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新視角揭示中藥配伍的理論內涵

中藥配伍是中醫藥理論的核心內容之一,中藥復方是配伍理論指導下的中醫臨床用藥主要形式。當前,中藥復方物質基礎研究尚未充分揭示中藥配伍理論的核心內涵。日前,北京中醫藥大學雷海民研究員、王鵬龍副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在美國化學會旗艦雜誌之一的ACS Nano發表。該研究以新的視角揭示超分子是中藥復方的重要物質基礎之一,詮釋了中藥配伍理論的科學內涵。

雷海民研究員、王鵬龍副教授團隊從中藥復方水煎煮過程中的自沉澱現象得到啟發。他們發現,在中藥水煎煮過程中,不同有效成分會在弱鍵誘導下自組裝成各類超分子結構。如黃連解毒湯中,黃酮苷類有效成分可以與小檗鹼在水溶液中首先形成一維的絡合分子,而後進一步自組裝形成三維球形或線形超分子。自組裝形態的差異是由黃酮苷類化合物不同的空間構象和不同自組裝驅動力造成的。與前體活性成分小檗鹼相比,自組裝後的超分子結構對於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製作用和生物膜清除能力明顯改變,表明超分子結構的形成會顯著影響單體活性。

該研究不僅用現代超分子化學的理念闡釋中國的傳統方劑,讓中藥復方老樹開花煥發新活力,還為中藥新葯(尤其是針對中藥復方新葯)的研究與開發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參考。超分子化學鍵的存在會使活性化合物展現出與組裝前不同的活性,若以中醫臨床經典方葯的功效成分為基礎,對自組裝後獲得先導化合物進行開發,其成藥性可能會更好。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