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醫療創業重心轉移,診前診後站上風口

多位創業者與投資人表示,未來,圍繞技術創新、垂直細分領域、基層醫療等項目將會更受青睞。

本文共計3399字,閱讀時間7分鐘。

本文為尋找中國創客(ID:xjbmaker)原創

記者 / 唐亞華

編輯 / 趙力

在醫療健康領域,資本和市場關注的焦點一直在變,從2014、2015年的互聯網醫療到2016年的精準醫療,再到2017年、2018年的診前診後、生物醫藥等,在逐步的探索發展中,醫療健康行業進入細分領域遍地開花的階段。

據動脈網統計,2018年上半年,全球醫療健康行業融資事件513起,融資金額超140億美元。其中,國內醫療健康行業共發生融資事件295起,同比增長7%,融資金額約55億美元,同比增長1.35倍。

其中,醫藥、基層醫療、生物技術領域的投資案例名列前茅,三者融資金額超過了總金額的60%。此外,消費醫療、醫療資訊化、醫療器械和科技醫療領域表現相對亮眼。

對於行業的整體狀況,複星同浩資本合夥人高興森表示,創投行業的泡沫蔓延到一向穩健的醫療健康領域,過去該領域的明星公司今年的融資甚少,獨角獸們紛紛尋找接盤買家或忙於IPO對接二級市場。但技術創新性企業依然春風得意,AI、區塊鏈、基因診斷以及免疫治療技術領域會有越來越多的玩家落地。

同時他表示,以在線預約、輕問診服務為主的互聯網醫療依然是雷聲大雨點小,儘管各項政策春風頻吹,互聯網醫療暫時還未到達爆發點

目前,創業者們呈現出了逐步將自身業務深入醫療環節中,同時向診前診後拓展延伸的趨勢。多位創業者與投資人表示,未來,圍繞技術創新、垂直細分領域、基層醫療等項目將會更受青睞。

智慧醫療深入醫療環節

重心向診前診後轉移

一直以來,移動問診、醫藥電商等醫療形式以標準化服務和輕醫療需求為主,輕服務直接導致用戶付費意願不強,盈利困難,市場逐步趨於飽和。

互聯網醫療平台通過智能化運營、延長供應鏈、深入診療環節等主動提供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已經成為趨勢。如今,在線問診作為移動醫療的入口已成為行業標配,同時向診前診後延展,連接醫療、醫藥、醫養、醫保大健康產業鏈。

這種“深入醫療環節”的趨勢也體現在科技前沿的AI醫療領域。在AI率先落地的醫療影像賽道,輔助診療、健康管理同樣成為熱門場景。匯醫慧影、推想科技等頭部項目已經在輔助篩查的同時初步實現了輔助診療。

以匯醫慧影為例,其與北京301醫院在主動脈夾層手術領域搭建平台,將以前需要4-6個小時做出的手術方案縮短到十幾分鐘。

深入和拓展對醫療健康同樣重要。近年來,醫療重心向診前和診後轉移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業內普遍的共識是,診前篩查預防與診後健康管理同樣重要。

複星同浩資本合夥人高興森用需求端來解釋這一領域的潛力。他表示,第一批作為重度互聯網用戶的70後已經接近50歲了,他們對健康的渴望、對健康產品的付費能力,都會促使健康管理行業得到巨大發展。

“隨著醫改大趨勢,醫保控費的要求越來越高,治療中的高昂費用必然導致診前預防篩查和診後康復管理受鼓勵,因此醫療向前後的拓展是必然的。” 旦恩資本管理合夥人新紀夫說到。

安翰醫療副總裁郇丹丹認為,醫療要實現個性化健康管理,要打通從預防到治療的健康管理全過程。安翰醫療推出的胃鏡膠囊機器人,不同於傳統插管式胃鏡,以一個小小的膠囊實現胃部精準檢測,與醫院、體檢機構合作,讓消化道的檢測與治療變得方便快捷。

在診後的慢病管理領域,既有智雲健康等專注於慢病管理的公司,也有平安好醫生、春雨醫生等提供包括慢病管理在內的診前診後綜合性業務,通過打通醫院,進行診後持續追蹤管理。還有類似於優複門診這樣的公司則專注於術後康復,患者可通過線上康復課程和線下專業治療與居家方案調整實現康復治療。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生物醫藥成為“新寵”

2018年以來,生物醫藥領域融資事件、上市案例頻頻出現,成為健康領域的“黑馬”。

5月10日,基石藥業完成2.6億美元(約16.5億人民幣)B輪融資,當時被稱作中國生物醫藥領域B輪最大單筆融資。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上半年,共有包括基石藥業、亞盛醫藥、信達生物、禮進生物在內的十多家生物醫藥企業宣布完成融資,總規模超10億美元。

政策新規又推動了這一領域的加速。2018年4月港股發布IPO新規,允許未盈利生物醫藥公司上市,此後,未盈利的歌禮生物、華領醫藥已相繼赴港上市。

新紀夫認為,從產業本身發展來看,近年來越來越多有產業積累的醫藥研發領域的人才投入這一領域,也有越來約多的PE參與到這一行業,同時,國家藥監局對創新藥的審批的速度、專業度有很大進展,監管上有一定的推進作用。

此外,港股、美股、證監會對研髮型生物醫藥企業的鼓勵政策推出,促成了這一領域的火熱。

“生物醫藥領域的火熱一方面是行業積累所致,耕耘多年部分項目已經到產出期,另外有行業的示範效應帶動,以藥明康德為首的A股上市、貝瑞醫療的淨利大漲、複巨集漢霖的新藥研發進展順利,這對行業內低頭扎實做研發的項目無疑是一種有力的推動。”高興森說。

技術創新:行業變革原動力

高興森對未來技術的應用持樂觀態度,“過去的幾年資本在技術應用領域投入了太多‘彈藥’,未來的三到五年是產出期,且部分技術在其他行業已經有了先驗的應用,移植到醫療領域順理成章。”

新技術驅動下的創新會是未來醫療領域的方向,在郇丹丹看來,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人、基因工程、新生物材料等技術創新驅動下,未來可以重新想象,新物種爆發,新技術、新模式、新要素匹配,會展現出來新的結構。

她舉例,以前醫療機器人的技術發展思路一直是如何給醫生提供更好的手術治療工具和手段, 技術核心是精密的機械手, 其"智能"方面主要體現在增強人眼功能的影像和自動控制方面。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而新一代AI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 使醫療機器人結合精巧的機器手控制, 把原來需要專業醫生做的很多繁雜的工作替代了, 同時在醫學個性化分析診療方面提供原來個體醫生很難完成的海量數據分析工作, 進一步實現個性化診療。

匯醫慧影CFO王宜生也表示,區塊鏈、深度學習、3D列印等新技術帶來新的發展機會,擁抱新技術,“創新技術將成為醫療行業變革的原動力”。

新紀夫認為,單純技術創新還需與臨床相結合,“技術創新最終的標準還是要看臨床,在現有的市場環境下能滿足臨床需求,並且能有足夠的商業太空,能形成企業良性發展。”

醫療細分化、基層醫療暗藏潛力

醫療被細分化是下一步的趨勢所在。

未來,醫療行業將推進帳級診療,走向精準醫療,提供更加優質和個性化的醫療服務,具體到細分領域,無論是深入單病種全流程的新產品,還是涉及到流程再造的新服務,都有很多機會。“深入醫療臨床應用場景,涉及全流程、解決真需求、易用度高的項目更容易脫穎而出。”王宜生說。

此外,隨著分級診療的推行,基層醫療、社區醫療也將成為未來醫療的重要部分。

新紀夫表示,基層醫療是大的發展方向,基層醫療有關的醫藥、產品、服務都值得關注,要用大的趨勢去看細分領域的項目。

社區580就是一個基層醫療平台,其產品包括移動家庭醫生APP、移動隨訪APP、雙向轉診平台、社區醫院融合通訊系統、慢病管理評估系統等,公司通過引導居民與社區醫生簽約和推廣家庭醫生制度,將慢病、小病放在社區解決。

醫療領域的前沿技術在基層醫院比在三甲醫院更容易發揮出優勢。基於醫療影像的AI平台智影醫療就和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合作推出了基層肺結核篩查服務,“因為在基層,放射科醫生不足,同時專業能力還有提升太空,我們的肺結核篩查產品就能很好地幫助基層生。”智影醫療創始人周浩表示。

康復也是基層醫療的部分,優複門診創始人兼CEO孫曉怡表示,如關節置換手術,專家也可到基層做手術,但術後的康復和患者教育非常重要,基層和社區醫療在康復領域就將起主要作用。

路演資訊

叮當快藥、鈦米機器人、推想科技等十餘個項目助力“大健康”

尋找中國創客2018年度路演“醫療健康”專場於今日舉行。在眾多報名的創業項目中,尋找中國創客篩選出了十餘個發展迅猛的頭部項目,包括叮當快藥、連心醫療、鈦米機器人、波鴻醫療、慧醫谷、自由自帶、新源長青、聚陸醫療、優複門診、光豬圈健身、脊近完美、推想科技、K-EMS、六六腦、南大菲特等等。

多位中國創客導師和專家學者、投資機構負責人擔任現場評委,他們是尋找中國創客發起人、中國創客導師、北京文投集團總經理戴自更,中國創客導師、優客工場創始人毛大慶,山水創投董事總經理王躍春,天億投資集團副總裁張賀鋒,聯想之星合夥人冷豔,信中利資本高級合夥人陳丹,複星同浩資本合夥人高興森,艾問創始人、投資合夥人艾誠,旦恩資本管理合夥人新紀夫,創世夥伴資本合夥人梁宇,普華資本投資總監張冰潔等。在本場路演中勝出的項目將入圍2018年度中國創客總決賽。

從今年5月開始,尋找中國創客已在北京、深圳等地陸續進行了教育專場、文創專場、前沿科技專場、小程式專場、新消費專場、區塊鏈專場、企業服務專場等多場路演,累計近千個項目報名,最終一百多個優秀項目參與現場路演。

尋找中國創客小程式上線啦!

輕戳,輕鬆讀懂創投圈

本文為尋找中國創客原創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