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若文字有溫度,無關文言白話

胡小麥 時評作者

據報導,這兩天,出自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的一份駢體文校慶公告走紅網絡。全文短短900多字卻標注了81條注釋,此外還有不少生僻字。這份駢體文公告的執筆者高利表示,選擇文言文的形式是想向本省的知識分子先輩致敬,向傳統文化致敬。此外,他表示:“人們對於各種現代的形式早已見多,我們期待以這種‘複古’的方式引起公眾注意,也算是為樹立起大眾的文化自信、喚起大眾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做出一點貢獻。”

這兩年,文言文“曝光”的幾率挺高:2016年5月,浙江大學120周年校慶第一號公告就以文言文的形式書寫;2017年雲南省文山市新市長龔卿的履職講話用了駢體文;山東省德州市慶雲縣“三清理一整頓”辦公室也曾公布公告《告逃廢債務違法私建及土地閑置者書》,沿用了傳統文告體裁;高考考生的作文寫文言文的情況,也並不鮮見。而幾乎每一次,這些文字都會引發討論,支持和反對的聲音都不少,這一次也不例外。

文字替代、代謝,其實是種時代潮流,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特別是,隨著民眾普遍接受教育,語言文字的工具性愈益凸顯。這個時候,以往那種華麗的鋪陳、古奧的詞句、繁縟的樣式,已不符合時代要求,其來自於“功能性”的支撐作用早已不存。同時,日常生活中,文言與民眾生活已漸行漸遠、日益疏離了。胡適、陳獨秀等人所暢想的“言文一致”,早已成為現實。這個時候再把文言字句搬出來,遭遇批評,並不奇怪。

以校慶公告而言,其作用無非是把舉辦校慶的消息廣而告之,讓校友知悉,讓社會知曉,順帶著把學校引以為傲的淵源追溯一下。而要做到這一點,並非一定要採用文言文的形式。即便果真是“向知識分子先輩致敬”“向傳統文化致敬”,則致敬的方式、路徑有很多種,未必一定要採用多數人看不懂的文言文。而一竿子把杭州高級中學的淵源插到科舉時代之貢院,未免也有強拉硬拽的嫌疑。

同時,這篇公告裡,還羅列了一些傑出校友的名字來“致敬”學校。可無論是“教授”“志功”,還是“載道”“為政”,這樣的盤點更像一種選擇性炫耀,學校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未來的走向等等,這些更關鍵的內容也都鮮有涉及。這樣的公告缺失了一所學校該有的思想與溫度,文辭再美,注釋再多,也無濟於事。“經”不給力,“傳”和“注”也是枉然。

不妨可以回顧一下那些好文章,它們無論形式為何,都不會遮掩自己的光芒。白話文自不必說,即以文言而論,陳寅恪先生撰寫的王靜安先生墓志銘,馮友蘭先生撰寫的西南聯大紀念碑碑文等,均是文言文,但因為有真感情、真精神,而一直釋放著“溫情與敬意”,人們通讀下來也全無障礙。反之,如果沒有真實的感發,而只為“複古”而複古,不可能“發光”,更不可能被人記住。

其實,“向知識分子先輩致敬”“向傳統文化致敬”,除了在校慶公告上下功夫外,還應切實體現在行動上。比如,作為當地較為著名的高級中學之一,杭州高級中學如何“謹庠序之教”,主動推進教改?有沒有傳承歷史,“懿製猶循”地在培育通才上積極探索?又如,除了羅列的那些大人物,有沒有一些堪為中學生表率的、身邊的優秀學生?

要之,文字有溫度,才會引人入勝,至於表現形式是文言還是白話,並不重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