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男有壽星老 女有麻姑仙

麻姑元君亦稱麻姑,是古代一位女仙。同時又是一位婦孺皆知的神話人物。傳說中勤勞美麗的麻姑原是南城人,後得道升天,成為仙女,是中國神話中有名的女壽仙。

麻姑

麻姑傳說

葛洪《神仙傳》稱其為仙人王方平之妹,建昌人,於牟州東南姑餘山修道,為上真元君之亞。東漢桓帝時(147-168年在位),王方平仙人降於蔡經家,召麻姑。隨鼓簫之聲,眾官簇擁而至,衣著錦繡,光彩奪目,手似鳥爪,頂中作髻,余發垂至腰際,自稱已見東海三次變為桑田。王方平設宴招待,麻姑撒米祛穢,所撒之米全部變成珍珠。宴畢升天而去。

或謂麻姑,唐朝時人,姓黎,字瓊仙,先入宮為宮人,後在麻姑山丹霞宛陵洞天(相傳在江西南城縣城西,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修道,並於此得道成仙。

《麻姑仙壇記》碑文

《麻姑仙壇記》碑文。據傳麻姑亦到過四川酆都鬼城。鬼城有麻姑洞仙姑岩,麻姑曾於此修鍊。麻姑傳說久已流行民間,相傳舊曆三月初三為王母娘娘的壽辰,麻姑於絳珠河畔用靈芝釀美酒為其祝壽。麻姑連成為吉祥長壽的象徵。形象為一跨鶴騰雲的漂亮女仙。祝女壽者多贈以此像,稱麻姑獻壽。

麻姑元君寶誥

圓通湛寂,定應慈仁。昆崙山示現妙身,青城洞光顯聖跡。過吳度蔡,善應誠而感通;擲米成丹,常遊戲而變化。總領群仙之上,包羅萬匯之中。煉體九和,超功十極。大悲大願、大聖大慈、麻姑真寂沖應仁佑妙濟元君。

麻姑文化

麻姑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典籍中就載錄有麻姑事跡,東晉葛洪的《神仙傳》、《抱撲子》以及《雲笈七箋》,清代《南城縣誌》、《麻姑山志》等史料均有關於麻姑的記載。後來,道教為之建壇立廟,崇奉有加。麻姑山原名丹霞山,唐玄宗開元年間(735-746),因本山道士鄧紫陽奏立麻姑廟而得名。據《雲笈七箋》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在諸名山之中,麻姑山為第二十八洞天,第十福地」,且洞天福地兼而有之,屬國內罕見。麻姑廟的建立,在道教中開創了單獨祀奉麻姑的先例。唐大曆六年(771)四月,唐代大書法家、撫州刺史顏真卿再次登麻姑山遊覽仙壇,揮筆寫下了記述麻姑仙女和仙人王方平在麻姑山蔡經家裡相會的神話故事,及麻姑山道士鄧紫陽奏立麻姑廟經過的楷書字碑《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簡稱《麻姑仙壇記》),雲:「按《圖經》,南城縣有麻姑山,頂有古壇,相傳雲麻姑於此得道。」自唐以來,道教中的麻姑信仰及與此相關的祈禳齋醮活動在麻姑山延續千年,經久不衰,而民間的麻姑信仰風俗也是廣泛流播,麻姑山及其傳說更是名揚天下。

相傳麻姑本事驚人,曾三次歷經滄海桑田,能擲米成丹以救黎民疾苦。其「東海三為桑田」和「海中復揚塵也」,成為後世著名的「滄海桑田」和「東海揚塵」典故的來源。

也因為麻姑是親見「東海三為桑田」的長生不老的仙人,故後世多以麻姑為長壽的象徵。在明代即有畫家作「麻姑獻壽圖」,作為祝壽的禮品。「麻姑獻壽」的故事在我國更是廣為流傳。這些優美神奇的神話傳說,以及廣大民眾朝拜麻姑的傳統經歷,形成了膾炙人口、流傳廣泛的麻姑文化。2006年,麻姑仙女傳說《滄海桑田》被列入江西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江西南城的麻姑文化主要內容包括民間祭祀,祈禳還願、抽籤問事、神話傳說、人生禮俗等。傳說麻姑與其嫂至山中,於大松樹下掘得嬰兒狀茯苓,姑飲其汁殆盡,食後飛升。另一則說麻姑入山拾薪,姑晏坐林間,眾鳥銜薪而至,為其弟所知,姑知神異已泄,遂棄家仙去。麻姑升仙後,太上老君授以攘除災厄之法,能擲米成丹。麻姑每年顯靈,為窮苦鄉親除病消災,頻賜豐年(黃家駒《麻姑山志》)。而有關「麻姑獻壽」的傳說故事,不僅流傳廣,而且影響大。相傳農曆初三是神仙西王母的壽辰,麻姑在降珠河畔用靈芝釀成仙酒,帶到蟠桃會上,獻給西王母。我國不少地方都有婦女祝壽時送麻姑獻壽圖、春節貼麻姑年畫的習俗,在民間繪畫和工藝品中多出現麻姑畫像。自唐以來,麻姑山在歷朝歷代都建有廟壇,祭拜香火之盛,典籍中多有記載。明清時期,建昌府(治今江西南城)的府縣官吏在每年七月七日上山祭拜麻姑,成為一種定製。因此,每到這個傳說中的麻姑與王方平「七夕會宴」的紀念日,當地的府縣官吏及其僚屬都要攜帶供品上山,在郡守的主持下因時致祭;若逢水旱災異、兵變民亂,則也要沐浴齋戒,在仙壇舉行祈禱儀式,祈求神靈感應,頻賜豐年,保佑一方平安。當時,建昌府及其鄰近地區普通百姓,每天也有不少人懷著祈福、祈壽、祈子、消災、避禍等目的,前往麻姑仙壇朝拜。每逢節日,更是摩肩接踵、絡繹不絕,「日上千人朝拜,夜裡萬盞明燈」。

建國後,民間朝拜延續不斷,「文革」期間一度禁錮,很多內容和形式瀕臨失傳。改革開放後,逐漸恢復,祭祀活動形式豐富多彩,並得以延續和保護。

獨具特色的麻姑文化,在整個古文化系列中佔有重要地位,它是民俗文化發展史的一個縮影。其豐富的內容、基本特徵及傳承歷史在我國古文化中實屬罕見,它對研究歷代社會的民俗、民風、信仰,充實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促進全民健身長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都有著很高的價值。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