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話說補土|滋陰潤燥,化痰止咳——麥門冬

脾胃好,百病少;好脾胃,食療養。自然的產物是最適合脾胃的「補品」,草木蟲魚,瓜果菜蔬,無分貴賤,皆可成為有益於脾胃的「本草」。善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材料,活學活用,當自己的「調養師」。

醫學指導:國家衛生計生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廣東省中醫院嶺南補土學術流派學術帶頭人 盧傳堅 教授

關於麥門冬(麥冬)有一個傳說故事。據《十州記》載,在秦始皇時代,有一隻鳥銜來一株草,綠葉像韭菜,淡紫色花瓣,與綠葉相映,煞是雅緻。秦始皇便派人問鬼谷子,此草為何?據說鬼谷子擅長養性持身,精通醫術,他見此草便說:「此乃東海瀛州上的不死之葯。人死後三天,用其草蓋其身,當時即活,一株草就可救活一人」。秦始皇聞之,遂派方士徐福為使者,帶童男童女數千人,乘樓船入東海,以求長生不老之葯,此草即為麥冬。當然說麥冬為長生不死之葯言過其實,這反映出古代帝王為延壽無所不用其極,但也從側面反應了麥門冬的一些藥用功效。

細解本草

《神農本草經》言麥門冬,「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久服輕身不老不飢。」麥門冬又叫麥冬,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沿階草或麥冬屬植物大葉麥冬的鬚根上的小塊根,味甘、微苦,性微寒,入心肺胃經。麥冬既能養陰潤肺、化痰止咳,故用於治療陰虛肺燥、乾咳少痰,或咳逆痰稠、以及嘔血、咯血。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記載麥門冬湯可治「火氣上逆,咽喉不利」,它對於咽喉乾燥、火燒感的緩解效果非常好。

本草功效

很多人很容易上火,最常見的表現就是咽喉乾燥,夜間口乾,甚至要起身喝水,吃點辛辣燥熱的食品就咽痛,還經常扁桃體發炎,又會大便乾燥、周身煩熱,這些都是麥冬的適應症。通常麥冬會搭配少量半夏,因為麥冬性偏涼,過量飲用有可能會傷及脾胃,為了緩解麥冬的寒涼之性,會加上少許半夏。半夏性溫偏燥,配上了麥冬,半夏就不那麼燥烈了,有了半夏,麥冬也沒那麼寒涼了,這就是中藥之間的配伍應用,往往會將副作用減為最低,同時又增加了其治療作用,比如張仲景的麥門冬湯(麥冬,人蔘,大棗,甘草,半夏,粳米)就是使用了這樣的搭配方法。

掌握了麥冬滋陰降火的特性,對於一些火熱癥狀,自然就會想到麥冬。對於一類易上火人群,喝酒、熬夜、吃火鍋後導致的鼻子出血,就可以用麥冬治療,如果配上生地黃,效果會更好。在中醫古籍《濟生方》中邊有這樣的記載:「麥門冬飲:麥冬、生地黃各一兩水煎服,治衄血不止。」此處記載的「衄血」指的便是鼻出血。

活用本草

同時,對於鼻燥咽乾、心煩健忘、心陰血不足的人群,同樣可以服用麥冬。但對於脾胃虛弱、經常受涼腹瀉、手足冰冷的病人,就不適宜服用麥冬了。

滋陰潤肺湯

材料:太子參3g、新鮮山藥半斤、麥冬、玉竹各5g、桔梗2g、紅豆1兩、白木耳及冰糖適量。

做法:將山藥洗凈、切成丁塊備用,白木耳泡軟備用。把太子參、玉竹及麥冬放入葯袋中,加適量水熬煮約1小時,湯汁備用。將紅豆放入鍋中,加水浸泡1小時後,開大火煮滾,再轉為小火煮10分鐘,熄火燜約1小時;後再轉為大火,並加入山藥及白木耳,待煮滾轉為小火,煮約5分鐘、熄火燜約30分鐘。適用於經常口乾舌燥,煩熱多汗,大便乾結人群,可以滋陰清熱,益氣養血。

點擊「閱讀原文」,瀏覽補土論壇,還可獲取更多資訊哦~

專家介紹

盧 傳 堅

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國醫大師禤國維教授弟子,全國首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廣東省「千百十」工程國家級人才培養對象,廣東省中醫院嶺南補土學術流派學術帶頭人,銀屑病臨床與基礎研究創新團隊負責人。現任廣東省中醫院、廣東省中醫藥科學院、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副院長。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免疫學分會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藥免疫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銀屑病專委會委員,廣東省醫學會皮膚性病分會銀屑病學組副組長,廣東省中醫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標準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標準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組織生物樣本庫分會中醫藥學組組長等職務。

主持並完成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多項;主編出版專著20部(英文專著6部);以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SCI收錄60多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和軟體著作權共9項,國家中藥新葯臨床批件1項,中藥新葯研發成功轉讓2項,獲省部級教學、科研成果獎共12項。曾榮獲「國家衛生計生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首屆傑出女中醫師"、「中國女醫師協會五洲女子科技獎」、「南粵巾幗創新十傑」、「廣東省三八紅旗手標兵」等稱號。

播放GIF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