱化。

  這也是為何光線傳媒會重金投資貓眼的重要原因。

  除了宣發邏輯的變化,應用場景也正在發生變化,線上銷售成為票房的主要來源。根據藝恩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有60%左右的票房都是由線上銷售所貢獻。因此,線上流量端口的行銷成為目前重要的行銷手段。

  因此從光線傳媒自身業務出發,其自身的主營業務正在發生重要變化,再持有一個短期內無法套現的新麗傳媒,顯然並不合適。

  騰訊買新麗傳媒 得到了什麽?

  騰訊願意接手新麗傳媒,也有其自身的考慮。

  首先,騰訊的大娛樂板塊,需要優秀的內容輸出方。

  目前,騰訊大娛樂板塊掌舵人任宇昕,掌管著包括騰訊互動娛樂事業群(IEG)、移動互聯網事業群(MIG)以及網絡媒體事業群(OMG)三大事業群。這意味著騰訊大娛樂板塊集結了騰訊旗下影片、遊戲、文學、動漫等多板塊業務。其中包括最大的IP源頭閱文集團、月活躍用戶超過9000萬的騰訊動漫、付費會員數量超過4300萬的騰訊影片和賽事用戶超過1.7億的騰訊電競。

  以上都是平台業務,僅僅有平台但沒有內容方面的輸出,無法支撐持續運營。因此,影片網站做自製劇等內容是大勢所趨。

  在內容方面,騰訊通過參股來完成內容的孵化。投資名單中,騰訊此前投資的工夫影業、檸萌影業是其核心企業。在2017年騰訊影業發布的43部影視片單中,包括《全職高手》、《黃金瞳》、《刺客道》、《張公案》等在內的片子都是與投資生態體系下的影視公司合作的。

  騰訊選擇在目前的價格接手新麗傳媒,看重的莫過於新麗傳媒的資源,正好可以補充騰訊在電視劇方面的布局。

  創作人才是新麗傳媒的核心競爭能力。具有濃厚內容基因的新麗傳媒,通過員工持股平台和簽約模式深度綁定了包括導演陳凱歌、劉進、宋曉飛(《情聖》導演);編劇申捷(《白鹿原》編劇)、馬伯庸、流瀲紫(《甄嬛傳》編劇);製片人陶昆、陳紅等在內的二十餘名創作人才。

  從作品品質來看,新麗傳媒在2017年上線的劇目中,包含了引起廣泛討論的《我的前半生》,還包含《白鹿原》和《風箏》《剃刀邊緣》這些題材迥異,卻口碑較高的電視劇作品。

  另外,起步於2014年的新麗電影成為電影市場快速崛起的代表,《情聖》、《悟空傳》、《羞羞的鐵拳》和《妖貓傳》四部作品的總票房已經超出39億,佔到2017年年度總票房559億的7%。

  此前,騰訊已經與新麗傳媒有過項目上的合作。2017年,騰訊影業在其發布會上公布了與戰略合作夥伴新麗傳媒的合作項目《慶餘年》,這個項目合作時間長達5年。除此之外,騰訊影業與新麗傳媒也已經宣布合作《贅婿》、《我真是大明星》等多個項目。

  騰訊方面也同樣證實了這一點。根據騰訊科技關於騰訊增持新麗傳媒的媒體QA,其相關方表示,“在騰訊生態中,既有以閱文集團為代表的IP培育平台,又有涵蓋海量用戶的在線影片平台。新麗傳媒有持續製作頭部影視內容的能力,後續雙方將利用各自優勢資源,深入合作,為行業帶來更多口碑式作品。”

  另外,騰訊系也沒有項目退出的壓力。以騰訊的體量,繼續孵化幾個行業內的獨角獸,並不是問題。

  從交易雙方的需求來看,騰訊接手光線傳媒入主新麗傳媒,對於雙方而言都是不錯的買賣。光線傳媒獲得了投資收益,而騰訊接手了優質資源,並以自身的資源繼續孵化。

  3月12日收盤,光線傳媒股價報收13.16元/股,漲2.02%。

責任編輯:郭一晨 SF160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