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在烏鎮,這100張被互聯網改變命運的面孔被刷屏!

作為一個網癮少年

編少的日常,機不離手

加上工作關係,目不離屏

完了完了

互聯網是徹底的改變了我的生活!

更別說現在的00後

出生時手裡就攥著二維碼

不過,互聯網除了看劇購物養雞種樹外

潛移默化中還改變了許多人的

人生軌跡

比如,在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現場

100張普通人面孔正在講述

“互聯網是如何改變了我的生活。”

Vlog.1、聾啞騎手修強

在中國,有超過兩千萬的聾啞人群體

對於他們來說,最大的困難並不是交流障礙

而是如何學習生存的技能

攝影:梅飛

在山東濰坊

和修強一樣的聾啞人組成了一個騎手團

他們通過互聯網為用戶提供外賣服務

創造了零差評、人均月入過萬的奇跡

Vlog.2、60歲的創業者曾德鈞

古語有雲:六十耳順,頤養天年

但說是頤養天年,內心卻總是會有不再被需要的失落

溜溜彎,跳跳舞,說是為了健康

但其實只是不想成為兒女的拖累

攝影:陳坤榮

曾德鈞設計面向年輕人的收音機

通過互聯網眾籌

他的新產品上線前42天

就獲得了逾13000人的支持

銷售額破308萬元

Vlog.3、創建尋親網站的郭剛堂

郭剛堂,山東聊城人

電影《失孤》中劉德華扮演角色“雷澤寬”的人物原型

十年40萬公里,平均每天100多公里騎摩托車尋子的鐵騎人生

攝影:郭謙

借助互聯網和志願者

郭剛堂與寶貝回家網站攜手

努力替7個家庭找了被拐的孩子

他幫助了更多和自己一樣丟失孩子的家庭

Vlog.4、視障調律師陳燕

因為先天性殘疾,3個月大的時候陳燕被父母遺棄

是姥姥收養她並撫養成人

因為自小對音樂比較感興趣

她能將8000多個鋼琴零件熟記於心

並能及時發現影響音準的零件

攝影:胡夢遠

陳燕通過互聯網開始接觸音樂調律的學習

22歲畢業於北京盲校鋼琴調律班

2002年10月創建北京鋼琴調律網

3年裡,她通過網絡積累了很多客戶

還帶出了一支近30人的調琴團隊

Vlog.5、機器人“書記員”上線工作

在過去,一宗宗案件想要得到合法的判決

需要走很多道程式,記錄、查檔、申報流程

每一道流程都不能減少

每一個工作也都是在維護法律的公平與公正

攝影:許康平

而現在在杭州互聯網法院,法官蕭方訓

和他的機器人“書記員”交流工作

庭審時,被告在律師事務所遠程在線參與

這兩年,國家繼續深化司法改革

加快建設“智慧法院”都離不開互聯網的支持

面孔在不停的變化,

故事也在不停的講述

因為互聯網,更多普通人的生活也都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上海“卡哥”陸先生

有收集各種優惠卡的習慣

為家裡節約了不少生活開銷

被網友稱為“卡哥”

現在,這一牆壯觀的優惠卡

其功能都被各種手機APP取代了

攝影:陳征

廣西陽朔的徐秀珍奶奶

只有小學三年級文化

卻已有21年的導遊經驗

英語、西班牙語、俄語、法語都很嫻熟

她的工作影片被遊客傳到網絡

促進了當地的旅遊

攝影:劉教清

23歲的藏族小哥次仁格旦

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

開了一間“帳篷茶館”

到珠峰旅遊的各地遊客

都可以用手機支付購買他家的甜茶

攝影:柴程

入獄十幾年的小軍刑滿釋放後

“像穿越一樣來到互聯網時代”

經過一段時間熟悉

他開了一家網店

利用服刑期間學到的縫紉手藝製作衣服

走出了一條

創業脫貧、重返社會之路

攝影:蘇子楨

山東人劉冬熱愛製作紙飛機

5年時間在網上賣出1600萬架

成為“紙飛機大王”

他的紙飛機成為

全國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比賽指定器材

攝影:王寬

元宵節刷屏的“湯圓姐姐

其實是重慶服裝設計師敖珞珈

為了推廣漢服及周邊產品

她裝扮成吃湯圓的唐朝胖仕女意外走紅

希望借助互聯網的力量打造唐文化IP

攝影:夏可欣

山東青島交警李滄大隊

80後女警官韓通科

被同事稱為“青島第一網紅女交警”

通過網絡直播平台

她把交警的執法過程放到網上

增強執法透明度

攝影:孫志文

在北京留學的羅馬尼亞小夥Peter

五年來每天都感受著互聯網的生活便利

很多像Peter這樣的外國留學生

票選出了

最想帶回祖國的中國式創新:

高鐵、網購、支付寶和共享單車

攝影:柴程

安哥拉人泰德

在廣州做日用品跨境貿易3年多了

他經常借用便利店老闆娘的縫紉機

給採購來的西褲修邊

他從網上關注非洲市場的資訊

然後在廣州尋找貨源

攝影:李東

美籍教師Charlie拉上Tyler和Jay

在上海創建導購網站

幫助外國人在網上購買中國貨

演繹了一出“美國合夥人”的故事

攝影:張博

上海姑娘陳思穎雖然是視障人士

但借助智能手機讀屏軟體

也能享受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逛街、購物,甚至跑馬拉松

目前,中國至少有600萬視障人士

靠“聽”手機上網

攝影:王穎

80後薄高鵬是一名公益攝影師

2015年創辦自媒體

發布三農及貧困家庭等影像故事

他與公益機構一起

3年時間為大病貧困家庭

募集善款3000多萬元

攝影:薄高鵬

莫斯科郊外

馬裡諾裡的唯一快遞員

23歲的姑娘盧布特索娃·瑪利亞

騎馬送包裹

她最多一天送過18個來自中國的包裹

攝影:張濤

注意到女性穿內衣不當,易患乳腺纖維瘤

90後女孩Miya回國後

自己設計內衣,做內衣模特

創業3年,她的內衣品牌在網上

受到幾十萬女孩熱捧

年銷售額突破800萬元

攝影:冷偉文

66歲的鄂爾多斯牧民敖特根

把千里之外的網民

在手機裡種的“虛擬樹”種到了家鄉

現在,他家的沙場

許多都種上了可以固沙的沙柳

攝影:楊抒懷

.....

關於這些面孔的記錄,也得到了中國攝影圈的廣泛好評:

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 李舸 說:

“......對視這些忙在網上的面孔,似乎能細細品讀出,每一個生命背後都有強大的力量,在做著有重量的精神運動。”

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副會長王景春說:科技改變生活,科技無處不在,攝影亦此。攝影依賴科技進步而深入生活的毛細血管,尤其在互聯網的互動下,影像無所遁形。每個人每一天在這社交平台上停留的時間,至少以小時計算,而看的最多的,是影像。這正是移動互聯對現代人的影像生活最大的貢獻。

現在,100位普通人的面孔都被展覽在烏鎮的互聯網大會的現場,他們身份普通,是快遞小哥種樹牧民網紅女警紙飛機大王鄉村創業者懸崖村小學......

是在珠峰腳下開帳篷旅館的店主;年過70依舊風采不減當年的“淘女郎”;也是被互聯網公益保險救助的癌症患者......

——如果沒有互聯網,他們的人生一定是另外的模樣。

感謝攝影師為我們記錄

大時代下最真實的普通人影像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