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傳統媒體殺手” BuzzFeed 竟然推出報紙:來,翻開它

這幾年,被稱為“傳統媒體殺手”的互聯網媒體公司並不多,BuzzFeed 絕對是聲量最高的那一家。但我要告訴你的是,他們剛剛出版了一份印刷版的、活生生的報紙。

對於一家互聯網公司來說,這可能只是一個宣傳噱頭,絕對不是說傳統媒體獲得了某種程度上的勝利。

但它也揭示了同樣殘酷的一面:因為技術的飛躍,互聯網媒體比紙質媒體更早地來到了十字路口。

5%

屬於紐約人的福利

三月初,BuzzFeed 在紐約聯合廣場、先驅廣場和佩恩車站附近,向行人發放一份共有十二頁的報紙。

發放報紙的時間從上午 5:30 一直持續到下午 1:30,“報童”穿著員工制服、背著印有 BuzzFeed 標識的帆布袋出沒在地鐵口。

在“報童”之中,你會發現 BuzzFeed 的主編 Ben Smith 穿得像一個互聯網經濟的失業者,也加入了進來。

然後他還通過自家網站做起了現場直播。

“MOMO 是封面女郎啦!”直播頻道的標題裡寫著。至於什麽是 MOMO,以及她為什麽成為報紙的封面人物,後面我們會說到。

這次報紙發放活動總共準備了兩萬份報紙——僅限紐約發行。也許正是因為一本難求,很多人開始在 Twitter 上向紐約網友喊話,希望能幫忙捎帶一份。

能夠收藏這份報紙,或許是真的幸運兒。因為這份報紙是一次性的出版物,也就是說,下一份報紙什麽時候出現,他們自己也不知道。

20%

報紙封面是什麽“鬼”?

BuzzFeed 對這份報紙的定位十分明確——以非互聯網的方式,將互聯網的熱門內容帶給讀者。

印刷在頭版頭條的插畫,就很好地闡釋了這一點。這是上個月在社交網絡引起大量混亂和恐慌的 Momo 挑戰(#MomoChallenge)事件。據稱,一名昵稱為 Momo 的用戶通過社交軟體誘導兒童和青少年,嘗試一些暴力行為,甚至是自殘和自殺。

儘管封面圖經過了美化,但是對於看過 Momo 原圖的人來說,還是過於令人不適。

警告:不要搜索!不要搜索!不要搜索!

在這篇文章裡,我也不希望過多探討這個話題。雖然整個事件還存在諸多疑點,不過多虧了“社交網絡”,現在每一個不知情者都會以為這就是 Momo 真實的樣子。

當然,互聯網媒體先鋒 BuzzFeed 敏銳地抓住了這一話題。

回到報紙本身,其主旨為 Social. Mobile. Recycle——如果你足夠了解這家公司,就會知道出版一份報紙對於它來說,足夠稱得上是一件十分“諷刺”的事情了。

32%

回顧一下 BuzzFeed 的成長史

再為你翻開這份報紙吧!

2006 年,Jonah Prretti 與 John S. Johnson III 在紐約共同創辦了 Buzzfeed,前者同時也是赫芬頓郵報的聯合創始人。

BuzzFeed 專注於那些病毒式傳播的內容,成立之初便以大量在線測試和列表式的文章而出名,它和那些朋友圈裡鋪天蓋地的同類文章沒有什麽區別,看看這些標題你就明白了——

《驚奇隊長中的六個角色,哪個會是你》

《一份測試告訴你,你會是歷史上的哪一位重要女性》

《十張圖改變你對世界的看法》

《十四張令人心動的貓片》

除此之外,BuzzFeed 也擅長製作病毒視頻,曾經一度刷屏的“皮筋勒爆西瓜”事件,就是出自它之手。(現在,我們不得不說,類似的挑戰是通過抖音或是快手這樣的平台來完成的。)

這家公司的兩名實習生在 Facebook 在線直播,依次為西瓜套上 686 根皮筋,直到西瓜在皮筋的彈力下炸開,全程用時 45 分鐘,更可怕的是,直播期間有 80 萬人同時在線觀看,有的人甚至因此忘記接孩子。

如今,BuzzFeed 的內容版塊包括了以下這些:

憑借這些多樣化的內容,BuzzFeed 在全球擁有超過 6.5 億用戶,每月瀏覽量高達 90 億,並且每個月中,每五個美國千禧一代就會有三個了解到 BuzzFeed。

45%

他們為什麽做報紙?

和借助社交平台傳播的內容相比,報紙看似偏離這家公司擁抱互聯網的主張,事實卻並非如此,他們自己甚至開玩笑說這次活動“是在測試新技術”

首席行銷官 Ben Kaufman 認為百分百的互聯網公司出版一份報紙,是一件再好不過的行銷話題。

他的說法是:“用一種好玩的方式開啟人們的一天,給現實世界加點料。我們經常會做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互聯網上總是發生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現在 BuzzFeed 不過是把平時呈現在網站上的東西,變成報紙發放給讀者,在我們看來,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又稀奇古怪的想法。”

但我看到他後來又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結果證明我們熱愛互聯網,一份印刷版的媒體出版物不能單純地看作是一份報紙,裡面有很多工作需要處理。我們會堅守互聯網。”

聽上去,報紙並不能動搖 BuzzFeed 對於互聯網的看法,但我怎麽覺得是做了份報紙之後他們覺得太麻煩了……

55%

翻開報紙,在紙上“網上衝浪”

總結來說,這份報紙就是把互聯網印刷出來。內頁中,與 Momo 挑戰出現在同一版面的,還有一張被分成五幀的 GIF。

這張 GIF 捕捉到了美國演員 Glenn Close 在奧斯卡現場看到身穿裙裝的男演員 Billy Porter 時的幽默表情。

其他的內容包括近期的新聞和文化報導;

書單和產品測評;

關於紐約的小知識;

如何製作平價牛排和高級牛排和美食版塊;

以及影視版塊等等。

報紙的最後一頁,則印刷著一整面原生電商品牌的優惠券,包括家居、化妝品和鞋履等等。

可以說是有模有樣了。

但是,這裡面還有另外的功能。編輯之所以設置這一頁,是希望借助這樣的手段來監測究竟有多少讀者真正看到了最後一頁,又有多少讀者會真的產生購買行為。

哈哈,實在太“互聯網”了!

70%

但 BuzzFeed 的日子很好過嗎?

這份報紙的出現並不能掩蓋今年初發生在這家公司身上的另一件事——一月底時,BuzzFeed 從1450 名員工中裁員 218 人,佔到公司員工總數的 15%,所涉及到的部門包括新聞部、非新聞部和創意部門等等。

在發給員工的戰略備忘錄中,執行總裁 Jonah Prretti 說到,這一舉動是為了讓公司獲得更為持久的收益。

去年 BuzzFeed 的總收入達到了 3 億美元,總體百分比增長了兩位數。去年經過重組的廣告業務部,也在首席行銷官 Ben Kaufman 領導的 65 人團隊下創造了 5 千萬美元的營收。

其中視頻業務帶來的增長也十分驚人。2018 年八月上線的美食欄目 Tasty 目前已經在 Facebook 上累計了 9 千 6 百萬粉絲,不僅是製作節目,Tasty 同時也在研發周邊產品,諸如冰淇淋、筆電和廚具等等。

在粉絲中擴大聲量的同時,與大型平台的可持續化經濟發展也沒有落下。

去年第一季度,BuzzFeed 在 Facebook 上從視頻業務中獲得的收益只有 50 萬美元,到了第四季度時已增長到 300 萬美元。

80%

還有誰在做報紙?

作為一家媒體,嘗試用報紙這樣的載體呈現內容,BuzzFeed 並非第一家。你知道的,報紙無論從介質(紙張)還是從素材(圖文)而言,都帶著濃厚的上個世紀的氣息,似乎與現今的媒體環境背道而馳。但這並不代表出版一份報紙就是愚蠢或是懷舊的行為。

我一直向你推薦的 MONOCLE 就在 2017 年推出全新的夏季周報,它的目標就是成為夏日度假期間,人人都想要閱讀的夏季讀物。就在上市消息發布的一天之內,MONOCLE 便收到了總額超過 2 萬英鎊的訂閱訂單。

更早的 2010 年,MONOCLE 曾發行過兩份報紙:Monocle Mediterraneo 和 Monocle Alpino,翻譯成中文,就是夏季特刊“地中海號”和冬季特刊“阿爾卑斯號”。

這兩份報紙所涉及的內容從高山到大海,2010 年到 2014 年間,地中海號和阿爾卑斯號共發行十期,每期以單雙號交替標注,之後便不再發行。

Tyler Br?lé 對於這份報紙的定位就是取代人們手中的 iPad,用一份更高質量的閱讀產品來添補讀者在假日期間的閱讀空白。

緊隨其後的是全球最大的男士奢侈品電商 MR PORTER,這家成立於 2011 年的男士奢侈品購物平台隸屬於世界上最大的時尚電商 Net-A-Porter Group。

相對於電商平台,MR PORTER 的界面反而更像是一本時尚雜誌的網絡主頁或是一個男士生活指南網站,得益於專業的編輯團隊生產平台內容,MR PORTER 在 2011 年 9 月推出以小報形式印刷的雙月刊 THE MR PORTER POST。

關於這份製作精良的報紙,MR PORTER 需要確保的是,對於消費者而言,閱讀每一個為產品而創造的故事的體驗,會是一段輕鬆的旅程。男士們首先要對此感興趣,然後才願意獲得更多的信息和靈感。

當然,這些報紙的出現並不代表著紙質媒體的複興,人們早已學會並且找到了與之相處的方法,平心靜氣地接受了紙質媒體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的事實,這是技術發展所導致的變革。同樣地,作為媒介之一的互聯網,因為技術的飛躍,比紙質媒體更早地來到了那個“十字路口”。

在上周於美國德克薩斯州奧斯汀舉辦的西南偏南大會(簡稱 SXSW)上,BuzzFeed 執行總裁 Jonah Prretti 指出,在數字媒體的市場不斷緊縮的環境下,大家的關注點已經不再是跑得比別人快,而是跑得比別人遠。

面對這個十字路口,Jonah Prretti 在備忘錄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一方面,我們被各種破事離間;但另一方面,互聯網是快樂和真理的源泉,將彼此聯繫在一起。此時此刻我們就擁有機會一起努力,去創造一個更好的未來。”

如果你也感興趣,試試關注烏雲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