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寶寶耍脾氣時,家長們請注意溫柔以待

1歲以上的寶寶可以進行適當的家庭教育啦,因為這時候寶寶已經從小嬰兒變成了幼兒,向大寶寶邁進啦!這個階段的寶寶已經可以明白媽媽的意思,跟你「互動」「交流」起來了。也許寶寶說話還不利索,只會叫媽媽,爸爸之類的,行動也不是那麼的靈活,走路還只能扶著站著,或是踉蹌地走幾步,但是這個精明的小人兒可不容你小看哦。

某一天你會突然發現寶寶開始有了自己的小脾氣,開始不再所有事都聽你的話,千萬不要感到驚奇和意外,那是寶寶又進步啦!但同時媽媽們也會感到些許的煩惱,也許這樣的情景會在你的生活中頻繁出現:如果你不按照寶寶的意願行事,他可能會嗷嗷叫,或跺腳抗議,甚至躺在地上耍賴,誇張的行為讓你哭笑不得。

遇到這樣的情況,媽媽們該怎麼辦呢?是立即滿足他的願望?還是用武力製止他耍鬧?這裡要特別提醒部分沉不住氣的媽媽,打罵寶寶這些方式絕非「上策」。其實你可以用更溫柔但更威信的方式來對付寶寶耍脾氣,你可以這樣做:

溫柔地注視寶寶,一隻手輕輕放在他的肩膀上;如果寶寶的哭聲變小,也不再亂動,就輕輕拍一下他的肩膀;寶寶一定可以感受到媽媽的關懷,不信今天就試試看吧!

關於寶寶的家庭教育,也許你和寶寶爸爸會有不同的意見,都想要採取自己的方式來教育,這沒有關係,私下溝通達成一致就好了,切記當寶寶耍脾氣的時候千萬別在寶寶面前起爭執,甚至各執己見,互不相讓。這樣做的結果不但不能讓耍鬧中的寶寶得到正面意義的教育,反而讓他更加分不清對錯,甚至失去安全感,這會對於寶寶成長會造成極大的壞影響哦。

幼年是孩子形成信任感的關鍵期。而父母的言行對塑造信任感又起到關鍵作用。

我有兩個同事,同處於事業發展期,年幼的孩子常常面對媽媽外出培訓的狀況。

其中一位媽媽每次外出前都顯得非常焦慮,擔心家裡人照顧不好孩子,擔心孩子過度思念母親,她選擇連夜收拾行囊,天不亮就溜出家門,從來不正大光明地和孩子道別。

結果,每次孩子都需要很長時間適應突如其來的變化。她不在時,孩子哭鬧不止,不易安撫,她回來後,黏住母親,深怕又不辭而別。

另一位媽媽則不同。她每次接到出差任務都高高興興的,提前兩三天開始和似懂非懂的孩子聊天:

過兩天,媽媽要出個遠門,不過別擔心,媽媽不在,還有爸爸和奶奶,他們一樣很愛你。每天呢,媽媽可以和你視頻。過了三天,媽媽就回來了。回來時,給你帶禮物。

每次聽媽媽這樣說,孩子都很高興,分別的時候,孩子也很淡定,目送媽媽出門,迎接媽媽回家,從不躲躲閃閃,並沒有明顯的情緒不適。

孩子接受現實的能力遠比成人想像中的強大。反而是父母們遮遮掩掩,患得患失的舉止和態度干擾了他們處置不良情緒的能力,也破壞了內在的信任感。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母親和孩子的關係是一種合作關係。任何良好的合作關係都源於相互信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