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知不覺,區塊鏈正重回正軌

“只有當潮水褪去,才知道誰一直在裸泳。”巴菲特的這句名言用來形容這幾年的區塊鏈,再形象不過。

漲潮時,各路牛鬼蛇神都趕來,帶著想一夜暴富的人們集體高潮;潮水褪去,他們拍一拍屁股走人,不留下一片韭菜,跟風者們面面相覷,一臉茫然。區塊鏈也從媒體的聚光燈下漸漸淡出。

但這在一些區塊鏈從業者看來,焉知非福。

如果你聽過“技術炒作周期(或者叫技術成熟度曲線)”就肯定知道,絕大多數新興技術都得經歷5個階段:

“技術誕生的觸發期”、“過高預期的膨脹期”、“泡沫破裂的幻滅期”、“穩步上升的復甦期”、“實質生產的成熟期”。

人工智能、雲計算、VR、自動駕駛…………無一例外。

如今,區塊鏈從激烈的高潮跌入“賢者時間”,之後也將迎來一段長而緩的爬坡。

裸泳的人跑了,在不盛產韭菜的季節,誰還堅持種莊稼,誰真想用區塊鏈技術乾點實事,反倒一目了然。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個例子。

Let's Rock !

1

2019年3月28日,中國版權保護中心發布了一套關於版權保護的區塊鏈體系——中國數字版權唯一標識(DCI)標準聯盟鏈。

版權保護?或許你對它沒啥概念,覺得離自己很遠。

其實不然。

打個比方。在食品安全監管不到位的地方,弄虛作假的商家成本更低,利潤更高,會一點點擠佔良心商家的生意,最終整個食品安全環境變糟,所有人都容易吃壞肚子。

同樣,在版權保護不到位的地方,劣幣驅逐良幣,好的創作者們窮到吃土,抄襲者佔據山頭,讀者也就更容易被垃圾內容辣瞎雙眼。

版權保護看似只是保護創作者,其實保護著每一個人。

作為一個文字創作者,下面我將現身說法,分享一下版權保護在這個 “Ctrl+V ”異常發達的互聯網時代有多難搞。

開局先看一張圖:

這是我隨手翻到的。類似的熱心群眾舉報和侵權投訴,我每個月總要經歷那麽一次,比大姨父來得還準。

維權就像打仗,每次都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且不說很多平台的維權流程像迷宮一樣迂回曲折,每次舉報時,我都得先證明自己是真·作者,翻箱倒櫃找到最早發布的原始文章鏈接。

然後還得證明我是作者“謝么”本人。(觀眾朋友們,又到了激動人心的“證明我是我,我媽是我媽”環節)

找齊所有抄襲證據,截好圖、寫完血淚控訴文字版,提交。一般會被告知“3~7天內答覆”,之後的幾天裡,我得時不時盯著審核結果。

運氣好,平台會刪除侵權文章,聲稱已處罰對應账號;運氣不好,打回重新提交,或者完全沒回應。

就跟刮彩票似的。

時間一長,動力就沒了,因為怎麽做都是淨虧:要麽被侵犯版權,要麽耗時費力,最後也沒補償。

反觀抄襲者,幾乎穩賺,侵權掙來的錢已經落袋為安,哪怕账號被封,心若在夢就在,只不過是從頭再來。

告到法院去?可以,但沒必要。不到萬不得已,誰也不想碰官司,哪怕真告到法院,對方照樣能來個魚死網破。

網上就流傳著這麽個悲慘的維權訴訟案例:

國內某出版社侵權出版《老人與海》,擁有合法版權的譯文社將其告到法院。結果侵權方反咬一口:“你怎麽證明你有這本書的合法版權呢?資質材料在哪裡?”

譯文社就跑去找材料,卻發現困難程度遠超想象。

除了要授權材料,還得讓授權的“海明威海外版權託管會”出具另一份證明材料,證明託管會擁有海明威書籍的版權。

可是,這份材料是海明威去世之後,他老婆瑪麗簽署的,於是又要先證明瑪麗是海明威的合法妻子(親愛的觀眾們,又到了激動人心的“證明你老婆是你老婆”環節)。

由於版權在境外,還得找領事館做公證,走外交途徑…………整套流程真走下來,估計海明威的棺材板估計都快壓不住了。

最終,譯文社放棄訴訟。

更慘的是,沒過多久,另一波侵權者也聞訊趕來……

侵權易,維權難,那侵權者可不就越來越多麽?在這場戰鬥從一開始就不公平。

好在事情逐漸有了些轉機。

2

中國版權保護中心怎麽用區塊鏈技術來幫助扭轉局面?

在2011年前後,他們就做了一套“中國數字版權唯一標識(簡稱 DCI)”體系。簡單來說,就是給原創作品發“身份證”,登記入冊。

用戶給登記作品後,會收到一個“作品登記證書”和一串獨一無二的 DCI 碼。

用戶也可以委託接入 DCI 體系的內容平台(比如微博)代申請版權,成功後,平台會給作品顯示一個 DCI 標。

整個流程大致像這樣:

大體上,DCI 體系其實就做了三件事:

1.確權:證明作品由你創作,你有版權;

2.授權:授權他人使用你的作品,合理分成;

3.取證:如果有人侵犯版權,拿證據,盤他。

3月28日那天,中國版權保護中心發布了一套“DCI 標準聯盟鏈”(區塊鏈的一種類型),正式對外宣布:未來版權保護數據將上鏈, DCI 體系下的所有“聯盟成員”都可以基於這條聯盟鏈進行版權保護工作。

這會帶來什麽好處?從第一步“確權”說起。

中國版權保護中心作為國家版權公共服務機構,為每個作品生成“唯一DCI碼”後,會上傳到聯盟鏈上。

由於區塊鏈“分布式記账”的特性,一旦上鏈就等於向聯盟鏈上的每一個記账節點官方宣傳:“某人擁有某著作版權,編號是XXXX……”,記账節點們會趕緊記在“小本本”(伺服器)裡。

這就實現了信息的公開透明、可追溯和不可篡改。

(一個不是很嚴謹的比喻)

拿著國家級版權機構頒發的“DCI 碼”,原創者腰不酸腿不疼,再也不用搜腸刮肚證明自己是自己了,接入 DCI 體系的內容平台可以隨時通過 API 網絡接口來查詢真實性。

第二步是版權流轉時的“權益分配”。

版權流轉有點類似商品交易,而哪裡有交易,哪裡就有信任問題。

舉個例子,你在網上買包包,商家與你素不相識,卻不怕你收了貨不給錢,你也不擔心商家收了錢不發貨,為啥?因為中間有商城作為第三方擔保。

如果每一次版權流轉也都需要個第三方,那就太麻煩了。這時,區塊鏈又開始發揮作用,它的“智能合約”功能可以專門用來解決“沒有第三方接入情況下的交易信任問題”

簡而言之,用一行行代碼來充當第三方,一旦觸發雙方約定的條件,智能合約就自動完成轉账。

如此一來,不同平台之間可以用智能合約來交易版權,實時結算,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也便於回溯。

除了版權流轉,智能合約還在其他許多流程發揮著作用。

比如在第一步“確權”時,作品一上傳就立刻觸發智能合約,生成 DCI 碼,提高整個流程的效率。

“取證維權”這一步,由於之前的各項確權、交易記錄都被準確記錄。原來的“事後撕逼模式”就會變成“事前利益分配+侵權快速維權模式”,維權就不再那麽困難。

3

下面聊聊技術。

我在現場了解到,迅雷公司是 DCI 聯盟區塊鏈背後的技術保障方之一。

這就奇怪了:作為一個國家設立的綜合性著作權社會管理和服務機構,中國版權保護中心為啥找的是迅雷?它有什麽過人之處?

我在現場撩到了迅雷鏈總工程師來鑫。

以前總覺得總工程師應該是個中年大叔,沒想到這次是個美女。你們說,長這樣的總工程師上哪兒找去呢?

(迅雷鏈總工程師 來鑫)

問題拋過去後,得到的回答有點Dior。

謝么:“為什麽中國版權保護中心找你們(做技術支持)?”

來鑫:“因為我們團隊搭建的區塊鏈各項技術性能指標都業界領先。”

謝么:“你是說國內的公司都達不到……?”

來鑫:“我說的是全球。”

那句話叫什麽來著?自信的女人最美麗,霸氣的女工程師讓人顫栗……

來鑫繼續解釋道,中國平均每天有8億多活躍網民,如果把 DCI 區塊鏈看做一個版權登記大廳,成千上萬的人來提交版權登記,它必須得能扛得住這一道道數據洪流。

“得撐得住高並發,不能延遲阻塞,同時為了防止未來接入的內容平台越來越多,提交版權登記的人越來越多,整套架構還得有足夠強的擴容能力。”

而高並發、確認慢、難擴容,恰恰是以往區塊鏈行業最難解決的幾個症結。在2018年,基於“以太坊”(全球最知名的區塊鏈開源平台)開發的區塊鏈遊戲“以太貓”就曾因為過於火爆而遭遇網絡阻塞和交易延遲等問題。

為了應對高並發,這次 DCI 聯盟鏈採用了一種名叫“同構多鏈”的特殊架構。

所謂“多鏈”就是很多條鏈,“同構”就是運行同樣的程序,處理同樣的事。

上文說區塊鏈是一排小人(一條鏈)往小本本裡記账,現在生意火爆記不過來了,怎辦呢?小人就排成很多條隊伍(多條鏈),每個隊伍單獨接客,這樣就能同時處理更多任務。

如果把整個區塊鏈看做一個登記營業廳,“同構多鏈”就是分出很多個小的營業廳,但這些營業廳辦理的業務又相通,在哪辦都一樣。

“同構多鏈”帶來的直接好處就是輕鬆搞定高並發。

來鑫告訴我,“迅雷鏈”也是基於這種架構,目前能達到百萬級TPS,也就是每秒處理超過一百萬個請求,這個指標放在全球都數一數二。

而且,“同構多鏈”擁有近乎無限的擴容能力。如果某個營業廳處理不了那麽多登記請求時,就直接新開一家營業廳,以此類推。

除了高並發,確認速度慢也是傳統區塊鏈的另一大痛點。

用比特幣買過披薩的同學可能知道,比特幣的確認時間至少10分鐘,這還是在交易不阻塞的情況下。

主要原因是,傳統區塊鏈的請求需要通知到所有節點到才能確認。

還拿剛才小人兒圖來講,每個請求都得等隊伍裡最後一個小人把消息記在本本裡才能算數,速度不慢才怪。

如果中途遇到某些小人頭硬,不按照規則來記账,還可能導致區塊鏈分叉,更麻煩。

這些缺點都使得很多區塊鏈方案看起來美好,一放到實際商業環境中根本沒法用。想想,如果你去便利店買個東西得等十分鐘甚至幾個小時才到账,你樂意嗎?

為了提高確認速度,DCI 聯盟鏈改用了另一種叫“PBFT 實用拜佔庭容錯算法”的共識機制,(好吧,相信也記不住這名字),簡而言之就是節點投票,一人一票,超過三分之二同意就算通過。

再配合其他機制上的優化,最終能達到“秒級確認”的效果。

就這樣,迅雷左手拿著“百萬級TPS”,右手拎著“秒級確認”,大喊一聲“還有誰”,乾掉了一票對手。

4

回過頭來看,迅雷在如今一票區塊鏈技術企業裡,算挺特殊的一個。

早就在2003年,迅雷公司提交 P2SP 下載技術專利申請的那一刻,“去中心化”、“分布式計算”等技術理念就寫進了這家公司的基因。

最早,人們常用的下載方式是P2S(Peer to Service),大家從一台特定的伺服器下載東西,這種方式很穩定,但人越多越慢,因為所有人都擠在同一台伺服器。

後來誕生了一種 P2P(Peer to Peer)下載模式,不需要伺服器,每個人既是網絡資源的請求者,也是提供者。你用“種子”下載完一部蒼老濕的同時,如果隔壁老王也恰好在下載這部片子,P2P下載軟體就會從你的電腦上直接獲取資源。

P2P 的特點和 P2S 剛好相反,下載的人越多速度越快,但是不太穩定,稀缺資源容易“斷種”(無人提供資源)。

回頭一看,P2P 下載不就是最初的“共享計算”?不就是最初的“去中心化網絡”?

它利用人們家裡富余的上行帶寬,靠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共享精神,提高下載速度,豐富宅男們的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質量,讓人感受到技術的美好。

迅雷當初做了一件什麽事?它從技術實用性的角度把 P2S 和 P2P 兩種模式結合起來,推出了 P2SP 模式,能自動尋找所有合適的下載源—— “管他3P4P還是SB,能下載又快又穩又好就是好滴”。

16年過去了,下載工具死了一批又一批,唯獨迅雷還在,我覺得這和它最初的“技術實用主義”內核不無關係。

兩年前,迅雷獨立出一家名叫”網心科技”的公司,如同一艘巨輪派出探險船,帶著“技術實用主義”的內核,扛起“共享計算”的大旗繼續進發,一如當年“他爹”迅雷,用新技術激起一排排浪花,駛向充滿想象的未來。

放眼望去,迅雷也是最普通的一個,中國互聯網的海洋中還有無數個和他們一樣的探險隊伍。第一張區塊鏈電子發票、區塊鏈做公益、區塊鏈工業、司法區塊鏈…………兩開花,三開花,全面開花。

區塊鏈的概念不“火”了,倒也挺好。

前段時間搜狗 CEO 王小川在兩會期間對記者說,泡沫退潮之後,才會留下珍珠。認真做事的公司,在風口消失的時候,才能逐漸成長為偉大的公司。

深以為然。

賢者時間,不正適合冷靜下來乾點正經事?

再介紹一下我自己吧,我是謝么,科技科普作者一枚,日常是把各路技術講得通俗有趣。想跟我做朋友,可以加我的個人微信:dexter0。不想走丟的話,請關注【淺黑科技】!(別忘了加星標哦)

在這裡讀懂科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