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專訪Lime CEO:估值24億美元的電動滑板 不是共享單車

矽谷Live /實地探訪/熱點探秘/ 深度探討

即使以矽谷速度衡量,由共享單車起家、以共享滑板車打出一片天地的出行平台 Lime,發展速度仍然是 “非一般的速度”:

Lime 由兩位華人 —— 孫維耀(Toby Sun)和鮑周佳(Brad Bao)於 2017 年 1 月在美國創立。短短兩年半時間不到,已經完成多輪融資,一個多月前最近的 D 輪融資金額高達 3.36 億美元,使其估值攀至 24 億美元,穩坐獨角獸俱樂部。

和國內 Ofo、摩拜的丟盔卸甲相比,Lime 顯得順風順水多了。不了解 Lime 的朋友可能覺得,Lime 不就是把國內的共享單車變成了共享滑板車、再放到美國嗎,這能有多難,為什麽能有這麽高估值?這家由華人創立的美國公司,為什麽能在國內共享出行一哄而上、又迅速丟兵卸甲的同時,在以市場競爭激烈、投資人眼光毒辣聞名的美國矽谷謀得一席之地呢?

矽谷洞察(原 “矽谷密探”)在與 Lime 共同創始人孫維耀、及 Lime 投資者 GGV 紀源資本管理合夥人童士豪(Hans Tung)聊了聊後,發現原因真的沒那麽簡單。

Lime 與共享單車:形相似,神不同

首先,從根本上來說,共享單車與共享電動滑板車,是非常不一樣的產品。這就要先和不熟悉 Lime 的朋友們簡單說說 Lime 的共享滑板車是怎麽用的。

和共享單車相似,Lime 被投放在路邊,用戶掃碼通過 Lime App 解鎖使用。但和共享單車又不太一樣的是,每輛 Lime 的電動滑板車都是裝有 GPS、3G 網絡電池的智能硬體。另外,與一些共享單車不同,Lime 不使用傳統的機械鎖,其所有的硬體和鎖都是內置的,所以鎖車的過程也由用戶在手機內部完成。

在使用完畢後,由於是電動滑板車,Lime 每晚要通過智能調度,以 “自己的運營團隊+眾包充電員(Lime 管他們叫 juicer。英文裡 juice 除果汁也有 “電量” 之意)” 的模式,把滑板車收走充電。

用孫維耀的話說,Lime 滑板車看起來簡單直觀,實際上是“智能硬體+物聯網+雲解鎖”的結合。與共享單車相比,Lime 的產品形態也賦予了它們一些獨特之處,從而從根本上決定了 Lime 的商業基因與國內共享單車的諸多不同。

比如 Lime 以電驅動的特性,就會讓它給用戶帶來更好、更快捷體驗的同時,給運營團隊增加難度:車都在哪兒?讓誰去收?如何收回來才最省時省事?如果都讓 Lime 自己的員工每晚到城市裡各個地方去收車,顯然會極大地增加成本、效率也不高,因此 Lime 才想出了 “大家幫助大家收車” 的眾包收車模式 —— 誰離車近、誰去收車充電,順帶還能賺一點錢。當然,傳統的共享自行車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說到充電,就不得不再說說單次充電裡程 —— 這也是傳統自行車不需要面對的問題。Lime 第一代產品充一次電能連續跑約 30 公里,迅速迭代的第二代則能跑 40 公里。對於城市範圍內的近距離交通,40 公里往往能滿足數次、甚至十幾次使用。

總要想著喂飽 Lime 的電量固然是個難題,但 Lime 也有它很多獨特的好處:比如,如何防盜、減少破壞,一直讓傳統的共享單車很頭疼,而 Lime 的產品形態,則使它從根本上解決了一大部分防盜問題。

孫維耀解釋道,第一,Lime 每輛車都有 GPS,能隨時定位;第二,Lime 滑板車的鎖是內置的電子鎖,因此想破壞的人無法像繞過自行車上的機械鎖一樣,繞過 Lime 的鎖,也就無法繞過打開 App、付費這一步,因而無法享受電動滑板車的便利 —— 當然,如果使勁推、硬把 Lime 變成手動滑板車,那誰也攔不住;第三,Lime 的設計使得它不能像自行車一樣輕易被拆卸、拿零組件去賣錢,因此降低了被損壞率。

所以說,拋開法律法規、文化背景這些外因不談,單單從產品本身來看,Lime 也與傳統共享單車有本質的不同。正如孫維耀所說,在高科技行業裡面,Lime “最複雜”、“環節特別多”。從最上遊的供應鏈,到生產研發、國際物流、倉儲運營、落地城市的公關及市場行銷,再到政府關係、維修維保、充電回收... Lime 是個軟體硬體結合、物聯網與智慧城市結合、科技與文化結合,”很恐怖但又讓人興奮” 的大工程 —— 絕非買幾輛車、做個APP,扔到大街上那麽簡單。

快速發展≠野蠻生長

在和孫維耀交流的過程中,矽谷洞察明顯感受到,和國內很多創業公司一樣,Lime 團隊的節奏、幅度也非常快,但並不是 “先大肆燒錢、其余以後再說” 式的野蠻生長,而是以一種更健康的方式拓張。

首先先說快。Lime產品迭代快搶佔城池快,作為結果,用戶增長及融資也非常快:孫維耀稱,Lime 是 “全球範圍內產品迭代最快的公司”,每三到四個月就會對產品進行一次比較大的迭代,不論是電池的容量、避震功能、還是滑板車本身的壽命,都在快速提高。當然,這也和滑板車本身是個非常年輕的交通工具有關 —— 在這方面,自行車可以算是滑板車的祖師爺了。

另一方面,用 “大踏步” 三個字形容 Lime 進攻全球市場的節奏,恐怕並不為過。2017 年6月份,Lime 試水美國本土,當年 12 月就進入了國際市場。隨著 Lime 從共享單車轉型到共享電單車、電滑板車,2018 年6月 Lime 進入巴黎,隨後進入其他歐洲城市。

如今,Lime 在五大洲、100 多個城市、20多個國家運營,已有超過 2000 萬用戶。與有些在中國本土非常成功、但出海難的公司相比,Lime 這支華人創立的美國公司則完全走另一種打法。

這些成績也吸引到了矽谷一眾絕對一線的投資機構:Andreessen Horowitz 領投A輪,Coatue 領投 B 輪,GGV、DCM 也是在這一輪加入;C輪開始引進戰略投資,比如 Google Venture、Uber;最近的 D 輪則是富達投資集團(Fideility Investments), Bain Capital 和谷歌等投資。過去 18 個月裡,Lime 融了七億多美金

但孫維耀卻說,融資規模和估值只是 Lime 成果的反映,而且 “也不是 Lime 最關注的事情”。

不知從什麽時候起,不論中美的創投圈裡,越來越有一種 “慶祝融資” 的文化,仿佛對於初創公司來說,融資不是手段(means),而是終極目的(end)。衡量一個創業公司發展到了哪一步,也常以其融資歷史,做出一個短平快的判斷,而盈利與否反倒成了次要因素。一旦融不到資,擊鼓傳花樂聲停止,創業者找不到下一輪為其故事買账的投資人,創業公司往往面臨著匆忙尋求上市、或瞬間倒塌的局面。或許這就是為什麽 Lime 非常重視營收與盈利的原因。

孫維耀在採訪中提到,2018 年 Lime 的年化收入已超過兩億美金,而這才是其產品上線的 12個到18個月之間;2019 年四月上旬的數據,則顯示其年化收入突破 3 億美金大關。從訂單量來看,Lime 從第一輪融資到 C 輪融資期間,已經增長十倍。和競爭對手相比,Lime 顯得更精打細算,無需廣告,主要靠自然增長,談到這點時,孫維耀也顯得頗為自豪。

“增長實在是太快了,大家面對增長的喜悅,很容易忘了商業的本質,就是如何提高運營效率、如何幫讓 Lime 更健康地發展,所以我們一直很注重提高運營效率、提高盈利能力。”

這麽看來,上文提到的眾包收車充電、以及快速迭代產品,讓產品在生命周期裡產生的營收跑贏成本等一系列措施,其實都是 Lime 對運營效率、對盈利性追求的體現。

“盈利性是 Lime 內部非常核心的 KPI,這也是中美的一個很大的差異。國內有些公司可能會為了增長,不惜一切代價,但在美國,健康的增長非常重要。現在,Lime 在全球很多城市已經開始盈利了。”

Lime 的投資方之一、GGV 紀源資本管理合夥人童士豪也在談到這個問題時補充道,GGV 之所以很早期就投了 Lime,除了看好團隊本身外,也是看中了團隊的運營能力。

“歸根結底,最後怎麽賺錢一定是跟運營的手段跟能力有關,跟產品開發的成熟度有關 …在(共享出行)這個領域,大部分公司都不會做得很好,因為它對運營的要求實在是太高了。

Lime 團隊:中西合璧療效好

如果說上面那些都是 Lime 嶄露頭角的具體手段,那麽其最根本的成功原因,還是背後的團隊。

先說說中西合璧的 “西”。中國人在矽谷創業,不論成功與否,想做到被主流認可,都非常非常難,而 Lime 目前已經真正做到了本土化(當然,這裡的 “本土” 指的是美國的本土) 、主流化。

在 Lime 的核心管理團隊裡,除了兩位創始人孫維耀和鮑周佳,以及 CTO、前 Pinterest 高管 Fan Li 是在海外生活多年的華人外,其余都是背景各異的非華人:從谷歌風投的元老級人物 Joe Kraus,到有 23 年科技投資經驗的 Ted Tobiason,再到曾任 Uber 高管的 David Richter … 這些人使得 Lime —— 這個由兩個中國人創辦的公司 —— 能夠真正摸清美國的打法。

舉例來說,Lime 非常重視跟本地的法律法規及政策制定者合作,這其實就是 “摸清美國打法” 的體現。

“我們在開始第一天就投重金、花很多的資源打造我們的政府關係團隊。從第一天開始,我們就制定了不亂投車的這樣的一個戰略的決定。和國內有些公司前期井噴式的發展不同,我們想考慮得更長遠,而不是先到一個城市粗放地大量砸車,之後再處理負面影響。”

這使得 Lime 能真正地理解文化差異,並且在互相的對比與參照中,找出最適合自己的一條道路,盡量少吃幾塹,多長幾智。

而中西合璧裡的 “中”,對現階段的 Lime 來說,主要體現在供應鏈環節。

“Lime 在中國的總部在深圳,此外在昆山、天津這兩個地方也有我們的供應鏈和研發團隊。我們特別注重三樣東西,一個是我們自己的 IP,即知識產權的保護;第二個是測試,我們要確保每一代產品都經過嚴格的質量把控;第三,是跟國內供應商做深度的合作。” 上文提到的產品快速迭代,正是由中西合璧裡的 “中” 所提供的強有力保障。

孫維耀告訴矽谷洞察說,Lime 已打開歐美市場,但遺憾的是 Lime今年暫時還沒有進軍中國內地市場的計劃。原因?“因為國內的地鐵、公交等交通網絡已經很完善了,這方面歐美還真的有點距離。”

當然,Lime 也有一些自己的煩惱,比如政府監管縮緊、需要繼續完善的安全性、車輛被惡意損壞...等等。但不可否認的是,Lime 這個還不到兩年半前,由兩位華人成立的公司能迅速發展到今天的規模,的確代表了新一代華人創業者們開始發出更響亮的聲音 —— 前幾天剛剛上市的、同為華人創辦的 Zoom 就是另外一個例子。至於 Lime 到底會不會成為共享出行領域裡的最終贏家,相信時間會給出答案。

封面圖自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