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金穩委:要以結構性改革引導資金流入實體經濟

  以結構性改革釋放新需求,引導資金流入實體經濟

  日前,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第二次會議,分析當前經濟金融形勢,重點研究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問題,同時要求處理好巨集觀總量與微觀信貸的關係。在把握好貨幣總閘門的前提下,要在信貸考核和內部激勵上下更大功夫,增強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的內生動力。

  像大多數國家一樣,民營企業與小微企業為中國提供了最多的就業崗位,在促進經濟增長、加快創新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長期以來,它們在融資方面始終存在一些困難,因為規模小、風險高,受銀行歧視。這個現象不是中國獨有,與成本與風險有關。

  當前,中國銀行間資金難以流入實體經濟,一般認為是傳導機制出現問題。一方面,銀行可能受到能力製約,畢竟非標回表造成了資本金問題;另一方面,銀行給中小企業放貸成本高,風險也高,不願意投放,如果提高利率,中小企業又面臨“融資貴”的問題。

  我們認為,問題並非出在傳導機制本身,而是最終需求的缺乏。儘管中國以銀行為主的間接融資在效率上還比較低,但不是目前融資困境的主要原因,畢竟銀行首先考慮的是風險,他們要為自己的資產安全負責。

  2008年後,中國經濟增長效率變低,主要依靠基建和地產。這也決定了中國大量民營企業與小微企業圍繞著基建和地產從事相關產業,處於相同周期。現在,由於房價過高抑製地產業,以及對地方融資平台的債務進行限制,圍繞這兩個領域開展業務的民營企業與小微企業一定會受到衝擊。對於金融部門而言,由於這些領域的需求減少,相關民營企業與小微企業風險大增,必然會加以回避。

  當然,實體經濟以及小微企業並不是全都圍繞著基建與地產從事相關業務。但對於其他領域,即使在寬貨幣與寬信用組合之下,銀行部門也不願意向它們提供融資服務。這並不是中國獨有的傳導機制失靈現象。比如美國和日本,都曾采取量化寬鬆政策,將利率降到接近零的水準,提供流動性,刺激金融部門放貸,但並未起到多大作用。這是因為,市場消費不足、企業投資不足,即使貨幣當局提供了充裕的流動性,金融機構仍然不願意向外放貸。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貨幣政策傳導不暢是因為社會最終需求不足,也就是實體經濟發展動力不足。這不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所能解決的,銀行部門疏通傳導機制也作用不大。

  只有結構性改革才能釋放出新的市場需求,從而刺激供給側的投資,使得經濟進入健康運行狀態。因此,在此次會議上,也明確的提出,“要處理好穩增長與防風險的關係。在堅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前提下,注意支持形成最終需求,為實體經濟創造新的動力和方向”。這個才是解決問題的鑰匙。

  首先,應該發揮財政政策的積極作用,在基建補短板方面加大投入,但這種需求刺激應該是溫和的,而不是大乾快上,以穩定經濟為主。其次,必須真正且盡快為企業降低成本,尤其是製造業與商業服務業,過高成本導致過高的價格,壓製了需求,製造滯脹風險。其三,必須加強分配調整,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強消費能力,個人直接和間接的稅費負擔不輕,同時房價(包括租金)過高產生了擠出效應,應該盡快調整。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任務,即“去杠杆、去產能、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中,“降成本”相對於其他工作過於遲滯,成本居高不下影響了產能投資和消費需求,是結構性問題的核心,如果不下決心解決,就不能形成社會最終需求,過多流動性就無法進入實體經濟,只會走歪門邪道進入資產領域炒作。

  儘管目前困境出在最終需求不足,但銀行在提供融資服務方面改進太空也很大。銀行還帶有某種壟斷文化的後遺症,市場化不足,對於民營企業與小微企業貸款要求過於苛刻,激勵機制存在歧視性。因此,針對民營企業與小微企業的融資服務,不能僅僅要求數量指標,應該趁機進行制度性建設。合理確定普惠型小微貸款價格,逐步降低對抵押擔保和外部評估的依賴,從源頭上降低小微企業融資費用負擔。

責任編輯:孫劍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