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們用12把椅子,記錄了12個城市街頭的故事

從北京的白塔寺街區開始, 一個國內家居品牌開始了“椅子交換計劃”,至今走過了四個年頭。當時他們帶著8點椅,走訪胡同老住戶,交換家中舊物。老街坊們不忍丟棄的記憶和故事,便通過一把舊椅子,交由他們代為珍藏。

2019年, 不止於北京, 他們來到了上海、深圳與成都, 用NCS取色器提取城市最真實的底色,用12把新椅子交換了12個街頭巷尾的鮮活故事, 當中既有辛酸堅忍,也有歡笑色彩。

透過“椅子交換計劃”, 他們試圖將設計與生活連接, 為城市中最熟悉的陌生人們找到專屬的色彩認同, 用設計標記城市街頭每一抹無法忽略的獨特亮色。

- 深圳篇 -

洪大哥

經營年份:8年

經營內容:白天賣西瓜,晚上賣臭豆腐

臭豆腐營業時間:16:00-1:00

色彩:夜黑

交換:飛鳥實木椅

深圳蛇口老街是最有老蛇口味道的地方,小商鋪非常多,洪大哥在蛇口老街擺攤做夜市6年,一直到兩年前整改,夜市都快被滅絕,他只好租了一個2平米的小門臉。

他說,每個做夜市的人都有故事,他們都是經歷過成功和失敗、高峰和谷底的人,所以選擇低成本最辛苦的活兒。“失敗過的人是不怕吃苦的。”

洪大哥十幾歲就出來打工,在錢塘江邊開過飯店,在武漢承包過大學食堂,最好的時候在武漢買了兩套房,坐在辦公室吹空調。“做大生意的,其實也只是表面風光,壓力很大,可能轉眼之間一無所有。”經歷飯店倒閉、投資失敗之後,之前賺的錢都賠掉了,於是輾轉到深圳,他自嘲道,“一步錯步步錯,錯到來深圳擺地攤。”

但他想得通,“人年輕的時候如果輝煌,很容易膨脹,分不清對錯,所以很容易翻跟頭。自己走的路怪不了別人,我認了,生活還要繼續,日子還是要過。”

賣臭豆腐8年,洪大哥做得很認真,配料中的酸菜和鹵湯廣受好評,積累了很多熟客,一天最多能賣1000多片,賣完就收工回家。“我這雖然是小生意,但我有信心做起來。”

他說,我很佩服隔壁店,老闆來深圳30多年,一直開著這家店,30年如一日,這種勤勞、堅持和耐心,很多人做不到,大部分人做生意都是短平快,缺少誠信,很短視。

客人付款掃碼,洪大哥從來不看手機有沒有到账,他說,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好人。而且,一碗豆腐錢都不願意付的人,佔小便宜,沒有格局,注定窮一輩子,那我請他吃也無所謂。不管做什麽生意,都是做人。

他印象比較深的客人中,有個又高又壯的男生,上午送報紙,下午送快遞,經常來點碗臭豆腐,坐著吃完,擦擦汗就騎著電動車走了,“大家都不容易,很多人打兩份工才能維持生計。”他也經常切幾塊冰西瓜送給鄰居和客人吃,他說,互相多體諒。

由於很少有時間坐下來,地方又小,洪大哥就隨便買了個馬扎坐著。當我們提出可以送他一把椅子,他選了夜黑的飛鳥實木椅,因為黑色“穩重、大氣”。過了一會兒,他又覺得,還是帶回租的房子去,給小孩寫作業用吧。

“我一直把小孩帶在身邊,我不希望他成為留守兒童,我希望給下一代更好的教育和生活。而且,一家人在一起是最重要的。”洪大哥覺得自己心態不錯,能定下心,眼下也生活得不錯。“不怕,總有路可以走。”

周永久

經營年份:28年

經營內容:賣油畫,教畫

經營時間:9:00-19:00

色彩:青粉

交換:百合椅

一部名為《中國梵高》的紀錄片,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深圳大芬這個與油畫緊密相連的小村子。現如今這裡聚集著大小畫廊1200余家,有近萬人從事著油畫相關的工作。

被稱為“中國梵高”的周永久,已經在這裡生活了近30年。如今,周先生的畫室早已擴大成了公司,他成了老師,教師弟師妹們,自己也開始帶徒弟,累積教過的學生至少有400多個,除了還留在大芬村的十幾個,其余都遍布在世界各地。“每年八月十五,學生們講究尊師重道,回來看望我,我和老婆都會拜月亮,擺兩三桌酒席。”

周先生從小喜歡畫畫,但其實直到20歲,他才真正開始跟著老師學畫。一次發大水讓他與梵高的畫相遇,自那以後的17年,周先生共臨摹了30萬幅梵高油畫。

“臨摹是為了迎合市場,必須做,但我想要有屬於我的東西。”時間長了,周先生不再滿足於做“畫工”。闖出自己的一條路確實不容易,個性和原創是非常稀有的東西。而大芬村能走出來的畫工,連0.5%都不到。

周先生用畫刀代替畫筆畫梵高,一樣的構圖一樣的顏色,但呈現得更加立體、鮮明、有衝擊力。此外,他也把更多時間放在了原創上,“我的風格是瀟灑流暢率性。我很慶幸我跳出了梵高的影子。”

門口痕跡斑駁的木凳子,也已經陪伴他見證了10多年的歲月。我們用一把青粉色的百合椅交換了他的小木凳。對於新椅子,周先生說“這把百合椅很漂亮,坐起來比想象的還要舒服,有靠背有扶手很好,以後就放在店裡專門坐著畫畫。”

《中國梵高》的紀錄片給周先生帶來了名氣,但他不想炒作,他覺得一幅畫沒必要幾萬塊,“如果我們聊的開心,送給你也無妨,做人做事都要實在,我絕對不會把自己變成討厭的樣子。”

關於未來,周先生早就已經想好:“畫了28年,我不急著退休,想就這樣繼續畫下去。隨著身體慢慢變老,畫一輩子是很幸福的事情。”

林圳州

經營年份:10年

經營內容:賣小龍蝦

經營時間:7:00-20:00沒有休息日

色彩:石灰綠

交換:絲綢椅

蛇口海鮮市場,算是深圳這座濱海城市最有煙火氣的地方之一,凌晨4:30就開檔了,從早到晚熙攘不斷。21歲的阿州在這裡顯得非常特別,年紀小,纖瘦、害羞,大T恤,街頭嘻哈的髮型,乍看會以為是某個老闆的兒子,因為不聽話被發配來乾活。

事實上,阿州小學畢業就出來打工,做過超市營業員、酒店傳菜員。嫌收入太低了,就開始做海鮮送貨員、海鮮店員和賣小龍蝦。十年來他一直混跡在海鮮市場,基本沒有出去過,他說,“我不了解外面的世界。我交的朋友也都是市場裡的,大家都是同一個層次,我想學點新的東西都沒有人教。”

阿州的工作不算太難,每天守著攤位,也不需要特別招徠生意,“想買的自然會買,不吃的根本就不會問”。他說,有個阿姨經常來買小龍蝦,特別會挑,比他還專業,“應該是北方人,因為廣東人是很少吃小龍蝦的,更何況是做了,我自己也不會做,也沒吃過。”

他平時坐著的紅色塑料椅是老闆給的,才三個月就壞了,只好用膠帶纏著湊合坐。當我們說可以送他一把椅子時,他選了石灰綠的絲綢椅,“這把不怕沾水,我也喜歡藍綠色”,頓了一會,他又補充道,“不喜歡紅色。”

阿州也不喜歡海鮮市場的工作環境,太濕了,但又不知道出了海鮮市場還能做什麽。“很多人都說市場裡有腥味,但我根本聞不到,可能習慣了吧。”

沒事的時候,阿州就刷刷抖音,自己的髮型也是從抖音裡看來的,在理發店燙了一個同款。刷微博和抖音的時候覺得世界很大,但又不知道自己要到哪裡去。眼下,他的想法就是想好好賺錢,以後娶個老婆,有個穩定的家。

在外漂泊太久,阿州對節假日毫無感覺,但也很懷念家鄉過節的熱鬧,“舞獅舞龍,互相串門,每個村子都有不同的供奉的神。我們神的生日是七月十五,這是個大日子,老鄉從五湖四海回去,全村人徹夜輪流跪拜許願保平安。”

“為什麽不許願賺大錢,你不是很想賺錢嗎?”我們問他。

“那也太過分了吧,我們從不許這種願,太貪婪了,平安就很好。”

戴老闆

經營年份:十年

經營內容:中高端布料

營業時間:9:00-19:30

色彩:嵐藍

交換:8點實木軟椅

戴老闆的布料批發店開在深圳美麗灣面料批發城,一個異塵餘生全國服裝市場的地方,但他的日常可以說相當悠閑。“到處都在建造,重修,很多方面發展很迅速,但對我來說沒什麽變化,我有自己的生活節奏。”

戴老闆的母親是裁縫,從小耳濡目染,長大後自然而地做了服裝這行。多年來,他做過服裝工廠老闆,也做過日本高級服裝品牌的中國區總經理,但是“做服裝需要年輕的身體,甚至是神經質的腦洞”,年紀大了,他就來深圳開了這家布料店,經營羊絨、羊毛、天絲等中高端布料。

“我每年都會根據流行趨勢和市場情況研發新的面料。”在戴老闆看來,面料的質量直接決定了服裝的質量,而好的面料首先是要有好的原材料。“每個面料是織數多少、克重多少、用什麽毛、用多少毛,我的要求都很嚴格。所以我做的面料別人家基本沒有,也沒法模仿。”

因為東西好,大多數時候,他就一邊喝著茶,一邊把生意做了。以前店裡還擺著躺椅,每天泡茶,喝茶,和客人聊天,後來覺得躺椅佔地方,就換成了凳子,可終究是硬了點。這次,他用凳子和我們交換了一把嵐藍的8點實木椅,“舒服又省空間。”他摸了一下靠背的布面之後,說:“340g的啊,可以。”

在服裝行業多年,戴老闆深知面料對設計師的重要性,因此,這家店他開得很稱心,“幫人找到需要的、合適的布料我就很開心,被人需要就會開心。”

面料之外,戴老闆的另一大愛好是烹飪,“做飯最講究火候,鍋最好是鐵鍋,食材要好,剩下的交給時間。“他計劃再做一些年,年紀大了就回老家西安養老,和老朋友們一起過更安逸的生活。

-北京篇 -

郭阿

經營年份:10年

經營內容:理發、染發焗油、打耳洞

營業時間:8:00-19:00

色彩:米白

交換:蜻蜓椅

郭阿姨做理發工作已經30多年,最近10年,她在一個特殊的地方營業:北京市西大望路的天橋下。

一頂陽傘,一把椅子,一個凳子,掛在路邊防護欄上的工具包、鏡子,就搭成了工作區。她還有一塊紙板做的招牌,上面手寫著“店名”:小鳳理發。鳳,是她名字中的一個字。

附近的居民、工廠工人,都知道這個地方。五塊錢,三分鐘,就能帶著一頭清爽離開。

五塊錢是路邊理發攤的價格,這裡有三個小攤,10年來,大家都沒漲過價。“有人覺著剪得好,也會給十塊。”

郭阿姨的手法十分熟稔,遇到頭髮短的,用小噴壺打濕後直接上推子,頭髮長的才動剪子。一邊忙活一邊眼觀六路,和遠處走來的熟客打招呼:“馬上就好!特別快!”理完一個就迅速解下圍布,輕輕一抖,又給另一個人披上,來不及抖落自己手背和手臂上的碎發。

客人大多是回頭客,安靜地坐下來,並不介意太多細節,就算陽傘並沒有遮住毒辣的太陽。

夏天,郭阿姨每天都是全副武裝,防曬又防蚊。但帽子是藤編帶絨花的,口罩是彩色的絲巾,白大褂底下露出鮮豔的花褲子,郭阿姨就這樣愉快且熱情地在街邊理發,甚至還能順手攔下騎車經過的人,說服他們坐下來。“挺開心的,給老百姓五塊錢剪個頭髮,他們不用排隊,還快。”

椅子是給正在理發的客人坐的,凳子用來等位,二者都封著數層寬膠帶。紅色的折疊軟椅,自郭阿姨嫁到北京來就跟著他們夫妻,已為家裡服務了三十多年。十年前,郭阿姨決定來路邊理發時,這也是“家裡唯一合適帶出來用的”。

當得知可以交換一把新椅子的時候,郭阿姨想了想說,白色吧,和我的白大褂挺配,看起來乾淨,然後,輕巧一點的好。於是一把輕盈的造作米白蜻蜓椅就在路邊正式上崗了。

雖然工作環境簡陋,但郭阿姨沒打算換地方,因為“大家都知道有這麽個地方”。她打算“剪到80歲,然後活到100歲,還能享受20年生活。”

張姐

經營年份:3年

經營內容:糧油

營業時間:7:00-20:00

色彩:櫻紅

交換:弓椅

“雞蛋多少錢啊?”

“4塊2。”

“好,改天來。手裡拎不下了。”

白塔寺胡同區居民多,路邊的便民小店類型互補,形成了糧油、米面、肉禽、蔬菜都完備的區域。其中一家“張鵬糧油店”,因為可以刷老年卡,雖然隻開了三年左右,卻頗受以老年人為主的居民的青睞。

店主張太太看來往的老年人多,就從家裡拿了一張椅子放在店門口,供大家小憩。這把椅子是剛來北京安家時仔細選的,黑、紫紅配色,有軟墊,“很好看的,刷乾淨看,現在也不過時”。

張太太一家都是山西人,“在家沒活兒,就出來找生意乾。”幾年前,她和丈夫、弟弟一起來到北京,開了這家糧油店,“在家沒做過這個,但老家也有人出來開店乾這個,我們就學著乾”。

糧油店裡,一切都被碼得整整齊齊,貨架上一袋一袋、一桶一桶,地上則是一筐一筐。米面、粗糧區色塊分明,是張太太最喜歡的一片區域。說到最喜歡的顏色,她說口而出“大紅“。於是,一把茄紅的弓椅代替之前的軟椅放在了店門口,“這個和我們屋簷的紅好搭,而且好擦洗,也不怕淋雨。”

下午四點多,顧客絡繹不絕,挑雞蛋的、裝綠豆的、找白醋的,大多數來了自己用袋子裝好,再找張太太過秤、算錢。“每天站的時候多,但說話不太多。經常就問問你多少錢,講不了別的。”大多數是熟臉,點頭微笑一下,交流不多卻有道義在,“好幾次我給人找錢找多了,他們也走回來退給我。”當然也有隻給了十塊錢,硬說自己給了五十,張太太就乾脆裝了監控,“看回放好了。”

隨著北京胡同疏解騰退的開展,周邊居民比她們剛來開店時少多了。但張太太沒有覺得很難做,她的女兒今年剛在老家參加完高考,她希望孩子能來北京讀大學。

- 上海篇 -

孫師傅

經營年份:40年

經營內容:切面

營業時間:8:00-18:00

色彩:檸檬黃

交換:絲綢椅

上海黃浦區的華良切面店已經有70年歷史了,各種粗細的面條、上海人愛吃的餛飩皮、南北方都吃的餃子皮……品種很全,最近幾年還跟著年輕人的口味開發了菠菜面、雞蛋面,價格定得親民。平日一天能賣出1500斤面,旺季時能有2000斤。

店主孫師傅,從十幾歲學切面算起,在這裡已經幹了40年。做面是門手藝活,麵粉的濕度與反覆碾軋的力度,是時間教給他的門道。“面條雖然看起來差不多,但吃起來就能立即感覺出好壞。”

孫師傅家製作切面的製面機年頭有點久了,“是全上海唯一一台,當初生產它的廠家已經倒閉了,出了故障全靠我們自己來修。”切餛飩皮的刀,也是自己設計的工具,力道恰到好處,尺寸更是不用尺量,眼到刀到,皮子就利落地分了出來。

孫師傅今年59歲,他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來學這行,但他也明白,很少有年輕人願意做這行了。“每天凌晨四點起來做面,六點開始陸續送貨,九點又要回店裡繼續做面,這不是一般人能吃的苦。”

每天下午兩點以後,如果沒有新的訂單,孫師傅才可以靠在椅子上休息一下。店裡的木頭椅子是過去採購的,平時放東西也坐人,用久了漆都掉光了。他用舊椅子和我們換了一把檸檬黃的絲綢椅,說顏色鮮豔,放在白白的面堆裡好看。

切面店的營業時間本是早上八點到下午六點,但考慮到周圍上班的人,孫師傅如今關店也以前晚。看到老鄰居就算搬到很遠的松江、朱家角去了,依然坐地鐵來買面,他很自豪,“做面的手法看起來普通,可裡面藏著值得用一輩子去學習的門道。”

老譚

經營年份:近40年

經營內容:蟈蟈籠子等蟲具

營業時間:10:00—18:00

色彩:灰綠

交換:豌豆實木椅

全國各地玩蟲的人都知道“老譚”譚金貴,他創新發明的蟈蟈籠子,不僅是讓玩蟲成為普通人都能進入的領域,而且蟈蟈們在裡面能“唱”出更好聽的聲音,“就像是在一處好的音樂廳裡拉小提琴的音質。”

老譚的蟲具店位於上海黃浦區成都北路,開了40年有余,他今年也已經89歲高齡。外孫從小跟著學做蟲籠,手藝有模有樣的,成了他的接班人,但在蟲籠的顏色把控上,祖孫倆偶爾有點分歧。“蟈蟈籠子的配色都是我選的,很多都是幾十年前存下的老貨。有時候也會讓外孫給點建議,但是他選的,我的老客人都不喜歡。”

店裡墊著皮墊的舊椅子是外孫裝修店鋪時買的,老譚覺得“舒服還行,但顏色不大好看”。與造作交換的石灰綠色豌豆椅他很喜歡,說圓溜溜的有點特別。老譚準備把它放在櫃台旁,客人來的時候也可以坐一坐。

老譚比較懷念以前的江陰路花鳥市場,那時候玩蟲的人非常多,現在市場改成店鋪,“玩的人年紀越來越大,人也越來越少,沒以前那麽熱鬧。“

早在20世紀80年代,位於人民廣場旁的江陰路上剛開始有花鳥市場小攤出現,還在工廠上班的老譚就騎著自行車帶著他的蟈蟈籠子開始來“打擂台”。他說,他懂得不同種類蟈蟈的聲音,也了解他們的習性,所以給它們造的“房子”也更符合它們的習慣。知名滑稽劇大師姚慕雙曾經一眼相中他做的籠子,非要老譚為他定做。許多全國各地的蟲友,只要有機會來上海,都會特地跑到店裡找老譚聊一聊。

老譚告訴我們,那些專門來找他的人中偶爾也有年輕人。“有個叫老顧的年輕人,從小來江陰路玩,幾年前把我的故事講到了上海電視新聞頻道,最近還要在江陰路街道的文化講座裡再來講一遍。”看得出老人家對此還是很高興的,“年輕人喜歡玩蟲的已經不多見了,應該有更多的年輕人來學學傳統文化的東西。”

霍阿姨

經營年份:33年

經營內容:農產品

營業時間:8:00—18:30

色彩:柿紅

交換:8點實木軟椅

“上海越起農貿有限公司”,這麽大的招牌下,其實是一家開了30多年的農產品店。它的前身是黑龍江省八五七農場1986年在上海經創辦的銷部,把黑土地裡生長的大米、小米、各種豆子、大棗等,帶給喜歡烹飪養生食材的上海市民。

霍阿姨是農場派駐上海的第一代員工,三十多年來,她和店員每天早上五六點起床,用店裡的食材做早點,賣給周邊的上班族和居民。8點店鋪正式開門,一直經營到晚上六點半。他們隨便哪個店員都能“盲指”今天做的饅頭用了哪個產地的麵粉哪個產地的紅棗。店鋪裡出售的食材,都會經過他們幾番評選,才選擇進貨。

“開業至今,來我們這裡買東西的顧客有快100萬人了。”但對霍阿姨而言,她更多看到的不是數字,而是來幫媽媽買綠豆蓮心的鄰居小姑娘,一轉眼被新郎官背著,走過店鋪,遠嫁去別的區,又或是小姐姐與小哥哥們,轉眼就成了奶奶爺爺輩的人。

隨著時光流逝,特產店從國營食品店轉成商業店鋪,再後來電商盛行,霍阿姨也跟著潮流做起了微店與淘寶,不過她幾乎不在自己的微信裡做推廣,她說:“只有面對面地和客人介紹才有真實感。”

周邊經過的老人比較多,霍阿姨就放了一把椅子在路口,讓他們可以坐下來喘口氣,歇一歇,並特地在椅背上貼了張標簽:“老人專座”。可惜那把椅子有點硬,所以她和我們換了一把有很厚坐墊和靠背的8點椅,暖暖的柿紅色,“老人家坐著更舒服點。”

- 成都篇 -

宋大姐

經營年份:近20年

經營內容:修改、縫補衣物

經營時間:9:00-21:00

色彩:柿紅

交換:8點實木軟椅

位於錦江區的紅石柱橫街,是“全球最酷50街區之一”鏜鈀街的一部分。

紅石柱橫街和耿家巷的交匯處是一片低矮舊樓,底層住戶門外,幾平方米的地盤全用鋼化玻璃和磚頭砌起來,人們在這裡經營著小本生意。已經經營了近20年的“巧手縫紉店”就是其中的一家。

店鋪小得可憐,做生意的位置隻擠得下一個老縫紉機和一台小型鎖邊機,連轉身都有點困難。旁邊就是不到5㎡的廚房,燃氣灶、熱水壺、鍋鏟碗筷和油鹽醬醋一應俱全,一家人就在這方小天地生活了20年。

我們剛到店裡時,宋大姐剛好去隔壁美甲店做活兒了,幫姑娘們縫補店裡器材上的布料。在等宋大姐的短短幾分鐘內,竟然已經有幾位客人排隊等著她回來改衣服尺寸。

“大姐,您今天穿這條紅裙子,是不是知道我們要過來拍照啊?”我們打趣地問。

“哈哈沒有,我很喜歡紅顏色呀,還有其他比較鮮亮的顏色。看著心情好,亮堂!”爽朗的宋大姐笑得前仰後合。

在宋大姐屁股底下安靜呆著、陪伴她度過了近20年歲月的長凳子也充滿傳奇。“很多年前,隔壁大爺搬家時把它送給了我們。過了這麽多年,面兒上的木頭都爛咯,我去網上買了這個塑料管的透氣板,然後用布把它倆扎在一塊兒。這個塑料管軟著哩,夏天坐著特別涼快!”

湊巧的是,選中要交換的8點實木軟椅的高度和舊椅子的高度剛好一樣,上半身趴在桌上補衣物的同時,腳也可以繼續踩縫紉機。軟厚坐墊加上同樣厚度的靠背,可以讓她工作時更舒服一點。

“不過我做這個可能做不了幾年啦,眼睛越來越不好使了”,說起退休,宋大姐依然很樂觀,“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嘛!”

佘老闆

經營年份:4年

經營內容:冒菜

經營時間:7:30-21:30

色彩:茄紅

交換:飛鳥實木椅

越老的社區裡越藏著讓人驚喜的美食,較場壩也不例外。

佘老闆開在這裡的冒菜店,左邊是一家看上去沒開多久的甜品bar,右邊則是一家即使在白天霓虹燈也轉不停的發廊,處在中間的冒菜店顯得特別接地氣。

下午三點,伴隨著新一波客人的來臨,這家招牌紅彤彤很醒目的街邊小店又飄出一陣陣讓人口舌生津的香味。

“老闆,你們店的生意紅火喲!這個時間還有這麽多人來吃飯,這條街上還是有好多家冒菜店哦!”

“還可以嘛,畢竟我們是較場壩第一家店,我們開了之後,周邊就陸陸續續開起了好多家冒菜、串串館子咯!”

四年前,竹簍香冒菜店在較場壩街誕生,而決定在美食集合地的較場壩開店本來就需要極大勇氣。周邊做餐飲的店迭代得很快,住在這兒的人們的嘴巴和胃早被養刁了,食物味道的好壞直接決定了店的命運。

客人選了菜品後,佘老闆會根據菜品的不同,按順序將它們放進持續沸騰的鐵桶裡“冒一哈”,拿長木筷挑起落下,如此數次,最後夾到大碗裡,再細心撒上香料。

“我都是親自弄,別個弄味道不巴適的!”的確,系著白圍裙的佘老闆裙面很乾淨,“冒”菜技術自有一套。

客人不多時,佘老闆就會端出一個有靠椅的小木凳,坐在店門口摘摘菜,看看行人和風景。橘黃色的小木凳經過多年磕磕絆絆,在椅面和椅腿上留下了不少劃痕,椅面還裂開了一道縫。

“湊合到用嘛,還是可以用的”,佘老闆說,這小木凳還有一個稍大的“兄弟”,它們都是從上一家店繼承下來的,也沒怎麽壞,就繼續使用了。

提及換椅子的原因,佘老闆表示還是因為“坐著不太舒服了”。木凳太矮太小,彎腰坐下時,膝蓋也越來越難以承受壓力。

茄紅色的飛鳥椅布墊厚實,高度合適,弧形椅背能讓人舒服地靠著,很符合佘老闆憨厚樸實的性格。

他決定將新椅子放在自己做账的桌子旁邊,“感覺數錢更扎勁了!”

鄭師傅

經營內容:收停車費

經營時間:8:00-19:00

色彩:櫻紅

交換:弓椅

“做我們這行的,很多時候都不能太顯眼了。你們這個事,我還是向上頭報備了才行的。”被詢問到是否願意交換椅子時,穿藍制服的鄭師傅認真地說。

位於合江亭商圈的年豐巷社區很安靜,周圍多是醫院和學校。鄭師傅的停車收費崗亭對面是一家成都人再熟悉不過的紅旗超市,超市旁邊則是間裝修頗現代的咖啡廳。

在大片鬱鬱蔥蔥的樹蔭下,就是屬於的鄭師傅“工作間”,有個藤編得舊茶几,上面放著裝滿煙頭的鐵盒子、一袋中午剛吃完的便當和一些雜物。旁邊黑色沙發椅的泡沫填充物已經曝露開來,還有兩三把形狀各異的木椅子。

“他們不要了嘛,我就撿過來坐著。椅子嘛,只要還能坐就行。”言語間,鄭師傅走向一對準備把車開走的男女,去給他們算停車費。“我們的工作沒有啥子換班,就是從早做到晚。”

說是不能太顯眼,但選椅子的時候,鄭師傅竟然選了一把從色彩到造型都非常扎眼的櫻紅色弓椅,可能心底還是渴望被關注吧。遠遠看去,他的藍色工作服與椅子的櫻紅,碰撞出一股濃烈的生命力。

“其他舊椅子我不會丟,偶爾換到坐也挺好!”說完這話,鄭師傅從口袋裡摸了一盤蚊香,掏出打火機將它點燃後,遞給了旁邊背著雙肩包剛放學的女兒。(成都篇攝影:雨婷一築一事)

苦澀的,幸福的,堅忍的

屬於你的城市的故事,在街頭巷尾

如果椅子會說話,它會告訴我們無數被忽略的故事

打拚在城市,塵土裡忘記了生活的甘甜

重新找到純真和敏感,打開眼睛,就一定能夠看見

生活是灰色的,我們聊出了它的色彩

點亮生活的,不只設計

更是熱烈的、真實的、鮮活的人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