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改革開放助推醫療事業發展 遵義市中醫院日新月異四十年

中醫院新蒲分院鳥瞰圖(資料圖)

「碧綠的鳳凰山下,有我們的家園,那就是遵義市中醫院。濃濃的本草藥香,飄蕩著我們的情懷,漫步杏林辛勤耕耘,那是傳承華陀祖先的信念……」每次唱起這首院歌,遵義市中醫院退休職工陳延都忍不住熱淚盈眶,這裡有她奉獻的青春,有她這一生都難以忘記的中醫情懷。

三十多年中醫人一世中醫情

說起和遵義市中醫院的結緣,主攻中醫脾胃消化的陳延要追溯到1977年。當時,陳延剛參加高考,她的母親因病需到中醫院住院,醫院病床十分緊張,通過托關係才住進。經過近兩個月的治療,母親病癒出院,而陳延也對中醫和中醫院的「神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學畢業後,陳延如願來到中醫院工作。那時候的門診大樓新建沒幾年,住院樓還是磚木結構的三層小樓,病房簡陋,設備簡單,但醫院高手雲集,有蒲月樵、陳仁貴、朱智慧等中醫大師坐診,手把手地教學生,傾盡全力救病人。陳延最記得蒲月樵老師臨床善用的藿香正氣散及其一加、二加、三加正氣散;陳仁貴老師擅長益脾解毒化瘀治療各型肝炎……當時的中醫院備受市民追捧。

在推拿科工作的鄭旭東1989年進入遵義市中醫院,此時中醫骨科、中醫肝腸科是全省聞名的金字招牌。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家進行公費醫療改革,市場競爭激烈,大中型醫院搶佔大部分醫療市場,加之遍布城鄉的個體診所衝擊,以及社會上對中醫中藥的一些不科學言論,中醫院的發展進入谷底時期,尤其是1995年至1998年,中醫院業務收入停滯不前,甚至下滑。很多中醫人自己開診所,知名老中醫招不到學徒,中醫發展遭遇了至少15年的斷層,令人痛惜。

有多次機會離開的鄭旭東選擇了堅守,他始終相信中醫絕不會消亡。在鄭旭東的努力下,中醫院推拿科綜合收入一直排名前列,在貴州省推拿界,提起中醫院推拿科都要豎起大拇指。2005年後,國家連續頒布政策扶持中醫發展,鄭旭東更是藉助這一春風,專心發展推拿,打造出了遵義市中醫院推拿科響噹噹的招牌。

改革開放助推中醫發展

提起如今遵義市中醫院日益增長的門診量和住院量,回想起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門可羅雀的冷清,中醫院從長官到職工都感到由衷的自豪,這證明了中醫的崛起,證明了患者對中醫的認可和信賴。

遵義市中醫院成立於1956年,從自生自滅的單軍作戰,到集團化協作,在國家調控和市場經濟的衝擊下,幾經變革,走過了一段曲折的發展路線。如今,醫院規模不斷擴大,醫療設備不斷更新,一批中醫藥人才不斷成長,成為遵義市中醫界的一面旗幟。

化驗室是中醫院變化最大的科室。由於醫院成立之初多是老中醫坐診,懂化驗報告的不多,化驗室可有可無,儀器也少得可憐,僅做三大常規檢查。購買相關材料,要由化驗室工作人員去市醫藥公司採購,到賴殼山倉庫、高橋化學試劑倉庫提貨。由於化學試劑的廠家不同,純度不同,再加之儀器精確度的差異、玻璃器皿的清潔度等原因,導致結果有時出現誤差。

改革開放後,醫院對檢驗科的重視程度加大,不斷投入資金,添置設備,人員配置增多。至2015年,檢驗科擁有一大批國內外先進設備,工作人員的技術水準不斷提高,開展的工作越來越多,業務逐年遞增。現在下設血液流變室、微循室、臨檢室、生化室、免疫室、細菌室等。

2013年,遵義市中醫院新大樓投用,醫院的大環境得到根本性改善。通過加入上海第一醫療集團,拓寬了醫院人才培養的管道,醫院的發展發生了質的變化,創建三級乙級乙等醫院、貴陽中醫學院非直屬醫院獲得成功。專科建設加大力度,擁有遵義市老年病臨床醫學中心、遵義市腦病臨床醫學中心、遵義市糖尿病足工作室,其中腦病心病科為省級重點學科,腫瘤科、肺病科、脾胃病科、骨傷科、推拿科為省級重點建設專科,腫瘤科、血液透析室為貴州省新農合重大疾病定點救治醫療機構。遵義中醫院作為全市中醫藥行業的臨床、教學、科研中心已基本成型。(王文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