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夏季養生,首重養心

古人認為,人要健康長壽就應該「順天應時」,遵循自然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因此,《內經》說,「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冬至重病。」《內經》這段話,對夏季養生很有指導意義。

進入夏季後,自然界的陽氣已十分洪盛。一方面是天陽下逼,另一方面是地熱上騰,這樣的天地之氣相交合,大大促進萬物的「蕃秀」和「華實」。在夏三月中,人體的新陳代謝也顯得非常旺盛。這本是好事,但如忽略了夏季養生要領,就可能變成壞事!夏天裡人的陽氣雖足,卻容易外泄;夏天晝長夜短,容易睡眠不足;夏天人們出汗多,容易脫水;夏天太熱,容易影響人的食慾;人們在夏天也容易因貪涼而染病……

夏季染病,大都當即發作,故有「六月債,還得快」之說。但有一種病有所潛伏,到秋季才發作,如延至冬季就很嚴重了——這就是「心病」。也即《內經》所說的「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冬至重病」。但必須說明的是,這裡說的「心病」,並非是指現代醫學上的「心血管病」,而是指精神方面的有關「神志、情志」的病 (古書上所提及的「心」,實際上是相當於今天人們常說的「精神」) 。

古代沒有空調設備,因此到了夏天,酷熱難當時,人的心情就特別煩躁;現代人到了夏天,雖有條件使用空調,但在驕陽似火的日子裡,也容易心神不安。更何況,空調並非萬能用品,學會自我調節才是上策。

那麼,應怎樣進行自我調節呢?《內經》說得好,應「夜臥早起(稍晚一點睡覺,是為了順應自然陰氣的不足;早些起床,是為了順應陽氣的充盛。晚上睡眠不足可適當午睡),無厭於日,使志無怒(切勿因厭惡長日而心情煩躁,濫發脾氣),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要精神飽滿,成就夏季應有的秀美,並充分宣洩),若所愛在外(就像你面對所愛的對象,情志應充分外露而不需內藏),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這才是適應夏天的氣候,保護長養之氣的方法)」。由此可見,夏季養生的關鍵是使人「無怒」,「氣旺」可充分地、正常地「宣洩」,但不能「亂」。心情煩躁就是「亂」,就是「逆」,就會使「神志」受傷,如秋天生瘧疾即由此而來(編者注:這是古人的說法,實際上患瘧疾是被蚊子叮咬,感染瘧原蟲所致)。

現代人的生活條件大大改善了。到了夏天,一方面可通過飲食起居的調攝來保健,另一方面要注重調息靜心,保持恬靜、平和的心態。適當地晨練,適當地娛樂,適當地避暑休養,適當地男歡女愛……總之,入夏之時,養「心」為上,養「心」為先。

那麼,夏季應該如何「養心」呢?

靜養心養心首先要做到心靜,靜則生陰,只有陰陽協調,才能保養心臟。如何才能做到心靜?第一,心靜必須清心寡欲。因為少一分貪念,就會少一分心煩。還要善於調節心情,不能大喜大悲,中醫有過喜傷心之說。第二,多閉目養神。有空就經常閉目養神,可幫助排除雜念。第三,多靜坐。因為靜則神安,哪怕5分鐘都會見效。每次可在陰涼處或屋內靜坐15~30分鐘即可。也可採取聽音樂、看書、釣魚、打太極拳等入靜。

慢養心夏天,氣象炎熱,血液循環加速,心臟容易負擔過重,所以夏天慢養心要講究不能累心。因為只有心跳慢下來,呼吸頻率降低,心臟才能得到休息,方利夏季養生。

低溫養心夏天溫度高易導致血流加速、心跳加快而加重心臟負擔,所以夏天養生還要躲避高溫。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血汗同源,夏天出汗多,而汗多易傷心之陰陽。不僅易導致心腦缺血,還易引起血液濃縮及血液黏稠度增高而加重心臟負擔,所以夏天養心要減少活動強度、避免在高溫環境中勞作或活動。

因夏天屬陽,陽氣主泄,所以該出汗時不能「閉汗」,開空調的時間不能過長,溫度不宜調得過低,以25攝氏度左右為宜。出汗過多時,可喝一點淡鹽水緩解。

食養心夏天宜多吃養心安神之品。如:茯苓、蓮子、百合、小棗等。同時,還要多吃養陰生津之品,如:藕粉、銀耳、西瓜、鴨肉等。不妨吃點「苦」, 如苦瓜、苦丁茶等。因為苦入心,可養陰清熱除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